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榮 啟迪未來

 

【轉載】2025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科學精神與人文智慧的融合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雙重動力。近日,以〝共生共榮,啟迪未來〞為主題的2025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胡振民,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測師、華夏文化促進會會長、新劍商學院理事長項玉章,國務院參事室老幹局原局長楊便雲,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原局長趙忠抗,發現雜誌社發現研究院執行院長常偉鋒,杭州師範大學人口發展與健康治理研究院院長彭偉斌等領導嘉賓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文化自信與科技創新的新時代交融之路。

研討會現場,胡振民以〝三重協調論〞破題,強調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動態適配、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良性互動、思想觀念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穩定三角。面對AI技術的指數級進化,他提出〝傳統智慧解碼現代性困境〞的創新路徑,主張在國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中培育新質生產力。

項玉章從文明基因重組的視角,揭示科學求真精神與人文向善價值的互補性。他指出,科學精神的求真務實與國學智慧的以人為本相輔相成,將在新時代價值觀重塑中發揮關鍵作用。他希望華夏文化促進會能在這一程序中發揮作用,促進雙方交流與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並加強文化傳播,提升文化自信。

楊便雲詳細闡述了科學精神的多層次內涵,包括批判精神、探索創新、實驗觀察、追求真理、開放包容、合作交流及奉獻精神等,同時高度評價了國學智慧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寶藏的重要地位。她以刀郎文化現象為切片,展示當代文化自信的深層脈動。

趙忠抗從科學精神的核心內涵與當代實踐、國學智慧的現代價值與哲學啟示、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的融合路徑等三個方面做了重要講述,強調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的融合不僅是方法論的交匯,更是對人類文明多元性的尊重。

發現雜誌社發現研究院執行院長常偉鋒認為,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的深度交融能夠催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創造。他強調,真正的創新是文明基因在當代的體現,而智慧本身並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在演算法和技術重塑認知和文明的當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顧和汲取文明的原點力量。他指出,2025年初,Deep Seek 和《哪吒2》的成功案例,不僅代表了技術與藝術的突破,更是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融合共生的典範。它們點燃了國民的激情,成為文化自信與科技發展的雙重標桿,展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深度融合。

澳洲塔州中國佛學院院長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在發言中表示,文化根基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是科技強國的第一動力。文化科技融合本質上是道器合一、體用貫通。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深度闡釋國學經典和儒釋道哲學思想,與現代科學科技思想跨時空共振,有異曲同工之妙,多次提到錢學森東方整體觀與現代科學共振的系統思維,強調〝量智〞(邏輯推理)與〝性智〞(直覺感悟)的統一,預見性提出〝靈境技術〞,打破學科疆界、融匯東西智慧的思維範式,恰是中華文明為人類科技革命貢獻的獨特答案。

杭州師範大學人口發展與健康治理研究院院長彭偉斌在交流中表示,非遺文化與國學智慧的傳承弘揚,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文明動能,為科技精神〝變易思維〞哲學賦能。

會上還舉行了書法作品贈送儀式,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黨組成員王治國題寫的〝慈航普渡〞贈予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院長,恰如其份地詮釋了科技向善的人文內核,寓意深遠。

此次研討會不僅是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想盛宴。正如錢學森所預見的〝靈境技術〞與《莊子》〝游心〞哲學的融合,當代科技革命應以東方智慧為鏡,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未來,科學精神與國學智慧的共生將不僅侷限於技術層面的突破,更將重構人類認知的終極座標系,為世界提供獨特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孫繼聰,北京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黨支部書記李小偉,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常務理事、網際網路與文教衛專業委員會會長劉芳勇,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會長王薇,中企科創智庫聯合創始人包歡、賈君洪等出席了本次研討會。韋健主持活動。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