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路525﹒網易新聞】2025國慶建國76週年暨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學術研討會

金秋送爽,萬里河山披錦繡;丹桂飄香,盛世華章頌輝煌。76年風雨兼程,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奮鬥,書寫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史詩。在此舉國同慶之際,線上線下400餘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以〝自由平等、和平共存〞為主題,舉辦〝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學術研討會〞,匯聚智慧之光,探討佛教文化在新時代的使命,為民族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精神力量。

2025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週年,霍巴特市市長安娜,雷諾茲議員與霍巴特市政廳,舉辦了隆重的下午茶會,邀請多位政界、僑界與多元文化社區代表共同出席,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 智及宗師,親自率領一眾僧界參加,與各界嘉賓一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智及宗師表示能夠參加此次,由霍巴特市政府主辦的重要活動,既是對祖國成立76週年的祝賀,也是推動多元文化交流與友誼的重要契機,佛學院將持續秉持慈悲圓融,和平共生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推動中澳民間文化與民情交流。

智及宗師在發言中強調,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僅是爲了銘記中華民族的苦難與奮進,也要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服務國家發展,增進中澳友誼,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們既要繼承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也要以佛家智慧作為指引,把愛國情懷與人類關懷結合起來,把民族復興與世界和平統一起來,願佛法的光明照耀中澳兩國人的心田,願慈悲智慧成為友誼長青的基石,願我們攜手共進,共同建設一個和平繁榮和諧的世界。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巡視員王效雲在致辭中表示,佛教本身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它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動了中國在哲學、文學乃至醫學化學、天文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繁榮,佛教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社會的歷史價值,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也對社會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佛教深深的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更是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我國宗教,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相融合,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

全國工商聯辦公廳原主任陸印林的致辭,從荀子的人性本惡、孟子的人性本善、以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方面分析,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進行佛教中國化這個宣傳教育非常重要,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交融展現了文化保持自我特性的必要性。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如儒家的〝修、齊、治、平〞,與佛教的出世觀念形成鮮明對比。在融合過程中,佛教逐漸適應中國社會,世俗化趨勢明顯,這表明佛教為適應中國社會需求而進行的改變。這啟示我們,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應當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明,以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和復興。

文旅部離退休人員服務中心原副主任、《環球精英》雜誌社總編輯、中智科技評價研究中心文化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劉俊巖表示,佛教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在當代社會仍具有深遠的現代意義,其核心價值,不僅體現在精神信仰的層面,還滲透到社會倫理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等多個領域,佛教作為連線東西方的文化紐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佛教可以通過國際對話與慈善活動,促進跨文明之間的理解,新的時代,中國佛教文化,正在以中國化時代化為核心,與當代文明深度融合,其面貌體現為傳統精髓與現代價值的共生,既堅守慈悲濟世眾生平等的教育內核,又通過藝術創新生態實踐國際對話等,煥發新的活力,佛教文化將持續服務社會,助力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在傳承中創新,在包容中發展,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精神紐帶。

本次研討會聚焦〝佛教智慧與新時代發展〞,旨在從佛教的慈悲、平等、和諧等理念中,汲取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養分。國務院辦公廳行政司原常務副司長王勝利、全國工商聯辦公廳原主任路印林,分別向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及澳洲塔州中國佛教學院贈送了墨寶。這些作品不僅承載著對佛教文化的敬意,更寄託了對中華文明與世界和平的深切祝福!

來自澳洲塔州中國佛教學院的金剛聖源大師帶來了鋼琴獨奏《我的祖國》琴聲如訴,抒發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與眷戀,金剛喜娥上師展現了,新疆舞《歡慶國慶》,舞步飛揚,展現了民族團結的盛世畫卷,呼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連〞的時代強音。

本次研討會既是澳洲塔州中國佛教學院對祖國76華誕的深情獻禮,更是新時代佛教中國化實踐的重要里程碑,76年風雨兼程,中國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文化鑄就靈魂;佛教的〝眾生平等〞與〝和平共存〞理念,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深邃智慧。讓我們牢記今天的思考與感動,以赤子之心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以開放之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