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語〝唵〞
及實修實證
(節選之一)

 

到哪兒了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梵本佛經中譯的問題

古時的高僧大德洞悉到關於佛經翻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佛經經過翻譯,就算是由一些著名的〝梵漢雙美〞大翻譯家,也就是說一些既精通漢文的、又精通梵文的梵漢兩通的這一些人材;著名的大翻譯家的作品,雖然他們已經極盡所能,把自己的所有才華,把自己對佛經的理解,以及包括對漢語的理解,包括一文一句一字一行,盡量準確的翻譯,都希望把它翻譯成、就是跟佛說的原來的本意相符合。

因而,梵經漢譯,這些成果,作者寧肯說這是〝佛說〞,而絕不願意說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而不把譯作認為是自己的那獨特的一種〝創作〞。但是客觀上,由梵文經翻譯成漢文經典或其它任何文字,每一種翻譯的作品,已經包含了譯者他們自己個人的創作活動。

不過,對佛的由衷的尊敬,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偈說: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但是,由於譯者的文字般若的修為不同,對法性般若的體證不同,而誤譯是不可避免的!你沒有個人的創作活動,也不成為翻譯。但是,你要翻譯呢,一定會有個人意念滲入其中的創作活動,儘管你主觀上希望能夠符合佛意。但是,難免有不符合佛意的地方,或者是難免把某一些精華漏掉的地方。

因為宇宙實相,一乘法性,本身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的。

如果,要把宇宙真理,曉喻眾生,沒有通過譯者的文字般若的修養,這怎麼能成呢?真是一個難題!

解決的方法,就是正法指導下的實修、實證,這樣才能真正通達法性,盡量避免翻譯中的錯誤。

因此,正確的翻譯,來源於實修實證的悟性。否則,翻譯的東西,難免與原文具有一些〝差距〞,甚至與原意大相逕庭。這也是許多經文有多次翻譯,多種譯本的原因之一。

漢文華麗

這個漢文跟梵文有一個很獨特的一個不同的一個特點-風格。在文字上,漢文來描寫一件事情,它可以用許多很華麗的文字來描述一件事情。所以中國人這個詩歌特別多而且特別華麗。

從古代的《詩經》,最早的《詩經》開始,一直到秦始王,漢武帝,一直到魏帝。魏帝更是不用說了,魏帝他—曹操、曹丕、曹植稱之為三曹,這個三曹是在賦詩上開一代〝新風〞。

甚麼叫開一代新風?因為像《詩經》的這些詩,沒有翻譯真的是看不懂。《詩經》的詩也是有一點像梵語一樣,就是文字很少,含意很豐富。但是到曹操這裡開始開一代新風,詩詞文字已經華麗起來,改變了文字樸實的那一種詩詞,開一代新風。

三朝以後的詩都是比較美麗的、艷麗的。曹操、魏晉以後就是唐朝了,隋唐了。隋唐他這個詩,特別是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已經是達到了詩詞的頂峰。當然詞後來還延續了,一直到宋朝,按詞牌作詞,發展到頂峰。所以,就有了〝唐詩宋詞〞這個說法。

這樣,一句話,說明中國文字的華麗,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發展作文賦詩,已失去了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樸質的一種作風。那麼,這一種文化上的風格,必然要影響到古梵語的翻譯。

(待續)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知乎》:網頁連結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