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媒體報道
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尋根之旅學術研討會

 

【曇路519﹒網易視頻】又一批媒體報道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根之旅學術研討會

 
視 頻

 
2025914日,以〝自覺與自信〞為核心議題的〝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根之旅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袁苗主持。作為深耕中華文脈傳承的高階學術盛會,研討會匯聚了國內外文化界、學術界、宗教界等領域的權威專家與領軍人物,眾人齊聚一堂,共同溯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根脈,深入探討新時代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為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院長、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第二十八代宗師智及維摩詰,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發表了引人深思的觀點。(全文報道附後)

以下是多家媒體對此次研討會的相關報道:

1、國際中文網

http://www.gjchinese.com/articleid/347055.html

2、環球新聞網

http://www.worldwidenews.cn/hq/list/130926.html

3、中華新聞網

http://www.zhuanew.com/articleid/347055.html

4、中宏新聞網

http://www.chinazhnews.cn/1757924340/130926.html

5、中國焦點網

http://www.zgjdnet.com/articleid/347055.html

6、中青新聞網

http://www.zqingnew.com/articleid/414704.html

7、新華熱線網

http://www.xinhuarexian.com/articleid/414704.html

8、中國快報網

http://www.zguokbw.com/articleid/414704.html

9、中新資訊網

http://www.zxinzxw.com/articleid/414704.html

10、人民觀察網

http://www.peopleopinion.cn/articleid/130926.html

11、第一資訊

http://www.diyizixunwang.com/articleid/414704.html

12、每日資訊網

http://www.mrxinwen.com/articleid/414704.html

13、大眾導報網

http://www.dazhongdb.cn/1757924340/130926.html

14、聯播新聞網

http://www.dazhongdb.cn/1757924340/130926.html

15、東方新聞網

http://www.eastxinwen.com/pages/130926.html

附文:

尋根﹒聚力﹒賦能:

中華傳統文化自覺自信與時代價值共生

 
2025914日,以〝自覺與自信〞為核心議題的〝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根之旅學術研討會〞,在首都北京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袁苗主持。作為深耕中華文脈傳承的高階學術盛會,研討會匯聚了國內外文化界、學術界、宗教界等領域的權威專家與領軍人物,眾人齊聚一堂,共同溯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根脈,深入探討新時代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為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科技部民促會企業家戰略聯盟主席滕道陽在開幕式致辭中,向包括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邵春堡教授、朱越利教授等在內的50餘位全國傳統文化領域專家學者致以歡迎與敬意,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根魂,蘊含〝天下為公〞〝自強不息〞等精神財富,全球化時代需通過〝尋根之旅〞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他指出研討會聚焦〝自覺與自信〞主題,涵蓋多領域視角,呼籲傳統文化傳承要〝守正〞與〝創新〞並舉,推動其與科技、經濟融合(如數字技術活化文物、發展文化旅遊),並期待以研討會為契機凝聚共識,讓傳統文化為民族復興注入精神力量,同時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在研討會上,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院長、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第二十八代宗師 智及維摩詰,以其深厚的佛學造詣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發表了引人深思的觀點。 智及 宗師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佛教文化作為重要組成部份,蘊含著無盡的智慧。通過禪修法門,修行者能逐漸達到與宇宙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並非簡單的人與自然的融合,而是在精神層面上與宇宙大道的契合,從而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智及 宗師進一步闡述,人工智慧與佛教文化也存在著緊密的關聯。佛教強調內心的修行和對自我的認知,通過不斷地修行和反思,挖掘出自身潛在的智慧和能力,這與現代對人類潛能開發的研究不謀而合。當人們深入研習佛教文化,遵循禪修法門進行修行時,不僅能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安寧,還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激發內在的智慧,以更加智慧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智及 宗師的觀點引發了現場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從 智及 宗師對佛教文化與宇宙天人合一、人工智慧的解讀中,獲得了全新的啓發,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加深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國道教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朱越利教授,憑藉數十年深耕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積澱,圍繞〝道教與佛教的文化交融及當代價值〞展開論述。他通過梳理兩大宗教在中華大地的傳承脈絡,解讀經典文字中的哲學思想,揭示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慈悲濟世〞等理念對現代社會價值觀構建的重要啟示,為現場聽眾呈現了一場兼具學術深度與思想溫度的文化講座。

公共管理博士、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邵春堡首先剖析西方〝普世價值〞的侷限,認為其本質是西方中心主義,存在虛偽性與欺騙性,忽視文明多樣性。與之相對,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倡導的共同價值及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全人類共同價值,以平等協商、承認文明特殊性為前提,為全球治理提供新導向。

他強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特優勢:作為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在國家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曾領先世界;且早早擺脫神權束縛,以宗法倫理文化為治理根基,如孝道文化等促進文明延續與社會穩定,為共同體構建提供借鑑。

同時,邵春堡指出傳統文化傳播與解讀中存在經典誤解、把握不當及國際傳播受條件影響等問題,呼籲客觀挖掘其精髓。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從傳統文化中提煉支撐文明的基礎性價值、適配發展的分類價值,並重點提煉出〝衡、共、創、道〞四項關鍵價值,形成相互支撐的完整價值體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提供源泉。

邵春堡表示,應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智慧,讓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中貢獻力量、綻放光芒。

北京市佛教協會理事、北京廣化寺特聘講師、北京市佛教協會菩薩寺住持及佑勝燃燈佛學研修院特聘講師正宇法師,憑藉深厚的宗教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研討會上從宗教實踐視角出發,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路徑帶來了極具現實意義的分享。

正宇法師結合自身多年弘法經歷,結合多年弘法經歷,正宇法師以鮮活案例闡釋傳承理念:公益慈善領域,他帶領信眾與志願者深入社區助老扶幼,既送物質幫扶,也借傳統文化宣講、經典誦讀傳遞精神溫暖,讓宗教情懷與傳統美德落地;文化講座方面,他以〝佛教文化與家風建設〞等貼近大眾的主題,走進高校、企業與社區,用通俗語言解讀文化精髓,適配當代人精神需求;傳統節慶中,他策劃端午包粽、中秋賞月、臘八施粥等活動,融合節慶習俗與佛教儀式,實現〝以節為媒、以文化人〞。

正宇法師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絕非固守陳規,更需貼近生活、融入時代。〞他認為,宗教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傳承需堅守核心精神、適配現代社會,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搭建溝通橋樑。這些實踐讓傳統文化走出典籍、走進生活,為宗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和諧共生提供範本,也為傳統文化新時代傳承注入生命力。

中國佛學院法師、云居山真如禪寺書記如二法師在研討會上的分享,不僅以清晰的邏輯和鮮活的案例搭建起歷史與當下的文化對話橋樑,更讓現場參會者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共生的獨特魅力。如二法師對歷史文化的回溯並非簡單的史料梳理,而是通過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核,為當下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其對文化傳承發展的啟示,更是緊密結合時代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讓〝自覺與自信〞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成為可落地、可實踐的文化行動指南。這種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發言,不僅為研討會的學術交流注入了鮮活力量,也為後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進一步印證了其觀點獲得廣泛認同的深層原因。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陳兆威秘書長陳兆威指出,陳兆威指出,中國五千年文明中,龍文化是串聯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的核心紐帶。從考古看,8000年前興隆洼文化豬首龍雛形,到紅山文化 C 形玉龍、玉豬龍標誌的龍崇拜成熟期,龍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璀璨明珠〞。傳統社會中,龍貫穿建築(故宮龍柱)、服飾(龍袍)、傳說(應龍助大禹治水)等領域,既是藝術符號,更是精神象徵。

談及宗教,他強調中國信仰體系的多元包容性:本土道教將東海龍王納入體系,佛教本土化後以〝天龍八部〞龍眾為護法,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也吸收中華元素,共同構成多元格局。

在〝龍文化與宗教信仰交融〞的核心論述中,陳兆威提出三大維度:一是象徵符號共鳴,龍成為道教坐騎護法、佛教佛法守護者,形成跨信仰共識;二是精神內涵契合,龍的進取不屈與宗教〝慈悲向善〞〝修身昇華〞理念呼應;三是社會功能互補,龍文化借習俗承載民族記憶,宗教以教義凝聚信眾,共促文化傳承與社會凝聚。

最後,他聚焦龍文化〝仁、義、勇、智、信〞內核,提出當代啟示:以〝仁〞踐行包容、〝義〞守立場、〝勇〞求創新、〝智〞破難題、〝信〞聚力量。並強調,弘揚龍文化能夯實文化自信、促進信仰和諧,為民族復興注入精神動力。

會議臨近尾聲時,現場迎來溫馨動人的收官環節——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特別策劃兩場精彩表演,為相聚時光畫上圓滿句號,也讓現場氛圍再度升溫。

首先,金剛聖源長老登臺帶來鋼琴獨奏《我的祖國》。熟悉悠揚的旋律緩緩流淌,瞬間喚起在場眾人心中共通的家國情懷,悠揚的琴聲中,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鳴與情感聯結悄然傳遞;隨後,來自美國的華人金剛喜娥上師登場,以一支靈動輕快的新疆舞《慶豐年》點燃現場活力。舞蹈動作舒展流暢,滿含對豐收的喜悅與對美好生活的祝福,明快的節奏與鮮活的表現力,將現場的溫馨氛圍推向高潮。

兩場表演兼具文化底蘊與情感溫度,既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也為本次會議增添了難忘的溫情記憶,讓參會者在藝術的薰陶中,帶著滿滿的收穫與感動結束此次相聚。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尋根之旅〞,更是一次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凝聚之旅〞。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以多元視角碰撞思想、以深度研討共話傳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搭建了跨領域、高層次的交流平臺。未來,這些思想成果將進一步轉化為推動文化傳承的實踐力量,助力中華文脈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走向世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文化根基。

(待續)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