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WBSY
年會開幕式主題發言
(七)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多元文化學術講座

 

佛教超越界限—團結、和諧、和平和智慧、慈悲的拓展領域(七)

 
中觀唯識 如來藏識

聖宗 薄伽梵 大聖 大聖寶 至極 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曾經聖示:

「佛教大乘密宗教相的見地學說,不外乎一是中觀見,二是唯識見。聖密宗的見地,則是在中觀見、唯識見的兩大見地學說基礎之上的『大總持見』。但是,從究竟意義上而言,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了義究竟圓滿的極終意義上之教相見地學說乃是『至極無見地』。」

聖宗 薄伽梵 大聖 大聖寶 至極 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凈悟老法王聖密龍講:

「一落見地,即非究竟,故至極無見地。」

「印度佛教見地之爭,經院式辯論引致印度佛教全面衰落,即是明證。」

見地之爭,削弱中觀、唯識的真理性。這就是佛教曾經有過的歷史教訓。

在印度佛教的歷史上,考證印度密教的興起,正是佛教趣向衰落的時候,密教融和中觀、唯識兩大理論體系,避開見地之爭,以實修實證,堅固佛教理論大廈,故至極無見地。

「極終意義上的至極見地不可以文字相,不可以名言相,不可以思議相,不可以遮表詮相,故而,至極見地無相,故名『至極無見地』。」

佛教大乘密宗教相的唯識見思想,根源於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之初傳佛教根本經典《阿含經》中安立的〝靈性心識學〞【注14】—觀心學說。

佛教大乘唯識學是〝靈性心識〞之學,〝靈性心識〞之學在 聖宗而言,方便說是觀心學說,觀心學說又傳統地被稱為是瑜伽學。所以唯識宗也被佛教中人稱為瑜伽行派。

 
(待續)

 
《藍天淨雲—龍吟1807》: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