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WBSY
年会开幕式主题发言
(七)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多元文化学术讲座

 

佛教超越界限—团结、和谐、和平和智慧、慈悲的拓展领域(七)

 
中观唯识 如来藏识

圣宗 薄伽梵 大圣 大圣宝 至极 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净悟老法王圣密龙讲曾经圣示:

「佛教大乘密宗教相的见地学说,不外乎一是中观见,二是唯识见。圣密宗的见地,则是在中观见、唯识见的两大见地学说基础之上的『大总持见』。但是,从究竟意义上而言,中国汉传密宗—圣密宗金刚禅佛教了义究竟圆满的极终意义上之教相见地学说乃是『至极无见地』。」

圣宗 薄伽梵 大圣 大圣宝 至极 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净悟老法王圣密龙讲:

「一落见地,即非究竟,故至极无见地。」

「印度佛教见地之争,经院式辩论引致印度佛教全面衰落,即是明证。」

见地之争,削弱中观、唯识的真理性。这就是佛教曾经有过的历史教训。

在印度佛教的历史上,考证印度密教的兴起,正是佛教趣向衰落的时候,密教融和中观、唯识两大理论体系,避开见地之争,以实修实证,坚固佛教理论大厦,故至极无见地。

「极终意义上的至极见地不可以文字相,不可以名言相,不可以思议相,不可以遮表诠相,故而,至极见地无相,故名『至极无见地』。」

佛教大乘密宗教相的唯识见思想,根源于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之初传佛教根本经典《阿含经》中安立的〝灵性心识学〞【注14】—观心学说。

佛教大乘唯识学是〝灵性心识〞之学,〝灵性心识〞之学在 圣宗而言,方便说是观心学说,观心学说又传统地被称为是瑜伽学。所以唯识宗也被佛教中人称为瑜伽行派。

 
(待续)

 
《蓝天净云—龙吟1807》: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