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其心 實其照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聖密龍講摘錄:

 

虛其心 實其照

所以,我們所講的所觀照的真諦也必須是無分別之相的〝無相〞,是去掉了世俗所執著的認識的〝劣知〞,對〝人〞主體之外的任何物件的執著。當這種執著去掉的時候,就稱為〝虛其心〞,也就是這個《般若無知論》裡所講到的〝虛其心〞。《般若無知論》教導人們說,就是用〝虛靈之心〞對一切事物作玄遠的觀照,這就稱之為〝實其照〞。這個〝實其照〞,也就是能夠實實在在地觀照宇宙真理,從而就達到〝無知,故無所不知〞的境界。

這一個境界,就是一個密宗境界。你沒有通過〝清淨、無我、調伏、精進〞,這是達不到的。沒有通過剛才所講的正確的教相和正確的事相去加以訓練,沒有正確的戒相去加以規範,那麼就達不到宇宙所賜予的〝圓相〞。

這個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智(這個所謂的〝智〞就是〝般若之智〞),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智(〝智〞就是指般若)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所以這個《般若無知論》是非常玄妙,但是也非常深刻,是直達宇宙本源的。

 
《般若無知論》的〝靈性哲學〞

在這裡順便要講一講,這個境界就是我們所講的〝靈性功德〞的境界。但是,我們〝靈性功德〞的〝靈性〞兩個字,不是很容易為學術界所承認。尤其是現在這個〝靈性〞被濫用。這個〝靈性〞現在濫用到怎麼呢?用得最多的,好像是有一個什麼世界上、社會上有一個〝奧〞什麼的,他在搞〝靈性的修養〞,結果實際上這個〝靈性修養〞就變成了一個〝性〞的活動;所謂的〝性〞,就是〝兩性〞的活動,團體性的、大規模的〝性〞。所以這個跟〝靈性〞實際上是無關,跟〝靈性哲學〞是無關的。

而我們 大聖寶 僧肇所講的《般若無知論》,祂這個〝靈性哲學〞,祂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代的傳統哲學、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把古印度的哲學傳進中國以後〝中國化〞的哲學。所以,《肇論》中間的《般若無知論》,作為序篇以後的一篇大論,就立即抓住了歷代的中國士大夫的心,對祂有很高的評價。

這篇文字雖然短小,但是很精悍;雖然難懂,但是祂深契密理。正由於祂深契密理,成為我們以後一系列的密教經典的公佈,也就是說當時,因為是東晉,是晉朝,到後來進入隋、唐以後,逐漸出現的密教的經典,開闢了一個理論的方向。我們可以在《大日經疏》經典上,能夠看到《肇論》的影子、看到《肇論》所言的各個理論的融入其中。

(參見 薄伽梵 師尊2012325日廣播聖密龍講)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古梵密—龍吟1579》:網頁連結

《古梵密—龍吟1580》: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