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39次修持班法会
圣密龙讲体会
金刚喜明

 

师尊从《毗耶娑问经》等揭密 薄伽梵 维摩诘称号的渊源及经典依据(一)—学习第39次修持班法会圣密龙讲体会

金刚喜明

 

 

 
顶礼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师尊

顶礼 历代圣祖师佛!

感谢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师尊慈悲恩赐弟子积功德,弟子愿把所有功德回向所有众生!

最最敬爱的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师尊

您好!

弟子聆听极为深奥的第39次修持班总925次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师尊圣密龙讲, 师尊从《毗耶娑问经》揭密 薄伽梵 维摩诘称号的依据;介绍了毗耶娑编写了《薄伽梵转世经》等;毗耶娑问佛, 佛祖如何回答;为什么说〝薄伽梵〞称号是战胜外道辩论的成果?

通过初步学习,弟子有几点不成熟的体会,恭呈 师尊

祈请 师尊 遮止、加持、引导、圣正。

1. 佛力就是宇宙伟力

师尊圣示:

而这个散打表演体现了一种佛家精神,就是保护对方不受伤的武功。

「我这个不是气功,我这个是金刚禅,说全了就是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我体现的是一种佛家的内涵。」

这是他们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宇宙伟力,宇宙的能量使他们生理、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弟子理解,佛有十二大称号,如调御丈夫,天人师,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阿达尔嘛佛 师尊即是驾驶能量之魁首,遵循宇宙规律,调动宇宙伟力。什么是宇宙规律呢?六宇宙隐态世界、显态世界之因果规律,具体而化,就是慈悲、智慧、大爱以及宇宙灵性。

2. 《毗耶娑问经》及其人

师尊圣示:

这个称呼是由于在古印度时期,双方进行辩论的时候, 维摩圣祖派他的弟子们同外道作辩论,这是一个辩论胜利的成果。所以 大圣 佛祖就把〝薄伽梵〞的称号授给了 维摩圣祖。因此 维摩圣祖也就有了 薄伽梵 维摩诘这样的一个称号。

因此,《薄伽梵转世经》流入中国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虽然《薄伽梵转世经》流入中国年代不是很长,但是这是一种 圣宗的绶纪,时轮的运转。

弟子体会,〝辩论胜利的成果〞,不只是教相理论的辩论,更是事相实修现证的〝辩论〞的胜利。在《毗耶娑问经》中即是如此。

《毗耶娑问经》是瞿昙般若流支所翻译,收录于大藏经中。瞿昙般若流支共翻译了十四部经典,收录于大藏经中。

据《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介绍:〝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从正。毗耶娑仙即其人也。为导群迷。令识因果。将诸异见。至如来所。归命咨启。听闻正法。因其请说。即以名经。故因此部毗耶娑问魏尚书令仪同高公。愍诸错习。示其归则简集能人善辞义者。在宅上面出此经典。正求法人沙门昙林。婆罗门客瞿昙流支。〞

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以大悲引邪归正。毗耶娑仙人为引导众生认识因果,所以收集不同外道异见、邪见,带到佛处,皈依三宝,咨询祈请 佛祖,以听闻正法。因为是他祈请发问,故经名以他的名字命名—《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是五通仙人,但缺漏尽通,未达究竟。他善知声论,知种种书。 师父圣示,毗耶娑是很能干的一个人,是《薄伽梵转世经》、《吠陀》和《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婆罗门法是其所作。

《毗耶娑问经》云:佛言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揵陀迦离妇人之子。有五百仙以为眷属。

佛言:〝阿难,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声论,知种种书。〞

这是对他正面的介绍。他的另一面是未出生死,没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欲痴故还是在轮回中。他还说这是正行,不知是邪。 佛祖直截了当告诉弟子:

〝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毗耶娑和眷属〝蹑空而行到如来所〞,咨询 佛祖。 佛祖弟子阿难、舍利弗,自告奋勇,想代 佛回答毗耶娑的问题。 佛祖却说,不,不能由您们代为回答。为什么?您们回答给人家不尊重、傲慢的感觉。体现了 佛祖对上上上胜根是非常尊重的。

3. 薄伽梵尊号与辩论胜利

佛祖教化众生,并非仅依简纯的语言, 佛祖不仅在教相理论上教化,更在事相修持实证上展示给他们。辩论的胜利不只是理论教相的胜利,而且是事相、修持、实证的胜利。

毗耶娑仙作为婆罗门的教主,被其信众称作〝薄伽梵〞。在《毗耶娑问经》中,是不是世间所有他为最呢?并非如此。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

他首先问布施的问题。 佛祖就为他讲述了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洋洋大观,非常的详细。他非常的佩服。接着他又问如何是清净布施?

佛为毗耶娑仙极其详细的宣说清净布施。此后为他讲解死亡后识如何离开身体、死亡后身体如何变化,识如何转世投胎,有福、无福之不同去向,入胎意识状态,更为其阐述如何生于六道。

佛回答〝凡夫众生退于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经中虽然简单一句带过,但很有深义。这不是密教教法吗?

如果说教相殊胜,那么事相实证更是令毗耶娑折服, 佛祖加持,令他通过实证,知天福无常,非为究竟。

〝尔时毗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彼帝释王大因陀罗。甚为胜妙实如世尊。圣法具足所说不异。〞当他赞叹帝释天大因陀罗特别胜妙,如世尊所说,没有一点不同,〝甚为胜妙实如世尊。圣法具足所说不异。〞可见他亦现证帝释天现前,佛之所说真实不虚,不诳一切众生。佛感叹言:〝汝以何义,如是美叹,此无常身?〞您因为什么原因要如此赞美无常的天身呢?这不究竟,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解脱。所以更示以三十三天,福尽相衰,是不断爱著之必然。天身虽有福报,无有久长,依然无常,终非究竟解脱,令知非胜。 佛祖把三十三天天子缘尽,将离开天道的过程展示给他看,告诉他还是要到人道来积集善业。

天福尽已衰相出,
无常至已庄严消。
不断爱著生恶道,
当生人道积善业。

佛虽然没有展开解释,但弟子理解,此中暗涵究竟解脱涅槃之道,即虹化转世,救度众生。

(待续)

 
《塔州之光》编者按:本栏目所登载的学法报告,仅代表作者本人对法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