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禮
(二)

 

[中國文化公園1026﹒轉載]文成公主帶去了漢地的〝哈達〞:帛禮(2)

 
(續上)我最初在中國漢傳密宗的視頻中看到獻哈達這個禮儀,就像很多朋友一樣,習慣性地以為這應該是對藏傳佛教的借鑑,但是後來居然聽到 智及宗師介紹說,獻哈達其實本來是漢地的傳統,只是現在除了中國漢傳密教還保留著這個傳承,其它佛教流派裡都已經不復存在,反而在西藏人的佛教傳統中繼續保留著,甚至全西藏人民都如此。因此,一般人看見獻哈達就以為是藏傳佛教。而且 智及宗師在介紹一位南北朝時的密僧寶誌禪師時,說到寶誌禪師經常在禪杖上掛一條哈達,〝這塊哈達用來供養諸天諸佛的〞。

 

這個介紹讓我很意外,但也是因為這樣,才聯想到中國古代禮儀中的〝束帛〞,就去查了一些資料,結果就在清朝道光年間一本叫《康輶紀行》的書裡面,看到寫著:〝蕃僧見人,必以哈達,即古之束帛。〞我想,這位作者應該和我一樣,也是馬上想到了華夏民族古已有之的禮樂文化,而我最初想不到,可能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與這些傳統禮儀畢竟已經相去甚遠!但這裡說的哈達,很顯然更像是制幣而非束帛,或者,就是取其精義,〝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周禮》)。

所以,當時的文成公主和李道宗,在與松贊干布見面的時候,是否就像《開元禮》裡面介紹的,當見到吐蕃王松贊干布,就奉上了束帛之禮?而松贊干布接過束帛之禮,對輕便而華貴的大唐天絲無比愛重,從此,〝自亦釋氈裘,襲紈綺(wán qǐ ),漸慕華風〞,脫下了毛皮做的藏袍,穿上了精美的綾羅綢緞、絲帛錦絹,《白史》中說,〝松贊干布王以紅絹纏頭,又披綵緞斗篷,著尖鉤之革履〞,就是一個證明。可見文成公主西嫁,絲織品在吐蕃才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華夏的風尚也進入了松贊干布的心裡。所以 智及宗師說:〝殊不知正是我們中國漢傳密宗保留了文成公主的優秀的傳統。〞

 

中國漢傳密宗有一位鑑證師,是已經虹化的臺灣千佛山上白下雲老禪師,他圓寂之時,天現日光霓虹, 智及宗師所在的澳洲塔州,出現了巨大的極光,當地報紙報導了這次七年來最強南極光,這些都是我們前面說過的虹化伴生的自然征侯。這就是虹化。老禪師本人也是一位外禪內密的古梵密密僧,古梵密就是中國漢傳密宗的另外一個稱呼,他曾經在2007年對一百多位僧俗弟子公開鑑證,說:〝現在,在世界上能夠稱之為真正地在漢唐時期傳進中國的密宗,只有智及法師的金剛禪密教。〞(這些視頻我都看過)他與 智及宗師的見面,以及這次鑑證,是 智及宗師的師父早在1966年虹化前就預言過的。在他們兩位之間,也發生過一個與哈達相關的故事,就是 智及宗師向老禪師敬獻哈達以後,老禪師過了幾分鐘又回敬給宗師,並對身邊的法師開示說話:〝我要加持他,才要回禮給他,這是密宗裡面的規矩,跟顯教不一樣......連他們喇嘛都不懂。〞這段話,講的就是漢密的帛之禮儀——哈達。

所以,如果沒有中國漢傳密宗的口傳歷史,或許我們很難想到流行於藏地的獻哈達其實是延襲了漢地的宗教禮儀,並且,其中真正的傳播使者,就是我們的主人公——了不起的文成公主,他把這個宗教禮儀從大唐帶到了藏地。同時,儘管歷史變遷,一切都在隨著因緣而不斷變遷,但是在中國漢傳密宗,仍然傳承著這個古老的禮儀。所以,這些代代相承的口傳歷史,代代相承的、傳承未斷的佛教法脈,其實不僅僅是有佛教修行方面的價值,也同樣具有文化的、歷史的,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價值,確實非常珍貴、應當重視,從某種意義說,它實際上是有著活化石一樣的原生態的意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歷史真實,包括更好地瞭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文成公主。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下次繼續,謝謝朋友們。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