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
節錄一

 

 
[中國文化公園883﹒轉載]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節錄)1

 
以下選段節錄自雜誌《探索科學》2023年第11

 

淺論金剛禪靈性美學及其內涵
——金剛禪學系列之一

 
四、金剛禪靈性美學之內涵

(1)超越界認知視域下的極終善——性之美

任何一個充滿生機、希望和光明的新時代,雖然有紛紜攘擾的各類社會思想和思潮,但是隻有人心淨化才能從根本上維持這個時代的和平和諧, 而要求人心淨化,當先要求人生美化。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朱光潛先生曾一直旗幟鮮明地主張,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脫離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在利害關係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而美感的世界純粹卻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裡去。一個入世的人如果抱著〝無所謂而為〞的精神,把自己的在這個人世間的所作所為當做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不為八風五毒所動,那這樣的人生必定能做出充滿美感的事業和成就。

如果將人生視為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那麼,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就可以視為一個探索美學價值和美學真諦的心路歷程。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也有很多人卻不能夠使之〝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與其內心和諧和平,那他的生活也就是藝術的生活。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遵從自性光明的隨順因緣的生活。古德先賢的本色生活具有一種無言之美。歷史上,無數佛教高僧大德,他們謹言慎行,無我利他,自覺覺他,將自己雕琢成佛的渡眾大法器,同時也成就了他們自己的美麗人生和圓滿的佛人格,充滿著無盡的靈性光輝和藝術感染力,這就是瑜伽超越界宇宙真善美的藝術人生。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無所為而為。美之所以為美,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取向和活動而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討論倫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那麼,西方哲學家所受的〝至高的善〞,到底該如何理解呢?以金剛禪學的視角來詮釋,這個〝至高的善〞就是極終善性,人世間能夠如佛那樣按照宇宙規律辦事,按照隱態世界的宇宙規律辦事,那樣的善就是極終善性。這種極終善性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薄伽梵的超越界境界,祂體現宇宙規律,體現宇宙道德,體現了宇宙倫理,體現宇宙意志,體現宇宙生命,體現宇宙秩序。故而,金剛禪學的靈性美學內涵,就是薄伽梵佛梵持明密法超越界的極終善性。其內涵亦可通過《佛地論》中有關薄伽梵的聖義闡述中體現出來:〝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

(待續)

 

 

 
《藍天淨雲》:網頁連結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