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
(七)

 

【轉載】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金剛禪學系列之一(7)

 

禮斌、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來源:《探索科學》雜誌 2023年第1111期

EXPLORE SCIENCE 理論與實踐

 

 
四、金剛禪靈性美學之內涵

(一)超越界認知視域下的極終善性之美

任何一個充滿生機、希望和光明的新時代,雖然有紛紜攘擾的各類社會思想和思潮,但是隻有人心淨化才能從根本上維持這個時代的和平和諧,而要求人心淨化,當先要求人生美化。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朱光潛先生曾一直旗幟鮮明地主張,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脫離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在利害關係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而美感的世界純粹卻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裡去。一個入世的人如果抱著〝無所謂而為〞的精神,把自己的在這個人世間的所作所為當做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不為八風五毒所動,那這樣的人生必定能做出充滿美感的事業和成就。

如果將人生視為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那麼,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就可以視為一個探索美學價值和美學真諦的心路歷程。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也有很多人卻不能夠使之〝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與其內心和諧和平,那他的生活也就是藝術的生活。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遵從自性光明的隨順因緣的生活。古德先賢的本色生活具有一種無言之美。歷史上,無數佛教高僧大德,他們謹言慎行,無我利他,自覺覺他,將自己雕琢成佛的渡眾大法器,同時也成就了他們自己的美麗人生和圓滿的佛人格,充滿著無盡的靈性光輝和藝術感染力,這就是瑜伽超越界宇宙真善美的藝術人生。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無所為而為。美之所以為美,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取向和活動而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討論倫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那麼,西方哲學家所說的〝至高的善〞,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關乎人倫道德,更有著〝仁〞的內在要求;〝美〞既和〝善〞一樣能通向禮樂與德性,又有著自身注重形式美的意義。〝美〞與〝善〞既相通而和,又能各具意義。而在更高的層次上, 〝善〞與〝美〞可以在審美境界中達到和諧統一,即實現〝盡善盡美〞。《論語﹒八佾》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對孔子而言,〝盡善盡美〞是他對藝術美的認識,是孔子審美理想的集中反映。老子的《道德經》裡明確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顯然,這個〝至高的善〞一定是合乎〝道〞的〝上善〞。而以金剛禪學的視角來詮釋,這個〝至高的善〞就是極終善性,人世間能夠如佛那樣按照宇宙規律辦事,按照隱態世界的宇宙規律辦事,那樣的善就是極終善性。這種極終善性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薄伽梵的超越界境界,祂體現宇宙規律,體現宇宙道德,體現了宇宙倫理,體現宇宙意志,體現宇宙生命,體現宇宙秩序。故而,金剛禪學的靈性美學內涵,就是薄伽梵佛梵持明密法超越界的極終善性。其內涵亦可通過《佛地論》中有關薄伽梵的聖義闡述中體現出來:〝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

人和自然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人和宇宙亦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但它同時也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在這寧靜和諧的天地中生活著的人們卻在他們的心胸裡洶涌著情感的風浪、意欲的波濤。但是人生若欲完成自己,至於至善,實現它的人格,則當以宇宙爲模範,求生活中的秩序與和諧。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達到這種〝美〞的道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就是〝執中〞、〝中庸〞。但是中華文化的中庸之道並非依違兩可、茍且的折中,乃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毅力和綜合的意志,力求取法乎上、圓滿地實現個性中的一切而得和諧。故而,中庸是〝善的極峰〞,而不是善與惡的中間物。美麗的人生自有生命美之所在。美是豐富的生命在和諧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極強烈的情操在更強毅的善的一致統率之下。在和諧的秩序裡面是極度的緊張,迴旋著力量,滿而不溢。正因為如此,美學大師宗白華感悟到美是調解矛盾以超入和諧,對於人類的情感衝動具有淨化作用。

20世紀後半葉以來,當代西方重要美學流派分析美學中,興起了一種基於審美情感的認知主義立場,非常關注審美情感觀念自身的演化線索,即從現象主義的審美經驗到認識論的審美經驗觀念轉向。審美經驗不同於其他經驗,具有複雜性、強烈性和統一性等特性,而審美情感正是這種經驗的強烈體現。唯理主義的世界觀試圖用嚴整的數學體系來統一關於世界的認識,達到對於物理世界清楚明朗的圓滿的理解。但是感官直接所面對的感性的形象世界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的出發點。這形象世界和清楚明朗、論證嚴明的樹立世界比較起來似乎是朦朧、曖昧,不夠清晰的,萊布尼茨把它列入模糊的表象世界,這是〝低階的〞感性認識。但是,這直觀的曖昧的感性認識裡仍然反映著世界的和諧與秩序。美學大師宗白華認為,當這種認識達到完滿的境界時,即完滿地對映出世界的和諧、秩序時,這就不但是一種真,也是一種美了。金剛禪話語境中的靈性美學,正是如如體現靈性宇宙的真實美學,不僅在內涵上不同於諸如德國唯理主義者萊布尼茨所認為的美學是關於感性認識的科學,而且在外延上也呈現出極為獨特的表現形式。由於每個修行個體都是獨特的,當作為修行的個體對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的認識論發生靈性上的重大改變時,個體靈性與宇宙靈性瑜伽互動,薄伽梵為他度身定做的宗教過程必定是帶給修行者獨特的審美體驗。當靈性功德不斷積累,靈性生命不斷提升,就會形成為超越界認知視域下的獨特審美情感。

(待續)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