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鸿】参加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第十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感言(二)


[研讨感言]2/3
二、一切自知,非语言可说,唯证乃知
AI带给人类的裨益众所周知,无需赘述。然近年来,关于AI将在众多领域取代人类,乃至操纵人类之说,甚嚣尘上,不绝于耳,甚至引发恐慌。
薄伽梵 师尊在研讨会上圣示:
当AI已能自我学习、图像生成、诗文创作、病症预测、情感模拟、治疗疾病,人类的知识与判断优势正迅速地被重新定义。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AI比人类更快速、更精准、更稳定,那么,人之为人,还剩下了什么?这并非虚无主义的陷阱,而是佛法借着当代伦理与新兴问题的契机。
当人类开始怀疑自身价值之际,佛教要指出,人类真正无可替代者乃在于灵性,这是任何的演算法,所不能够自我证悟的本质界限。
这里,我尝试以三点提出中国汉传佛教的唯识学与业力观、AI有什么对应。
1、AI的神经网络对应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的熏习。
2、AI的偏见的算法映照第七识的我执的偏爱。
3、语言模型的预测性,类同意识流中习气与业果招感。
由此可见,阿赖耶识并非静态的仓库,而是可被更新的流动体系。当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思考AI时,我们越能够明白,AI不是在模仿人,而是照见人心,久已如此。而修行正是超越这一模式的系统的关键的途径。
AI可以模拟语言层面的佛法,却无法证入超越语言的实相。AI它能够复制经文,演绎逻辑,却无法从人类的心灵内心发愿、布施、证悟,这正是灵性无法被技术取代的核心所在。
未来的智慧,唯人心可载。
《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一切自知,非语言可说,唯证乃知。AI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翻译,搜寻佛典,但佛智不等于自性,而是如入知见的实证。AI未来或将更拟人化,但终究欠缺一件事,愿力与悲心。AI无法发愿,无法悲怜,无法自愿为众生堕入地狱,化身亿万度化群迷。唯具有觉醒之人,方能成就这样的大愿。
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自第一代圣祖 薄伽梵 至极Vimalakirti 以来,历经28代的薪火相传,能够流传至今,正是仰赖法身心语,这一超越语言文字的法脉传承核心。我们强调不落因果,要求每一位行者都要过圣宗观,这些并非高深理论,而是防止我们在学术与科技的光环下迷失本心的护法之道。
通过学习 薄伽梵 师尊的圣示,令弟子们更清晰地认识和领悟到,因为AI不具备灵性,纵然它可以模拟人类从事某些操作,但却无法效仿人类实修亲证,明空自鉴,度一切苦厄。
但是,如果人类不珍惜此生有圣缘听闻佛法、提升灵性之圣缘,始终囿于六识,被八风五毒所困,那么极有可能被AI严重侵害。

《塔州之光》: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