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清淨〞
這一修行的根本

 

【讀者來信選登】如何真正做到〝清淨〞這一修行的根本......

 

 

【感悟】

 
〝清淨、無我、調伏、精進;教相、事相、戒相、圓相〞這是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的兩貼聖方、八味聖藥,也是每一位聖密行者修行的基礎準則。然而,如何真正做到〝清淨〞這一修行的根本,弟子卻一直心存疑慮。

清淨首先是停止〝停止思維的濁流〞,不去分別,不去亂想。

最近重溫了 師父的第611次聖密龍講, 師父在龍講中解答了這個問題。 師父開示:〝我們經常講聖密宗行者要清淨、無我、調伏、精進。有的行者也往往要來問,我們怎麼樣能夠達到清淨?怎麼樣達到清淨,在《十輪經》裡頭最初就是教你怎麼樣修行證入禪定。而這個證入禪定,如何證入禪定?因為你如果不禪定,就是成不了佛道的,成就不了即身成佛的佛道。所以《十輪經》最初就教行者一個從淺到深的方法。從淺到深的方法,祂的口訣也是很簡單,六個簡單的步驟:數,第二是隨,第三是止,第四是觀,第五是轉,第六是淨。到了這六步,就可以達到清淨。〞

師父還從聖密宗下的角度對這六個步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詳細解密。

《十輪經》所講的這六個步驟,看似簡明,其實涵義深遠。在不斷修學的過程中,弟子對此六字要訣有了些許淺薄的感悟,在此向 師父作一彙報,祈請 薄伽梵 師尊聖正、加持、遮止、考察!

一、數——觀息與覺知之門

〝數〞,常被解釋為〝數息觀〞,也就是以呼吸為對象,通過數息的方式引導心念歸一,使意識由散亂走向集中。這是打開心性之門的鑰匙。《十輪經》雖然以〝數〞為首,但它並非僅止於數息本身。聖密宗中〝數〞的內涵遠比單一的觀息更為深邃。

在密教修行中,〝數〞往往牽涉到法界的結構,比如〝聖密十法界〞〝十三層識〞等。這些〝數〞不只是算術意義上的單位,更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座標系統。通過觀數,我們不只是練習止息,更是在校正心識、認知結構,使其符合佛法宇宙觀的格局。

因此,真正的數是進入第七識淨分,到達第八識淨分,進而進入第九識庵摩羅識,直到十三層識,與宇宙瑜珈在一起。

二、隨——隨教而行,不退不轉

〝隨〞字,表面上是〝跟隨〞的意思,實則意味著一種身心的徹底皈依——隨佛所教,隨聖道行,隨法而不退轉。這讓我想到密宗講〝師法本尊佛〞三寶三依,聖密宗是五皈依,若不生起隨順之心,便無法踏實走上修行之路。

初學時,弟子也曾三心二意,今天喜悅修行,明天卻因世間瑣事而散亂退怯。那時以為是自己〝懶惰〞,懶惰的根源是被宇宙負能量所俘獲,因此,沒有真正生起〝隨〞的心,是對聖教沒有生起全然的信賴與交託。

《十輪經》所言的〝隨〞,是七地菩薩所證的不退轉心,而我們雖然遠未至彼地,但有在 薄伽梵 師尊慈悲加持下的〝七地起修,八地聖行〞,只要我們如法如律,精進修持,每天願意多念一遍經文,多思惟一次教義,做好五皈依,都是〝隨〞的實踐。

隨,是以清淨之心隨順宇宙,遵循宇宙規律。並沒有半點的被動與服從,而是一種清淨的信念實踐——願我隨聖言不動搖,願我心隨正法而清淨、無我。

 


圖為:一九二八年中國嵩山少林寺內供奉的跋跎 祖師聖像。年315日,馮玉祥下悍將石友三率部,攻少林寺被軍閥焚毀。

 
三、止——止惡念、止諸輪、止惑流

第三步〝止〞,是整個修行結構的支點。沒有止,就無法〝觀〞、無法〝轉〞、無法〝淨〞。

在《十輪經》中,止不是一般的靜坐止念,而是止〝十輪惡念〞。這讓我深受震動:止,不是止妄念而已,而是止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癡、慢、疑等一切內心的惡性習氣。真正的止,是調伏,是讓煩惱停下來,而非僅僅將心〝按住〞。

聖密宗金剛禪佛教講〝不生氣〞就學到了金剛禪。清淨、無我就不會起貪心,也不會起嗔心。清淨、無我之心時,面對他人誤解,其實正是眾生替自己積功德之時,正如《金剛經》中所言〝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淨即是〝止〞。

止,是不讓惡念發展;止,是為觀提供明鏡;止,是自心歸零,是空性的初步體驗。以聖密宗而言,清淨即是〝止〞,能清淨才能學聖密法。而此清淨下,在 薄伽梵 師尊的加持、遮止下,能夠直達Vimalakirti 淨識。這遠超〝不讓惡念發展〞,是靈性覺悟的實踐。

四、觀——觀自在,觀萬法,觀如幻

〝觀〞是密宗修行最核心的步驟之一。若說〝止〞是將心調伏,〝觀〞則是將心提起。聖密宗常言〝觀薄伽梵〞,其實就是將覺照之光對準佛陀的覺性、菩薩的智慧,並由外觀而轉入內觀,觀自心如實空淨、無所住。

起初學習觀法時,弟子容易陷於形式。直到有一次在聽 師父講解《心經》時,弟子才對〝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有了些許體悟。

聖密宗有十大觀,導向聖密佛境、聖佛密境之修行。此觀並非六識之意識之觀,而是安住於佛的智慧狀態中去〝觀見〞一切。觀心的妄動、觀境的變化、觀法界的緣起——在觀之中,身心化為光明空性,一切外境亦皆如幻。這些〝觀〞是非常初步的,並非聖密宗的真正的修持之法。清淨是前提,在 薄伽梵的加持、遮止下有修持是言語道斷,心行絕處。

清淨則超越一切煩惱,〝觀〞非六識之觀,是七識末那識之上之觀。清淨了,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那麼,也就沒有了〝煩惱〞。通過觀,我們才能超越眼前的束縛,看到本性佛在自己心中自然顯現。

五、轉——轉煩惱為菩提,轉念為智慧

若說〝止〞是防止,觀是覺知,那〝轉〞便是聖者的技藝,是凡夫向聖者的轉化技術。

〝轉〞不是壓抑煩惱,而是讓煩惱昇華為道用。就如同大火可以毀滅,也可以煮飯。密宗特別強調〝轉識成智〞,就是這個意思。貪轉為願力,嗔轉為智慧,癡轉為空性理解,慢轉為悲願力,疑轉為深信正法。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同時又講到〝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聖密宗修的是〝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以此為基礎,本身就超越了一切,在清淨大光明之中,一切都是以救渡眾生為已任的修持實踐,自然地面對一切的好、壞都是修持過程中,被宇宙光明所照,一切黑暗無不被光明所驅散。

因而,〝因人言語刺耳〞之類都是些雞毛蒜皮之事,更不在話下。不然,就即身成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為,一切所遇,都將在毗盧遮那大日如來之光所照,處於一片光明之中。

轉,是靈性功德的顯現,而是覺照中生起的智慧選擇。

六、淨——清淨心地,始入正修

最終一步是〝淨〞,即清淨。清淨不是外在的乾淨,而是內心無染、無我、無執、無縛,是一種空性中生起的大清明。

這個〝淨〞,是六步之中最不易達成的一步。因為它不是方法,而是前五步成功後的自然顯現。淨不是我們可以〝努力達成〞的目標,而是當我們真正完成數、隨、止、觀、轉之後,清淨就像陽光一樣自然照進來。

弟子曾有一段時間陷入強迫追求〝清淨〞的矛盾狀態,總希望自己修持時〝無念〞、〝無執〞、日常中〝不染〞。結果卻因為執著清淨而更加不淨。

直到某日修持時聽到風中鳥鳴,心無分別,生出一念溫柔的悲心,那一刻,忽覺心地空明,光明照心。

聖密宗講〝虹轉法門〞是由淨而顯,《十輪經》也以淨為六字修行之終點,這不是巧合,而是實相之證。

〝數、隨、止、觀、轉、淨〞這六個字,看似是一條直線,實則是一個循環螺旋,不斷深入。每一次〝數〞都更細緻,每一次〝觀〞都更深刻,每一次〝轉〞都更柔軟。最終,清淨自然發生,無我自然現前,調伏由內生出,精進不由外求。

世間法的學問,是通過不斷地染(熏習),一步一步地上升,猶如現代上學的教育系統一樣。聖密行者可以通過個人的精進的努力,以堅定的信心力,來超越世間法的污染上升到 薄伽梵四眷屬的種性地位。

聖密宗講兩貼聖方,八味聖藥,清淨是第一位,沒有清淨就不可能修持聖密宗。聖密宗的要求很高,但也很低,只要保持內心清淨,然後一門深入,就不需要〝數、隨、止、觀、轉、淨〞,進入八地修行。是因為有加持、遮止自他兩力的修行,但行者最低要求是〝清淨〞,有了〝清淨〞,才有可能〝無我〞。


圖為:聖密法器架,本院各種會議開閉幕式必巡展用。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