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
(三)

 

【轉載】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金剛禪學系列之一(3)

 

禮斌、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來源:《探索科學》雜誌 2023年第1111期

EXPLORE SCIENCE 理論與實踐

 

 
二、佛教的美學思想

宗教對藝術的發展有著由來已久的影響。比如,伊斯蘭教教規對待影象問題比基督教的做法更為嚴厲,由於制像是犯禁的,東方的工匠就放縱想像去擺弄各種圖案和各種形狀,從而製作出諸如阿拉伯式圖案那樣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通過東方地毯,甚至在伊斯蘭領域以外的世界也熟悉了那些發明創造。貢布里希把這些精細的設計和豐富的配色最終歸功於穆罕默德,認為是先知驅使藝術家的心靈離開現實世界的事物進入那線條和色彩的夢幻世界。宗教對藝術的衝擊在中國更為強烈。中國人很早就精通鑄造青銅器的藝術,古代神廟中使用的青銅器有一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早。中國藝術家不像埃及人那麼喜歡有棱角的生硬形狀,而是比較喜歡彎曲的弧線。在中國雕刻中也有這種迴環旋轉卻又不失堅固和穩定的感覺。中國有些偉大的聖哲傾向於把藝術看成一種工具,可以提醒人們回憶過去黃金盛世的美德典範。比如,公元四世紀畫家顧愷之的手筆就很好地表現出中國藝術的全部高貴和優雅之處,在畫中人物清晰的姿勢和佈局中表現出運動的複雜藝術,從而賦予整個畫面一定運動感。可是,對於中國藝術的最重要的推動力則是來自另一個宗教,即佛教的影響。

佛教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在藝術史上,曾有著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思想和審美觀念的歷史,直到公元第四世紀,本來是可以單獨以他們自己的發展法則來解釋的,但自此以後由於佛教思想及其藝術形式的空前影響而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佛教北傳進入中國以後,不同歷史時期的譯經和佛教弘揚給傳統中國大地帶來深刻的佛教思想,最終深植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對於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發展注入了鮮活的靈性動力,成為詩詞、音樂、舞蹈、雕塑、壁畫以及摩崖石刻等眾多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來源。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開鑿的龍門石窟,是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翔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略舉一例說明,對於龍門石窟這一世界上營造時間較長、窟龕最多、造像最多、碑刻題記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曾高度評價說:「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翔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諸如此類的華夏大地眾多佛教文化遺產,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而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聖祖 玄奘和義淨西行印度求取真經和進行宗教和文化交流,則使得中國精神更進一步熟悉梵文文化,因此唐代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卓著的一個佛教時代。印度形式的美學風格被中國風所深度內化,在一系列重要的藝術作品和歷史文物中,展現出一種嚴肅、高傲而又幻境般的美。實際上,自公元20年東方白雲禪師將佛教密學傳入中國開始,漢唐以來佛教思想的美學注入,顯著地重塑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信仰和審美理想,這無疑為後世中國美學的發展舒開了一幅厚重而優美的歷史畫卷。

由此,唐代中國的美學思想遂呈現出一種三重面貌:作為一世紀之久的勝利的帝國精神之成果,祂自然是充滿力量的——不是六朝時代那種動盪不安的力量,而是統一勝利的力量。祂的藝術法則於是亦以展示肌肉的發達和體型的成熟豐滿為特色。作為一個領土擴張的時代,從而也引起對外界的好奇心並採取廣泛接受態度的結果,唐代美學思潮表現出準備歡迎祂在吐魯番或庫車、和闐或撒馬爾罕所接觸到的希臘、伊朗或印度的影響。最後,唐代的美學思想——因為宗教領域已為佛教所主宰,一部份由於這種啓發鼓舞,一部份有祂本身為媒介的三重外國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對中國心靈的基本特點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顯然,佛教不僅通過給予藝術家新任務對中國藝術產生影響,祂還帶來了對待繪畫的嶄新態度,即十分尊重藝術家的成就。中國人是第一個不認為作畫卑微下賤的民族,他們把畫家跟富有靈感的詩人同等對待。正是這樣的環境薰陶,開啟了人們具有崇高目的的創造精神,激發出普羅大眾的創作靈感。大量無名的佛教信眾出於對佛的內心熱愛和宗教崇拜,先後創造了大規模靈光普在、法像莊嚴的巖石浮雕、圓雕和陶器,士大夫和文人階層亦在靈性信仰的驅動下,創作了大量的美學詩歌和精美繪畫。比如,唐代著名世人王維深得《維摩詰經》要旨,祂以薄伽梵佛梵持明密教 初聖祖Vimalakirti 為楷模,在創造的詩篇中深廣地滲入《維摩詰經》的美學思想。祂的詩境不智求,不相取,以禪心統攝世界。心性平等若虛空,筆墨蹊徑,無復可尋。詩人悟得淨智、淨心、淨土,萬事萬形,皆由心出,詩境便成為好淨悉現之淨土。如來藏作為空性智慧構成漢地佛教之本體,在佛教中國化程序中落實於禪宗,並顯現為最高精神境界的可感性。禪宗與審美和藝術形成了極為密切的相契關係,深深塑造了中國士人的審美精神和感性世界。基於上述感性現象,形成了被視作中國古典美學四大代表形態之一的禪宗美學。這許許多多的範例具有深度的靈性美學特質,不僅成為中國後世美學思想的重要精神來源和信仰展現,也成為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中淨化人心的重要載體。

(待續)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