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
《传统文化国学盛典》致辞
(一)

 

 
[龙吟2155]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传统文化国学盛典》致辞(一)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
2025428
《传统文化国学盛典》致辞
(龙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各位嘉宾:

各位亲爱的同仁,亲爱的父亲母亲们,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今天有幸应邀出席本次传统文化国学盛典,仅代表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并以佛教弟子的身份,向各位问好,并表达我最虔诚的敬意与祝福!

本次盛会汇聚四方贤达,共同探讨国学正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作为佛教的修行者与弘法者,我愿以〝梵〞作为一个核心的文化符号,结合 薄伽梵所代表的智慧、慈悲,从灵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佛教文化与国学思想的融合与现代的启示,并且以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英明的思想指引来讨论这个〝梵〞。

一、〝梵〞的圆融

〝梵〞是灵性的起点,〝梵〞是中国文化的古老图腾的文化象征,〝梵〞字作为佛门的图案,作为佛门神圣的艺术升华,从不少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祂似乎是出自于古印度语斯瓦特,那个时候,这个斯瓦特成为印度语以后,就把祂定为吉祥、胜利、福德圆满等意思。其实这一个〝梵〞,是我们中国中原地区传播到全世界,而不是印度。许多的考古都发现,在这些考古的成果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老的陶器上,〝梵〞图腾就作为一个艺术图案,非常明显地呈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物中,从对文物上的被测定的年代推断,具有万年之久。

从古老的圣密宗的传统中,从 圣宗的圣密龙讲中,从 薄伽梵 净悟Vimalakirti 二十七代的口传教法中, 圣宗曾说过,〝梵〞祂是八次文明的记号。宇宙八次文明,每一次文明是多少年?以 圣宗的圣密龙讲,圣密龙讲是7400万年。这个7400万年这个数字是如何来?这个是一个古代生命常数,一个灵性数学。 圣宗曾开示过,人有7400万脉道,而宇宙有7400万亿脉道,人和宇宙是一个不连续的整体,这个7400万跟7400万亿相互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的关系,而是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真实和人类生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 佛祖的艺术形象的胸口,就有一个明显的〝梵〞字, 佛祖这个明显的〝梵〞字象征着慈悲,象征着智慧,象征着圆满的德行,象征着无量的大爱,象征着全人类的和平,这跟我们的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梵〞的出现我们也可以比喻地形象地去思考,这是两条龙的相交,两条龙的交织在一起;也可以把祂理解成为一条是龙,一条是凤,龙凤相交。龙凤相交,按照我们的中国古老的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因此,这里头蕴含着道家的最原始的理念,也蕴含着《易经》一阴一阳的理念,所以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

〝梵〞的出现是远远早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也远远的早于本次文明的中间所追溯到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在中国的史前文化与古代图腾中〝梵〞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在本次文明中,考古学家在公元前的5000-30000年之间红山文化中,良渚文化中等出土的陶瓷玉器中间,发现大量的刻有旋转的〝梵〞字图样的器物,尤其是在红山文化所出土的女神像与玉龙的饰品上,〝梵〞的形象常常作为像玉龙式的饰品上成为灵性、吉祥、道德的显现。

〝梵〞的形象常常作为灵性的与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象征,与人类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生命观、繁衍观、自然循环观念紧密的相连,〝梵〞作为一个有力的图腾,与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往往结合在一起,被绘在一起,成为了人与天对话,与地合一的祈福的吉祥圆满的意味。

这个显示在中国古老的宗教与原始的信仰中,〝梵〞早已不是一种图形,更是一个灵性的符号,一种天与人的动态契约,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无穷循环与和谐共生,人与宇宙是一体的,这个强有力的宇宙的伦理观,宇宙的生命观,祂是灵性的,因此,〝梵〞是一个有生命的、是灵性的、跟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观。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由这个〝梵〞的结构体认到宇宙间无常运行与阴阳流转的道理,而且将祂视为天地造化的形影,随着宇宙的进步而进步,此时期的中国祖先,早已藉由〝梵〞的结构体认到宇宙间无常运行与阴阳流转之理,并且将祂看为天地造化的显现。

随着佛教早在公元前20年传进中国以后,〝梵〞进一步被授予了佛法的寓意系统,从图腾进化为佛教的象征,在魏晋隋唐之间,进入了佛像、经卷、壁画,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可以见到〝梵〞字的纹饰,被用于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胸口的衣纹光背之中,显示圆满无缺的佛性的光彩霓虹,象征佛法遍照十方,无有障碍。

〝梵〞的旋转的形态象征着宇宙的运行,万法流转,生灭无常,又圆满自如,不偏不倚。祂寓意法界缘起,诸法无始,此与《华严经》中所讲述的因陀罗网的宇宙观相互的印证,梵网的宇宙观相互印证,以一珠映照了万珠,无一个孤立,每一点都包含着整体,每一个法都包含着一切法,强调了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的缘起思想。

(待续)

 
視 頻

 

 
《蓝天净云—龙吟2155》: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