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讲座第二四四讲
(一)
![]()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宗师多元文化专题学术讲座
今天是 继昨天的圣密龙讲,我们恢复学习卓新平先生在中国人大会上回答《宗教周刊》记者的提问,记者所发的一篇稿子:《应关注宗教的文化战略意义》。今天继续往下学习。 《宗教周刊》记者问:「能否请您更详细地谈谈宗教作为信仰体系的特点,以及我们对待宗教应有的理性态度?」 卓新平先生回答说:「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其信仰会影响到信仰者的社会存在及社会行为。这样,在社会层面就有一个如何管理或治理社会中的宗教组织及宗教行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一具有各区域共构〝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各民族共聚〝大家庭〞的文化传承中,对宗教的社会审视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的政治考量也理应谨慎和周全。对于宗教必须有一种根本性的认知和客观真实的评价,而不能满足于对宗教实用性、功利性、随意性的掌控和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欢迎宗教积极参与,而绝不能轻率地排拒宗教。如果继续保持对宗教的政治敌意和社会歧视,那么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就肯定会出问题,而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和世界文化交流中也会陷入孤立、无友的尴尬。基于当前〝全球性〞的视野,我们对宗教的看法及处理必须慎之又慎,必须要有正确的选择。 「没有信仰、宗教的文化乃是一种空洞、虚弱、失魂的文化,在这一意义上,信仰、宗教、文化这三大范围是我们思考宗教与文化战略的基本定位,也是需要我们解决其根本问题的主要领域。」 《宗教周刊》记者继续问:「那您对宗教、信仰的文化战略意义问题有何展望和思想架构?」 卓新平先生回答:「我正在撰写《中国宗教与文化战略》一书,试图对此加以说明。信仰、宗教都涉及到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所以我们在涉及这些精神领域时,应该要有文化意识,要从世界文明的包罗万象、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上来看待人的信仰及宗教。关心、重视文化和精神发展,也是党的十八大所特别强调的。习近平同志在谈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曾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只有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保障相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共同体存在乃是我们政治主张得以畅行和持久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化是我们社会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发展的活力所依。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保障文化发展、形成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及相关举措。对此,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基本构成要素,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及价值。 「文化战略的思考首先必须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判断和把握,也就是说,思考者应该〝有文化〞〝讲文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走出仅从〝产业〞、〝产能〞、〝产销〞及〝产效〞来衡量文化、利用文化的狭隘境界,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文化精神的塑造及弘扬上,让当代中国人真正讲文化、有文化,体现我们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礼仪之邦的精神风采和悠久传承。我们对文化的现实需求首先并不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不要把文化染上〝商气〞。文化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社会精神、对我们民族灵魂的铸就,所以我们要把文化作为〝事业〞、〝使命〞来抓。这自然会涉及到文化领域中的宗教、信仰等方面。同样,我们对宗教也应该有文化的审视和考量,不能只想到〝宗教经济〞,把宗教仅仅作为可能赢利的产业或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信仰、宗教的文化乃是一种空洞、虚弱、失魂的文化,其肤浅使之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及能力,使我们的社会缺少潜在的精神力量。这种浅薄的文化形式虽然能热闹一时,达其轰动效应,却不可能持久,而只会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我们决不可陶醉于这种表面看似〝繁荣〞的文化泡沫,在其短暂的五颜六色面前感到眼花缭乱、随之失去理智,而必须有着清醒的文化思考、冷静的文化分析、睿智的文化决策。在这一意义上,信仰、宗教、文化这三大范围是我们思考宗教与文化战略的基本定位,也是需要我们解决其根本问题的主要领域。」 文章是那位《宗教周刊》的蓝希锋先生所写的。全文基本上是念完了。每一段文章都非常精彩,越到后面越精彩。这一段文化战略的思考,讲得非常实际、非常实在,也是我们的《圣祖经》上所讲的〝众所知识,大智本行〞。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