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 洞鑒般若
末那識淨分
(二)
【法音頻道】 一位說:「我看到網上說有二十多個犍度。」 還有一位說:「我在網上看到有三十多個犍度,而現在 師父解密的才六個犍度。」 他們這樣的做法是不應該效仿的。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查詢到的所謂二十多個犍度、三十個犍度,正是薛懷義他們所作的《大雲經疏》,而不是《大雲經》本身。 近代在敦煌重新發掘出的竺佛念所譯的《大雲經》第一代譯本第九卷,與曇無讖所譯《大方等大雲經》中內容幾乎完全吻合,所以這個經文是確鑿可信的。 他們在網上查詢的結果恰恰是誤導了自己;而且還寫成文章,在他自己的一個網站上發表。這樣不僅混淆了 師父的聖密龍講,而且也誤導了眾生。只有知道內幕的眾生才知道他在講《大雲經疏》,而不是《大雲經》本身。 歷史越來越清楚地證明了 武則天帝師是千古一帝的好皇帝,也是千古一帝的好帝師。帝師武則天一生的聖密行持,乾陵所立的無字碑,猶如是一本無字經。 《袁天罡為三人卜卦》這個視頻是蠻精彩的,袁天罡、李淳風,包括後來的劉伯溫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相士。 那麼他們所講的東西是不是符合宇宙規律?在智慧和般若方面,我們怎麼樣來分類?我們自己一定要有非常明確的認識。 因為他們不是佛教徒,所以沒有第七識淨分和染分的問題。他們所有的預見都是在第七識染分的基礎上作出的,所以是洞見智慧,就是普通凡夫所具有的洞見智慧。 而帝師 武則天,祂所洞察的宇宙規律是洞鑒般若,是 佛祖的般若。所以兩者是不同的。 這也是一個認識洞見智慧和洞鑒般若兩者區別很好的例子。作為一名佛教徒,應該要有一個非常清晰明確的認識,明瞭洞鑒般若是在第七識淨分以上才出現的。 我們有這樣好的唐朝的歷史,有這樣好的現實的例子,來幫助我們明瞭什麼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講的般若。洞鑒般若和洞見智慧,兩者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本課要學習的一個重點。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