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文化中
汲取覺悟的力量

 

[梵花2120]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覺悟的力量

 
謝謝 師父讓弟子又重新回顧了昨天的廣播龍講。

弟子對其中講到的「《易經》就是古代的中國式的量子力學和宇宙朦朧的混沌的理論」特別有興趣。又重新學習了量子力學和混沌學的一些基本理論以後,感覺到確實如此。

比如量子力學中玻爾提出的互補理論,在《易經》中就有強烈的表現,陰和陽的爻變就好像波動性和粒子性一樣,觀察到一個,另外一個的信息就會隱伏;但是呢,它們又是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卦變中間產生陰陽轉換的,這就像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相互交替;而這種波動和觀測者息息相關,就很像一個爻本來存在在這裡,它的這種陰陽轉變實際上是和〝用〞有關係,這個〝用〞其實是人的作用。弟子也想到《易經》中,是超越物類地對不同的性進行歸類,比如乾,不僅表示宇宙的天、太陽,也表示人體中的頭,也表示人事關係中間的帝王、父親,甚至表現動物中間的馬、以及形狀中的圓甚至抽像的品質——剛健。弟子思考,這種打破我們常規物類分別的同性歸納,一方面說明了,分類只是人名言、相的一種分別界定,另外一方面是不是也隱含著量子物理中間最吸引人的量子糾纏的某種規律?

而混沌學中間最基本的理論就是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整個大系統的變化,這也導致了其中的某種不可預測性,弟子覺得這就很像《易》中間每一個卦變,一個爻動,就會導致整個結果的改變;而一個爻的變又通過錯綜複雜產生許多新的變化,一個卦有六個爻,當然就更復雜了。

但無論是量子物理還是混沌學,對宇宙的認識都推進到了統一場,這就和佛法說的不連續的整體的整體或同體一致,也和《易》的無極相通。而這個《易》,又是中國儒道兩家的共同源頭。這樣子學習以後,弟子就對 師父說「中國與西方或者與印度的宇宙觀,根本是同一套宇宙法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時,弟子也從《易》的陰陽理解到,這個陰陽互變就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有顯露在外面的一面,就必然有它隱態的一面,這其實就包含著完整的世界是顯態的世界和隱態世界的總和這樣一個道理;而從一個明晃晃擺在那邊的卦象,充滿了複雜性的爻變、卦變,說明了看起來是〝明確〞的顯態,其實是極其小的一個部份,而充滿了複雜性的繁多複雜性的繁多的潛在變化也就是可能性,那個隱態才是世界更大的部份。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在最早的易學源頭,就已經揭示了當代科學證明的可見的物質能量只佔宇宙極小一部份的事實。一般科學上講顯隱之間5%95%的比例,跟 師父講的萬分之0.00001和萬分之99.99999這個比例其實還是相差很大的,但是從《易經》諸像這種變化的豐富性來看,弟子覺得還是 師父的這種講法更契合。而弟子之所以說這個問題,主要就是想說明,其實這裡就證明了隱態世界的客觀存在,所以像唐代那個故事,看起來很神奇,似乎是一個神話,但是它確實是一個有時間記錄的歷史事件,也就不會讓人很奇怪了。《藍天淨雲》公眾號一篇轉載文章講到梁啓超的那些經歷,也是讓人觸目驚心!這種隱態的存在,讓人不得不警醒自己每個言行思在宇宙這個記事板上,到底會記錄下怎麼樣的東西。

 

澳洲中國佛教學院美國分院供養聖密法器圖

 
隱態世界裡發生的一切,在我們聖密宗來看,不是神秘主義的神學,也不是唯心主義的臆想,而是確確實實的一種物質運動,所以 師父說炁量子其實也是唯物的。在《易傳》裡面,也明確講到隱態的鬼神,但很科學地認為這是陰陽二氣的屈伸往來,陰氣主屈為鬼,陽氣主伸為神。而在《易傳》裡呢,它還有一句話叫:「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事。」弟子理解,雖然易學不像佛教有各種各樣的法門,比如時輪法,在靈性層面可以有很神妙的宇宙數學測定,但已經說明進入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實際上可以有比六識層面的概率學更精微的把握。但是像這種感而遂通的境界,很顯然是一定要有靈性的修證的。

進入這種靈性的修行,正像 師父所說,隱態世界中間是有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就好像易卦中間的爻變卦變,也是會有吉兇悔咎,所以要審慎選擇如何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和 師父講的在各種複雜能量的交鋒中間要把握正能量,非常一致。但是易像這種用,如果僅僅靠六識的推算,其實是很難做好的,而且有可能一步錯步步錯,誤導整個生命走向。弟子一個朋友搞周易,他就說他有時候推一個卦就會推出一身大汗,弟子想,這就是六識上心神耗費巨甚的緣故。弟子家裡有一點點周易的家學,祖父也曾經跟弟子說過一件事,他有一次早上和下午給兩個人打卦,同一卦同一爻,可是他跟兩個人解的就是不一樣,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弟子理解這可能跟他多少有進入了一點感的狀態有關。所以,古人說「善為《易》者不佔。」好好探索宇宙規律、把握宇宙規律、遵循宇宙規律、融契宇宙規律,做這樣的實修親證是最高明,也最直捷的。現在有聖緣得遇深入隱態世界探究宇宙真實、人生究竟的聖密法,要好好珍惜。

弟子學習以後,也感覺到:祖國這片黃土地上的傳統文化真的是非常偉大!充滿智慧仁愛和力量!確實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要從中汲取覺悟的力量。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