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靈性五觀
實證宇宙實相
(二)

 

【老行者語】實踐靈性五觀,實證宇宙實相(二)

 

 
視 頻

 
二、中國漢傳佛教密法則正是能令修行者實踐靈性五觀,進入隱態時空,開啟深部靈性乘識,實證宇宙實相

(一)靈性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近日就何謂〝靈性〞簡答如下:

靈性是深層的生命體驗,它超越了表面意識、感官享受和理性推理,指向對生命本源、宇宙真理、自我實相的覺悟與體證,清淨無我,明空自鑒。

靈性不是單一宗教的專屬,它可以存在於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傳統中,也可以存在於不信仰宗教但追求內在覺醒、自我超越、與自然或宇宙和諧的人身上。

在中文語境中,靈性常有以下幾個含義:

與神聖相通的神通能力:靈性代表人內在與神聖、宇宙、佛性或道的連線,是心靈深處的一種清明、覺照、慈悲、智慧、無酬佈施,立桿見影,憐憫大愛的顯化的外在表現。

覺悟的潛能:在佛教中,靈性可理解為眾生本具的〝佛性〞或〝覺性〞。《楞嚴經》中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意即每個人都有開悟成佛的內在潛力。

超越物質的直覺:靈性不依賴於五官的感知,而是一種直覺的洞察,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內在的力量。

一種高貴的生命品質:靈性體現為慈悲、寬恕、忍辱、利他、平等、不執著,是人性中最純淨、最光明的部份。

靈性實踐:通過禪修、唸佛、持咒、瑜伽、靜坐、觀心等方式,開啟內在的靈性之旅,逐步淨化自我,迴歸清淨本源。

簡言之:

靈性,是我們內在通向真理、慈悲與自由的終極心路。

關於〝靈性〞,其實早在2008124~5日,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註冊的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協會會長及靈性領袖,在澳大利亞塔州中國漢傳佛教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世界總部阿絲律耶宮,主持召開的主題為〝佛教超越界限——團結、和諧、和平、智慧、慈悲之拓展領域〞的WBSY世界佛教青年僧伽協會第五屆全體大會上,就已經有過一系列闡述:

靈性心識的觀念在印度《奧義書》時期即已出現,認為宇宙的本源即是〝梵〞,〝梵〞即一種靈性心識;而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從印度佛教歷史背景出發的,本著宇宙的肇源法性而出的〝補特迦羅〞(梵語pudgala )名相,即為原始根本佛教靈性覺悟的靈性的概念和名相,補特迦羅是靈性的實體。故而,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親自授意開創的佛梵持明密教之〝梵〞義,亦即是指靈性心識的覺悟。

質言之,佛教是一個重視修行者靈性覺悟的宗教,靈性覺悟簡稱靈覺。然而,在中國佛教中,鑑於某些古代傳統哲學的理念,往往將靈覺的〝靈〞字省略,更簡稱為〝覺〞,以便於適合在中國文化圈內展開佛教靈性教法的弘傳。

而從世界性的各大宗教來看,宗教導師們則往往被尊稱為靈性領袖和靈性導師。

重新把佛教靈性教相迴歸和匯入佛教諸理論的名相概念中,或許是適宜的。從而,方便於佛教理念和全世界各大宗教理念的相互討論、相互融契、相互和諧、相互接軌。因此,靈性教相迴歸佛教諸理論之內,對全球佛教諸乘、諸宗、諸流派的世界性大弘,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欣慰的是,時隔六年,在2014年在中國舉行的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大會的《寶雞宣言》中,看到了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上述的呼籲和倡導:〝容納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以推動靈性和宗教修持〞。

質言之,靈性是宗教的核心。

(待續)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