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劉遺民書》
《物不遷論》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聖密龍講摘錄:

 

《答劉遺民書》

《般若無知論》傳到了南方以後,得到了慧遠、劉遺民等當時佛教的大學者的讚賞。對這本論中,當時的劉遺民(佛教大學者、大居士)不明白的問題, 大聖寶 僧肇還寫下了著名的《答劉遺民書》。這個《答劉遺民書》也被總結在《肇論》中間—也就是三篇大論《般若無知論》之後有這一篇《答劉遺民書》。

《答劉遺民書》這一篇是非常詳盡;因為劉遺民所提出的問題正是一個好像虛心求教者,想急於知道有關於這論中間的種種不明白的地方。 大聖寶 僧肇爲了令祂看懂,所以作了詳盡的解釋。

在《答劉遺民書》中提到,不能僅僅是從語言的表面去理解它論文的實質。祂怎麼說呢?

「夫言跡之興,異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跡有所不跡。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跡跡者,尋跡所不能跡。」

「語言」不可能把某種理論的深奧的玄妙之處,完完全全地表達出來。這個就是一個密宗境界。因為,密宗的理論,不能夠把某一種密宗的道理、密宗的深奧的宇宙真理,玄妙的、深廣的理論,用語言來表達—也就是說用「教相」來表達;只能夠用「事相」—親證實修,才能夠覺悟的。所以,祂在《答劉遺民書》裡頭就要求「通心君子,有以相期於文外」,也就是說你要靠內心的覺悟。這個「內心的覺悟」不在這個文章之中,而是在文章之外;你只有通過內心的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覺悟到文章中真正的精華。這樣才能夠從文字中間瞭解到它文字之外的深刻的宇宙妙理。

 
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

下面就是講到《物不遷論》。這《物不遷論》,祂是寫作於《般若無知論》的後面。在涉及到「教相理論」與「世俗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時候,祂就講到「談真則逆俗」:所謂「談真」,也就是說你要談我們教下的真理,那麼就會違背、違反世界的世俗所表達的所謂的「俗智」,就是世間智慧跟宇宙真理是不統一的,不合拍的(就是說)。我們一講到宇宙真理,那麼好像就違背了世間法的真理。「順俗則違真」,祂說你如果完全遵照了世俗那一套去遵守、去行事,那麼你又違背了宇宙真理。

兩句話聯合起來怎麼說?兩句話聯合起來就是說:「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所謂「違」就是「違反」「違背」的意思。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取什麼呢?取「近而不可知」的「物性」問題,聊寄心以動靜之際。也就是說通過討論時空問題、討論具體的事物問題、討論時間問題、討論空間問題、討論諸物體的相互運動問題,進一步來闡述「般若」的「空觀」的真理。因為「般若」實際上就是「空觀」—「般若空觀」。

(參見 薄伽梵 師尊2012325日廣播聖密龍講)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古梵密—龍吟1581》:網頁連結

《古梵密—龍吟1582》: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