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清净〞
这一修行的根本

 

【读者来信选登】如何真正做到〝清净〞这一修行的根本......

 

 

【感悟】

 
〝清净、无我、调伏、精进;教相、事相、戒相、圆相〞这是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的两贴圣方、八味圣药,也是每一位圣密行者修行的基础准则。然而,如何真正做到〝清净〞这一修行的根本,弟子却一直心存疑虑。

清净首先是停止〝停止思维的浊流〞,不去分别,不去乱想。

最近重温了 师父的第611次圣密龙讲, 师父在龙讲中解答了这个问题。 师父开示:〝我们经常讲圣密宗行者要清净、无我、调伏、精进。有的行者也往往要来问,我们怎么样能够达到清净?怎么样达到清净,在《十轮经》里头最初就是教你怎么样修行证入禅定。而这个证入禅定,如何证入禅定?因为你如果不禅定,就是成不了佛道的,成就不了即身成佛的佛道。所以《十轮经》最初就教行者一个从浅到深的方法。从浅到深的方法,祂的口诀也是很简单,六个简单的步骤:数,第二是随,第三是止,第四是观,第五是转,第六是净。到了这六步,就可以达到清净。〞

师父还从圣密宗下的角度对这六个步骤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详细解密。

《十轮经》所讲的这六个步骤,看似简明,其实涵义深远。在不断修学的过程中,弟子对此六字要诀有了些许浅薄的感悟,在此向 师父作一汇报,祈请 薄伽梵 师尊圣正、加持、遮止、考察!

一、数——观息与觉知之门

〝数〞,常被解释为〝数息观〞,也就是以呼吸为对象,通过数息的方式引导心念归一,使意识由散乱走向集中。这是打开心性之门的钥匙。《十轮经》虽然以〝数〞为首,但它并非仅止于数息本身。圣密宗中〝数〞的内涵远比单一的观息更为深邃。

在密教修行中,〝数〞往往牵涉到法界的结构,比如〝圣密十法界〞〝十三层识〞等。这些〝数〞不只是算术意义上的单位,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坐标系统。通过观数,我们不只是练习止息,更是在校正心识、认知结构,使其符合佛法宇宙观的格局。

因此,真正的数是进入第七识净分,到达第八识净分,进而进入第九识庵摩罗识,直到十三层识,与宇宙瑜珈在一起。

二、随——随教而行,不退不转

〝随〞字,表面上是〝跟随〞的意思,实则意味着一种身心的彻底皈依——随佛所教,随圣道行,随法而不退转。这让我想到密宗讲〝师法本尊佛〞三宝三依,圣密宗是五皈依,若不生起随顺之心,便无法踏实走上修行之路。

初学时,弟子也曾三心二意,今天喜悦修行,明天却因世间琐事而散乱退怯。那时以为是自己〝懒惰〞,懒惰的根源是被宇宙负能量所俘获,因此,没有真正生起〝随〞的心,是对圣教没有生起全然的信赖与交托。

《十轮经》所言的〝随〞,是七地菩萨所证的不退转心,而我们虽然远未至彼地,但有在 薄伽梵 师尊慈悲加持下的〝七地起修,八地圣行〞,只要我们如法如律,精进修持,每天愿意多念一遍经文,多思惟一次教义,做好五皈依,都是〝随〞的实践。

随,是以清净之心随顺宇宙,遵循宇宙规律。并没有半点的被动与服从,而是一种清净的信念实践——愿我随圣言不动摇,愿我心随正法而清净、无我。

 


图为:一九二八年中国嵩山少林寺內供奉的跋跎 祖师圣像。年315日,冯玉祥下悍将石友三率部,攻少林寺被军阀焚毀。

 
三、止——止恶念、止诸轮、止惑流

第三步〝止〞,是整个修行结构的支点。没有止,就无法〝观〞、无法〝转〞、无法〝净〞。

在《十轮经》中,止不是一般的静坐止念,而是止〝十轮恶念〞。这让我深受震动:止,不是止妄念而已,而是止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慢、疑等一切内心的恶性习气。真正的止,是调伏,是让烦恼停下来,而非仅仅将心〝按住〞。

圣密宗金刚禅佛教讲〝不生气〞就学到了金刚禅。清净、无我就不会起贪心,也不会起嗔心。清净、无我之心时,面对他人误解,其实正是众生替自己积功德之时,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净即是〝止〞。

止,是不让恶念发展;止,是为观提供明镜;止,是自心归零,是空性的初步体验。以圣密宗而言,清净即是〝止〞,能清净才能学圣密法。而此清净下,在 薄伽梵 师尊的加持、遮止下,能够直达Vimalakirti 净识。这远超〝不让恶念发展〞,是灵性觉悟的实践。

四、观——观自在,观万法,观如幻

〝观〞是密宗修行最核心的步骤之一。若说〝止〞是将心调伏,〝观〞则是将心提起。圣密宗常言〝观薄伽梵〞,其实就是将觉照之光对准佛陀的觉性、菩萨的智慧,并由外观而转入内观,观自心如实空净、无所住。

起初学习观法时,弟子容易陷于形式。直到有一次在听 师父讲解《心经》时,弟子才对〝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有了些许体悟。

圣密宗有十大观,导向圣密佛境、圣佛密境之修行。此观并非六识之意识之观,而是安住于佛的智慧状态中去〝观见〞一切。观心的妄动、观境的变化、观法界的缘起——在观之中,身心化为光明空性,一切外境亦皆如幻。这些〝观〞是非常初步的,并非圣密宗的真正的修持之法。清净是前提,在 薄伽梵的加持、遮止下有修持是言语道断,心行绝处。

清净则超越一切烦恼,〝观〞非六识之观,是七识末那识之上之观。清净了,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那么,也就没有了〝烦恼〞。通过观,我们才能超越眼前的束缚,看到本性佛在自己心中自然显现。

五、转——转烦恼为菩提,转念为智慧

若说〝止〞是防止,观是觉知,那〝转〞便是圣者的技艺,是凡夫向圣者的转化技术。

〝转〞不是压抑烦恼,而是让烦恼升华为道用。就如同大火可以毁灭,也可以煮饭。密宗特别强调〝转识成智〞,就是这个意思。贪转为愿力,瞋转为智慧,痴转为空性理解,慢转为悲愿力,疑转为深信正法。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同时又讲到〝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圣密宗修的是〝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以此为基础,本身就超越了一切,在清净大光明之中,一切都是以救度众生为已任的修持实践,自然地面对一切的好、坏都是修持过程中,被宇宙光明所照,一切黑暗无不被光明所驱散。

因而,〝因人言语刺耳〞之类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更不在话下。不然,就即身成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一切所遇,都将在毗卢遮那大日如来之光所照,处于一片光明之中。

转,是灵性功德的显现,而是觉照中生起的智慧选择。

六、净——清净心地,始入正修

最终一步是〝净〞,即清净。清净不是外在的干净,而是内心无染、无我、无执、无缚,是一种空性中生起的大清明。

这个〝净〞,是六步之中最不易达成的一步。因为它不是方法,而是前五步成功后的自然显现。净不是我们可以〝努力达成〞的目标,而是当我们真正完成数、随、止、观、转之后,清净就像阳光一样自然照进来。

弟子曾有一段时间陷入强迫追求〝清净〞的矛盾状态,总希望自己修持时〝无念〞、〝无执〞、日常中〝不染〞。结果却因为执着清净而更加不净。

直到某日修持时听到风中鸟鸣,心无分别,生出一念温柔的悲心,那一刻,忽觉心地空明,光明照心。

圣密宗讲〝虹转法门〞是由净而显,《十轮经》也以净为六字修行之终点,这不是巧合,而是实相之证。

〝数、随、止、观、转、净〞这六个字,看似是一条直线,实则是一个循环螺旋,不断深入。每一次〝数〞都更细致,每一次〝观〞都更深刻,每一次〝转〞都更柔软。最终,清净自然发生,无我自然现前,调伏由内生出,精进不由外求。

世间法的学问,是通过不断地染(熏习),一步一步地上升,犹如现代上学的教育系统一样。圣密行者可以通过个人的精进的努力,以坚定的信心力,来超越世间法的污染上升到 薄伽梵四眷属的种性地位。

圣密宗讲两贴圣方,八味圣药,清净是第一位,没有清净就不可能修持圣密宗。圣密宗的要求很高,但也很低,只要保持内心清净,然后一门深入,就不需要〝数、随、止、观、转、净〞,进入八地修行。是因为有加持、遮止自他两力的修行,但行者最低要求是〝清净〞,有了〝清净〞,才有可能〝无我〞。


图为:圣密法器架,本院各种会议开闭幕式必巡展用。

 
《塔州之光》:网页连结

 
《蓝天净云》: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