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化根脈
煥發時代活力

 

【轉載】守護文化根脈,煥發時代活力

 

2025413日,一場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此次研討會匯聚了來自相關部委領導、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傳承人代表,大家齊聚一堂,圍繞〝千年文脈、薪火相傳〞的主題,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討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美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股份制企業經濟聯合會平臺委副會長李曉明先生在致辭中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瑰寶,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記憶、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處不在,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家園。舉辦此次研討會,旨在搭建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探索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以視訊方式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主旨演講。 宗師表示非遺不僅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更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裡。中國是非遺大國,從傳統技藝到傳統禮儀、節慶,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呈現,保護非遺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魂,在無限的世界裡,非遺也在不斷創新發展中。 宗師分別從機制革新、政策支援、強化社會參與與公眾交流、普及教育等多方位建議我們把握當下,讓傳統精髓發揮光彩,並呼籲我們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文化財富,讓非遺在傳承中展現新時代風采。 宗師領導的澳大利亞塔州中國佛教學院,通過舉辦乙巳新春鳴鐘法會等活動,融合舞龍、舞獅、年夜飯等傳統元素,將中國春節習俗與佛教儀規結合,並通過佛教的加持儀規賦予其靈性內涵。這一實踐不僅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春節作為非遺的認可,更將中華非遺與佛教文化提升至〝人類共享文化遺產〞的高度。 宗師強調佛教加持儀規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其承載著佛教原初的文化基因; 宗師在澳大利亞塔州建立的〝中國文化公園〞,成為中華非遺與多元文化交融的平臺。我們感謝 智及 宗師為中華非遺作出的傑出貢獻,這推動了中華文明智慧與世界共鳴。這種以非遺為載體、貫通古今文明的弘道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傳承之路。科技部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企業家戰略聯盟主席、中國社會經濟決策諮詢中心副主任滕道陽強調:〝非遺代表民族文化特徵,是文化多樣性的象徵。保護非遺不僅是守護民族根脈,更是為未來留存智慧〞。

出席研討會的原國家工信部政策法規司李國斌司長從工業文化遺產的專業角度分析非遺的價值,指出工業文化遺產是工業化程序的時空印記,作為人類文明程序中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其核心價值體現在技術、歷史、文化、社會及美學等多維度。李國斌司長建議:保護非遺,需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活態記憶,其傳承面臨現代化浪潮的衝擊。數字信息技術為非遺保護與傳播提供了全新路徑,使傳統技藝突破時空限制,實現〝活態傳承〞,為非遺保護與傳播插上了翅膀,但技術只是工具,核心在於對文化價值的堅守。未來需構建〝技術—文化—社會〞協同創新體系,讓非遺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美育工委高維療愈心理療愈課題組組長、中國道醫協會南寧分會會長、六壬絕學第八代傳承人蔡一慧先生給大家分享了非遺的民間傳承實踐。他指出非遺的民間傳承可分為〝家傳〞和〝師傳〞。傳承方式可分為:傳法、傳道、傳器、傳術、傳心。從基礎到昇華,從外在到內在。非遺的民間傳承,本質是讓傳統技藝重新融入生活,通過〝師徒製革新〞、〝生活化場景〞、〝數字原住民參與〞三大路徑,非遺不僅能〝活下來〞,更能〝火起來〞。蔡一慧先生呼籲,未來,需構建〝政府—傳承人—社區—企業〞四方協同機制,讓非遺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樑。

在會上,國家宗教事務局外事司原司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趙建政指出佛教文化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範疇,深深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成為非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其地位之崇高,作用之深遠,值得我們進行一場深層的思索,其保護與傳承不僅關乎宗教文化的延續,更對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具有重要意義。趙司長表示已經舉辦了六屆的世界佛教論壇,推動了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文化和旅遊部機關黨委原常務副書記、東方文化藝術院院長劉長權認為,非遺不僅是民族技藝的載體,更是民族精神、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象徵。但非遺傳承存在代際斷層和傳承人老齡化、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衝突等諸多問題。所以非遺不能停留在輸血式守舊,而要造血式創新。需要通過數字化、產業化、社群化培育傳承新業態,構建多方位傳承共同體。騰訊開辦非遺培訓班、京東商城開闢景泰藍專區等成為非遺傳播的新平臺。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陳兆威研究指出: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象徵意義和深遠影響的重要組成部份。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貫穿於數千年的歷史、藝術、哲學與民俗中,其形象與內涵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多元融合性。

龍文化的現代傳承中,龍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標誌之一。如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對龍形象進行現代化重構。〝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等詞彙仍激勵著拚搏進取的民族性格。龍舟賽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文化不僅是歷史的沉澱,更是活態的精神基因。它從遠古圖騰演變為兼容幷蓄的文化符號,既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理解,也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在全球化時代,龍的形象持續煥發新生,成為連線傳統與現代、東方與世界的獨特紐帶。

412日北京出現極端大風天氣,國務院僑辦原部門主任齊建平詼諧的說本次研討會是一場〝大風〞刮來的盛會。非遺之風,是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中的一場〝逆向突圍〞。它不僅是文化記憶的復甦,更是傳統基因與現代文明的化學反應。齊主任接著說,非遺傳承需要匠人精神。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匠人精神作為傳統技藝傳承的核心驅動力,其內涵與價值在當代非遺保護中愈發凸顯。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原巡視員、全國青少年書法分級標準專家委員會顧問周晉亮局長說書法也是非遺傳承,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是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且具有國際和國內雙重認證。周晉亮局長還為本次研討會獻上墨寶〝家和萬事興〞、〝唯善呈和〞。

於司長指出,中國〝非遺〞專案數量世界第一,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未來的經濟引擎。唯有在產業化中守住文化根脈,在創新中啟用經濟價值,方能實現〝文脈傳承〞與〝經濟繁榮〞的雙向奔赴。

智及 宗師最後說明,〝中國文化公園〞的實踐,既是龍文化跨洋移植的試驗,也是全球化時代文化對話的縮影。當原住民歌謠與《龍的傳人》在同一個廣場響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符號的碰撞,更是文明共生的可能。

研討會印證了這句話—〝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未來的序章〞,我們始終在探尋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它要求我們不僅要尊重歷史,更要面向未來,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探索非遺在新時代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研討會提出三點倡議與諸位共勉:

第一,讓學術研究成為非遺保護的〝指南針〞,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

第二,讓科技賦能成為傳承發展的〝助推器〞,探索數字化建檔、沉浸式傳播等新路徑;

第三,讓年輕力量成為文化傳承的〝生力軍〞,通過教育創新培育新一代傳承群體。

讓我們以今日之共識為起點,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彩。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強的今天,這場研討會不僅為非遺保護注入了科技的活力,更勾勒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嶄新圖景。正如與會專家所言:〝非遺不應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應是流動在時代脈搏中的生命〞。期待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喚醒更多人對文化根脈的珍視與傳承。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中華網》:網頁連結

 
《新浪財經》: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