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唐
突發事件背後
的有序安排
說說大唐(連載):
今天繼續昨天的聖密龍講。昨天講到宗前帝師—大唐高祖 李淵,祂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首先把大孩子李建成升爲太子、二孩子封為秦王—那就是後來的唐太宗 李世民、三孩子封為齊王—那就是在玄武門事件中死亡的李元吉。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兩個人聯合起來,陰謀兵變;但是,這個兵變,並非大孩子是主動方,而是李元吉是一個主動方。他們兩位打仗還是很有一套的,在打下大唐江山的時候,三個孩子、包括他父親—就是高祖 李淵本人,都是馬上將軍,都是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立下大戰功的,太子和齊王這兩人也並非是等閒之輩,無非就是他們的理念跟高祖 李淵有一些區別;這個區別或許就是一個根本的區別。 高祖 李淵,是我們的宗前聖祖,他們就是修密的,就是學密法的、學佛法的。學佛法就是一定有一個宗旨,也就是說:依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在當時的體現,就體現在 高祖原來是期待傚法古代三皇五帝時候的優良的傳統,希望把這個皇位進行禪讓。但是皇位只有一個,祂禪讓只能夠禪讓一個人;祂是希望能夠演繹到祂禪讓給大孩子、大孩子禪讓給二孩子、二孩子禪讓給三孩子,然後三個孩子一起執政,祂自己做太上皇。這樣,造就一個鞏固的李家的集團。就是齊王李元吉準備在秦王 李世民和高祖 李淵來視察的時候,刺殺 李世民;這件事情,由於太子的激烈反對,沒有成功。從這一點上看,可以知道太子的心是很仁慈的,也是很善良的。但這一些記錄現實地告訴我們:唐朝的歷史流傳下來,《舊唐書》也好、《新唐書》也好、《資治通鑑》也好,並非是跟有一些歷史學家所講的「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兩朝《實錄》無信辭〞這句話或許講得太嚴厲了一點。因為由於人為的原因,歷史有可能〝真〞也有〝假〞,但是我們想,我們宗下流傳下來的帝師的歷史,是宗教真實和宇宙的真實相統一、宗教的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相統一。我們相信,我們宗下所傳的是真實的。宗下所言,關於 高祖準備演繹〝禪讓〞這樣一個〝歷史劇〞,這個也是真的。 有關的記載是很確實的。這個〝禪讓〞的思想,在《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包括《資治通鑑》中間,雖然沒有大肆地加以宣傳;但是這樣的思想是有的。何以見得呢?就是當尉遲恭進入皇宮,保衛 高祖的時候, 高祖在不經意之中也是這樣流露出來。 流露出什麼呢? 尉遲恭在告訴 高祖的時候,說:〝外面太子的軍隊和齊王的軍隊已經迫近了皇宮;而 秦王的軍隊稟承您的意旨,趕來保護皇宮。〞 高祖祂是明白的,秦王府的軍隊在人數上沒有齊王的軍隊和太子這的軍隊多。因為古代打仗沒有像現代化武器有炸彈,那個時候講〝人海戰術〞,人數的多寡實際上就是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因此,當 高祖驚魂稍定的時候,聽到 尉遲恭的報告和請求,請求 高祖趕快發令,賜予秦王 李世民權力,否則祂很困難主動發出作戰之令。 高祖是深知他們雙方的實力的懸殊的,祂是知道、是清楚秦王 李世民需要精神上的支援。所以祂不經意地就講出一句話來;祂聽到 尉遲恭的報告、請求以後,祂就自動地說出一句:〝我也正是這樣想的。〞這句話,一般解讀歷史的人可能不會這樣理解— 高祖怎麼搞的,怎麼會同意秦王 李世民殺害祂的兄弟呢?實際上,這裡頭高祖 李淵早就已經授過權了。 高祖 李淵給秦王 李世民授權誓死保衛皇宮,也是沒有可能公佈的;祂只能夠用自己的行動、封官的行動,授予祂這樣的權力,以便祂在未來作好準備,加以使用。 那祂的行動是什麼呢?就是我在昨天已經講過,祂的行動就是封祂為〝天策上將〞。所謂〝天策上將〞,也就說〝宇宙〞賜予的權力、宇宙所封的權力,稱為〝天策〞。這個〝天策上將〞在唐朝一代,就是秦王 李世民一個人用過,以後就沒有人再被授到〝天策上將〞。於玄武門事變,秦王 李世民登基以後,當然祂就不需要〝天策上將〞這個封號了,〝天策上將〞就被廢除了。但是這個〝天策上將〞廢除,也是在《唐書》上、《資治通鑑》上寫得一清二楚的。 這個〝天策上將〞, 李淵不僅是封給祂一個名,而是祂確確實實有權力,成為唐朝官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這個職位在唐朝傳統的〝親王〞〝三公〞之上,祂的地位僅僅是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這個權力是非常的實實在在。這是比尚書令和諸王的分封還要高,非常的、非常的珍貴。巧妙的是,雖然祂有很高、很大的權力,但是祂不可以以這一個名義跟太子相媲美,不可以搶奪太子的儲皇之位。所以,這樣的安排確確實實是一個宇宙智慧。沒有宇宙智慧、沒有八識以上的清淨智慧、沒有九識的智慧,幾乎是沒有可能想出這樣好的妙計。當時,秦王 李世民獲得天策上將,是不是無功受祿呢? 不是。 在武德四年;我們現在講〝武德四年〞,主要是爲了能夠知道和玄武門事變這個時間上相隔多少。玄武門事變是武德九年六月四號。而武德四年,秦王 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連破了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隋朝的割據勢力,並俘虜了竇建德和王世充兩個人,把他們兩個人押解到首都長安。這樣為唐朝建立大統一,摧毀隋朝,立了巨大的功勛。 在這樣的情況下, 李淵怎麼樣來獎勵秦王 李世民? 因為 李世民這時候已經是位列秦王,秦王已經很高了;又有秦王的官職,又有太尉的官職,又兼到尚書省的尚書令(這個尚書令是各位宰相的首位,首座宰相)。到這個時候已經封無可封了,再上面就是太子了。那麼爲了獎勵祂,所以就根據〝宇宙的安排〞,封一個〝天策上將〞。除此之外還不夠,還要加領〝司徒〞。這個〝司徒〞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三公的第二位,主要是負責管理全國的文明教化。這個時候的〝三師〞和〝太尉〞都屬於空缺,〝司徒〞實際上就成為百官之首。所以,在〝天策上將〞的同時又兼尚書令。這個地位已經是非常的高。 這個〝天策上將〞一封, 李世民跟太子〝儲皇〞李建成和三弟〝齊王〞李元吉兩個人的聯合勢力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平衡的作用。在武德九年的時候,玄武門事變之後, 李世民升爲皇太子,已經沒有需要〝天策上將〞這個作為臣子的大官職了—雖然這個官職權力很大,但祂升爲太子權力就更大了。就在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九號乙酉日,天策府同時被廢除。這個廢除是由 李世民親自頒發廢除的。從此,唐的朝代再也沒有使用過〝天策上將〞這樣一個官職的名相。 這個官職的名字,事實上、客觀上也給當時這個安定的局面是有正向的引導的作用,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之下是一個有用的職位,後來形勢變化、條件變化,秦王 李世民已經升爲太子的時候,當然〝天策上將〞是沒有必要再加以保留。 這個過程之中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帝師要禪讓自己的皇位,也要因緣成熟。如果因緣不成熟, 李淵的計劃雖然很慈悲、也很智慧,可以讓這個皇帝的權力,由大兒子傳到二兒子、再由二兒子傳到三兒子,由三兒子再傳回到李淵身上,祂做太上皇,三個孩子共同執政,相親相愛,天下〝永遠〞太平、和諧,為老百姓有一個平安的社會。這個想法是很好,但是事實上不容易做到。因此,從這一個歷史故事中間,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流傳下來的歷史,不是全部都是妄語、全部都是偽造。《舊唐書》也好、《新唐書》也好,它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