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是沒有兩邊的
清淨就是清淨
【讀者來信選登】清淨心是沒有兩邊的,清淨就是清淨 金剛慈君
您好!
弟子再重溫學習了 師父恩賜的 師父開示,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懂得有前世、來世、今世的作為處境,實際上就是前世的影射;來世的處境,就是今世的作為。所以在《阿含經》經裡講到:我們過去的思想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就是過去世的思想成果。所以在十法界裡頭除了 佛之外,其它的九個法界都稱為有情。 弟子理解認識到了,我們現在解脫不了這煩惱和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的〝顛倒妄想〞。這個顛倒妄想是有經典依據的,顛倒妄想在六識之中作了污穢想,但是我們不能覺察這個污穢之想,還以為自己是在想得細、想得微、想得精,所以這個〝顛倒妄想〞在佛經裡頭又作為〝微細精〞想。我們在《心經》裡可以看到〝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色蘊裡頭,眾生的色心,也就是六識裡頭,有淨分,也有染分,但是六識的染分就叫〝顛倒妄想〞。這〝顛倒妄想〞像急流之水,看上去非常的恬靜、安寧,實際上是這個〝顛倒妄想〞流非常之急。 學習到這裡,弟子反看到自己習氣如瀑流,而自己察覺不到,明白了就是自己的〝顛倒妄想〞細微而不知。而在五蘊裡的色蘊就稱之為〝顛倒妄想〞的,究其原因就是前生而來,也就是相當重要部分,是前世帶來的,而表現的形式就是我們的習慣動作。弟子理解認識〝顛倒妄想〞已經是自己的凡夫習氣,認識到自己喜歡發脾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有情緒,就想發脾氣,想教訓人。有的人發起脾氣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闖下大禍,都是自己的〝顛倒妄想〞而闖下大禍。 對於這些情況在佛經上,原始佛教的經論《清淨道論》中充分展開討論,在大乘的《瑜伽師地論》中也有充分的討論,在《大智度論》上也有充分的討論。這總共有十大原因造成的。為什麼其他人越修越幸福,而你越修越痛苦? 師父在這裡以法的立場詳細地為大家作了解釋,有十大原因,這十大原因之一在經書上稱為結。 師父進一步開示,討論〝顛倒妄想〞是 佛祖在菩提樹下成正果之後,在鹿野苑去渡五位比丘的時候,跟他們講了兩部經。《阿含經》裡記載了 佛祖最初說的這兩部經,就是《轉法輪經》,如何弘法,如何消除眾生的〝顛倒妄想〞,這是第一部經;第二部經叫《無我經》。 佛祖一生弘法,最初講的這兩部經,是看到了眾生有〝顛倒妄想〞十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為〝結〞。眾生心裡打了結,這個結,就好像女孩的頭髮亂七八糟絞在一起,就形成〝結〞。感到這個比喻非常的形象,也非常的恰如其分。在古印度是如此,我們中國也是如此。因此在小乘,上座部聲聞乘、緣覺乘的經典裡都有關於〝結〞的認識。
大乘如果剛學的眾生他沒有學法,也會有〝結〞,也就是如此。因此,在大、小乘的經典裡都有關於〝結〞的論述。 師父引領我們學習了一段經文,這個經文是《雜阿含經》的 經文說: 〝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于瞿曇,誰于纏離纏。〞 非常感恩 師父為弟子們解釋此經文的意思,弟子明白了,就是說,我們碰到的煩惱如果是從外面來的,令我們不舒服,這個不算什麼〝結〞;如果是內心的〝結〞才是纏。所謂纏是糾纏的纏,所以說,內纏纏眾生。〝今問于瞿曇〞, 瞿曇就是 佛祖當時對祂的稱呼。 弟子明瞭,〝誰于纏離纏〞就是說怎麼樣能夠做到眾生的內心,不被這個〝結〞所纏呢? 爾時, 世尊說:〝答言。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于纏能解纏。〞意思是說,智慧的人啊建立戒律,內心修智慧。比丘要很努力去修習,這個時候纏才能夠解除。 弟子理解認識到了,我們的修習、學法,就是要遵守戒律,我們聖密宗有聖密十三戒,我們就是要依戒修持,依戒修行就能出智慧,就能夠消除這個結的纏,就是消除、解開我們內心的結,我們的修行要依聖密十三戒來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嚴格地道守戒律,遵守法衣二十三種功德,是我們解脫的基礎。 再一個理解認識,內心的結纏,就是我們的貪、嗔、癡、我、慢、疑,五毒八風而結的纏,也就是我們內心的貪慾、心的慾望,就形成了結,就纏糾了我們心,心就不會清淨,有了〝結〞就不會清淨,所以我們一定要消除貪、嗔、癡、我慢、疑,才能夠清淨,內心沒有慾望才能清淨,消除我執、我慢,法執、法慢才能清淨、無我、調伏、精進。清淨心是沒有兩邊的,清淨就是清淨。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