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灵性五观
实证宇宙实相
(二)
【老行者语】实践灵性五观,实证宇宙实相(二) ![]() (一)灵性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近日就何谓〝灵性〞简答如下: 灵性是深层的生命体验,它超越了表面意识、感官享受和理性推理,指向对生命本源、宇宙真理、自我实相的觉悟与体证,清净无我,明空自鉴。 灵性不是单一宗教的专属,它可以存在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统中,也可以存在于不信仰宗教但追求内在觉醒、自我超越、与自然或宇宙和谐的人身上。 在中文语境中,灵性常有以下几个含义: 与神圣相通的神通能力:灵性代表人内在与神圣、宇宙、佛性或道的连接,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清明、觉照、慈悲、智慧、无酬布施,立杆见影,怜悯大爱的显化的外在表现。 觉悟的潜能:在佛教中,灵性可理解为众生本具的〝佛性〞或〝觉性〞。《楞严经》中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意即每个人都有开悟成佛的内在潜力。 超越物质的直觉:灵性不依赖于五官的感知,而是一种直觉的洞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内在的力量。 一种高贵的生命品质:灵性体现为慈悲、宽恕、忍辱、利他、平等、不执着,是人性中最纯净、最光明的部分。 灵性实践:通过禅修、念佛、持咒、瑜伽、静坐、观心等方式,开启内在的灵性之旅,逐步净化自我,回归清净本源。 简言之: 灵性,是我们内在通向真理、慈悲与自由的终极心路。
关于〝灵性〞,其实早在
灵性心识的观念在印度《奥义书》时期即已出现,认为宇宙的本源即是〝梵〞,〝梵〞即一种灵性心识;而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从印度佛教历史背景出发的,本着宇宙的肇源法性而出的〝补特迦罗〞(梵语 质言之,佛教是一个重视修行者灵性觉悟的宗教,灵性觉悟简称灵觉。然而,在中国佛教中,鉴于某些古代传统哲学的理念,往往将灵觉的〝灵〞字省略,更简称为〝觉〞,以便于适合在中国文化圈内展开佛教灵性教法的弘传。 而从世界性的各大宗教来看,宗教导师们则往往被尊称为灵性领袖和灵性导师。 重新把佛教灵性教相回归和汇入佛教诸理论的名相概念中,或许是适宜的。从而,方便于佛教理念和全世界各大宗教理念的相互讨论、相互融契、相互和谐、相互接轨。因此,灵性教相回归佛教诸理论之内,对全球佛教诸乘、诸宗、诸流派的世界性大弘,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欣慰的是,时隔六年,在 质言之,灵性是宗教的核心。 (待续)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