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講座第二四四講
(一)
![]()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多元文化專題學術講座
今天是 繼昨天的聖密龍講,我們恢復學習卓新平先生在中國人大會上回答《宗教週刊》記者的提問,記者所發的一篇稿子:《應關注宗教的文化戰略意義》。今天繼續往下學習。 《宗教週刊》記者問:「能否請您更詳細地談談宗教作為信仰體系的特點,以及我們對待宗教應有的理性態度?」 卓新平先生回答說:「宗教作為一種信仰體系,其突出特點是其信仰會影響到信仰者的社會存在及社會行為。這樣,在社會層面就有一個如何管理或治理社會中的宗教組織及宗教行為問題。特別是在中國這一具有各區域共構〝大一統〞的政治傳統、各民族共聚〝大家庭〞的文化傳承中,對宗教的社會審視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的政治考量也理應謹慎和周全。對於宗教必須有一種根本性的認知和客觀真實的評價,而不能滿足於對宗教實用性、功利性、隨意性的掌控和利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我們歡迎宗教積極參與,而絕不能輕率地排拒宗教。如果繼續保持對宗教的政治敵意和社會歧視,那麼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系就肯定會出問題,而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和世界文化交流中也會陷入孤立、無友的尷尬。基於目前〝全球性〞的視野,我們對宗教的看法及處理必須慎之又慎,必須要有正確的選擇。 「沒有信仰、宗教的文化乃是一種空洞、虛弱、失魂的文化,在這一意義上,信仰、宗教、文化這三大範圍是我們思考宗教與文化戰略的基本定位,也是需要我們解決其根本問題的主要領域。」 《宗教週刊》記者繼續問:「那您對宗教、信仰的文化戰略意義問題有何展望和思想架構?」 卓新平先生回答:「我正在撰寫《中國宗教與文化戰略》一書,試圖對此加以說明。信仰、宗教都涉及到人類的精神文化問題,所以我們在涉及這些精神領域時,應該要有文化意識,要從世界文明的包羅萬象、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上來看待人的信仰及宗教。關心、重視文化和精神發展,也是黨的十八大所特別強調的。習近平同志在談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時曾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只有文化的健康發展,才能真正保障相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文化共同體存在乃是我們政治主張得以暢行和持久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精神文化是我們社會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們發展的活力所依。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保障文化發展、形成文化軟實力的文化戰略及相關舉措。對此,理解文化的本質及其基本構成要素,就有其獨特的意義及價值。 「文化戰略的思考首先必須基於對文化的理解、判斷和把握,也就是說,思考者應該〝有文化〞〝講文化〞。從這一意義上講,我們一定要走出僅從〝產業〞、〝產能〞、〝產銷〞及〝產效〞來衡量文化、利用文化的狹隘境界,而必須把重點放在文化精神的塑造及弘揚上,讓當代中國人真正講文化、有文化,體現我們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禮儀之邦的精神風采和悠久傳承。我們對文化的現實需求首先並不是文化〝產業〞、文化〝產品〞,不要把文化染上〝商氣〞。文化最重要的是對我們社會精神、對我們民族靈魂的鑄就,所以我們要把文化作為〝事業〞、〝使命〞來抓。這自然會涉及到文化領域中的宗教、信仰等方面。同樣,我們對宗教也應該有文化的審視和考量,不能只想到〝宗教經濟〞,把宗教僅僅作為可能贏利的產業或商品。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信仰、宗教的文化乃是一種空洞、虛弱、失魂的文化,其膚淺使之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及能力,使我們的社會缺少潛在的精神力量。這種淺薄的文化形式雖然能熱鬧一時,達其轟動效應,卻不可能持久,而只會如過眼煙雲、曇花一現。我們決不可陶醉於這種表面看似〝繁榮〞的文化泡沫,在其短暫的五顏六色面前感到眼花繚亂、隨之失去理智,而必須有著清醒的文化思考、冷靜的文化分析、睿智的文化決策。在這一意義上,信仰、宗教、文化這三大範圍是我們思考宗教與文化戰略的基本定位,也是需要我們解決其根本問題的主要領域。」 文章是那位《宗教週刊》的藍希鋒先生所寫的。全文基本上是唸完了。每一段文章都非常精彩,越到後面越精彩。這一段文化戰略的思考,講得非常實際、非常實在,也是我們的《聖祖經》上所講的〝眾所知識,大智本行〞。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