以木之慈悲生火之智慧
以火之覺照化業成智

 

【梵花2143】以木之慈悲生火之智慧,以火之覺照化業成智

 
敬愛的 薄伽梵 師尊

您好!

昨日聞 師父以慈慧之眼,拈題弟子拙文為《木生火則變》。弟子心生恭惶,思及此名,意蘊深遠,法義無盡。

然昔時所思,不過以六識之見、醫理之思淺析其事,止於凡識,未窺法性。今承師意,轉以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之教理觀照,始知〝木者慈悲根,火者智慧光,變者覺悟門〞。於斯境中,忽覺心燈頓明,法炁融通,猶如醍醐灌頂,迷雲盡散。

以下乃弟子對 師父所賜題名《木生火則變》的一點淺悟,愚心未明,唯願不違法意。現恭呈於 師父

〝木生火則變〞,表於五行,隱於法性。木者,生機也;火者,覺照也;變者,悟入也。此三者合而爲一,正是凡識轉智、迷入悟、暗化明的過程。

一、木——慈悲之根,忍辱之性

木在五行中主生,代表生長、柔韌與包容。正如修者之心,雖歷風霜而不折,雖受創而仍生。在〝中國文化公園遭破壞〞之境,若能以木之德——不爭、不怒、而恒生——則是修行者的根德。

聖密宗言:〝心若柔木,炁可通天。〞意即心中若能生慈悲與忍力,則炁流不滯,業風自息。

二、火——覺悟之光,智識之明

火由木生,象徵由慈悲生覺悟,由忍辱生智慧。惡意的外境,正如風助火燃——若無定心,則焚身;若以禪觀,則成光。

金剛禪之火,不是嗔火,而是菩提之火、明見之火、照破無明之火。

毀壞之像,如烈火試金。若心中之佛堅固,則火不焚法,反令智慧之焰更熾。

 
視 頻

 
三、變——從凡識入智識,從有相歸無相

〝變〞是整個修行的關鍵一環。木與火皆屬緣起之相,唯〝變〞屬覺悟之道。

凡夫見毀而憂,智者見毀而悟;凡夫見相而執,智者見相而空。此一〝變〞,即金剛禪所說的〝破相不離相,見空不離緣〞,亦是從〝七大凡識〞上升至〝十三智層〞的過程。

四、五行與法界的同構

在聖密宗的宇宙觀中,五行並非物質屬性,而是炁之五態、心之五德。

木——悲,火——智,土——信,金——淨,水——願。

當木生火,悲轉智,便是修行者從凡心入聖心的象徵。

〝木生火則變〞,即悲生智,智化業,業成悟。

五、題義總攝

因此, 師父的〝木生火則變〞不僅是題名,更是一句引導聖密行者的修行偈語。祂告訴我們:

外境若為火,心應為木;木若能生火,火可煉心;心若得煉,業便化空。

正如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所言:

〝於火中見蓮,於毀中見佛,於劫中見法。〞

佛像雖毀,法界未動;眾生雖迷,法性不滅。木火之變,即是覺心之顯。

師父所賜題名,意蘊深玄,法味無盡。《木生火則變》非但寓五行生化之理,更顯修心悟道之機。其義在於以木之慈悲生火之智慧,以火之覺照化業成智,示修行者由凡入聖、由識轉智之道也。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