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第39次修持班法會
聖密龍講體會
金剛喜明
師尊從《毗耶娑問經》等揭密 薄伽梵 維摩詰稱號的淵源及經典依據(一)—學習第39次修持班法會聖密龍講體會 金剛喜明 頂禮 歷代聖祖師佛! 感謝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師尊慈悲恩賜弟子積功德,弟子願把所有功德迴向所有眾生! 最最敬愛的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師尊: 您好!
弟子聆聽極為深奧的第 通過初步學習,弟子有幾點不成熟的體會,恭呈 師尊。 祈請 師尊 遮止、加持、引導、聖正。 1. 佛力就是宇宙偉力 師尊聖示: 而這個散打表演體現了一種佛家精神,就是保護對方不受傷的武功。 「我這個不是氣功,我這個是金剛禪,說全了就是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我體現的是一種佛家的內涵。」 這是他們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宇宙偉力,宇宙的能量使他們生理、心理上產生一系列的變化。 弟子理解,佛有十二大稱號,如調御丈夫,天人師,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阿達爾嘛佛 師尊即是駕駛能量之魁首,遵循宇宙規律,調動宇宙偉力。什麼是宇宙規律呢?六宇宙隱態世界、顯態世界之因果規律,具體而化,就是慈悲、智慧、大愛以及宇宙靈性。 2. 《毗耶娑問經》及其人 師尊聖示: 這個稱呼是由於在古印度時期,雙方進行辯論的時候, 維摩聖祖派他的弟子們同外道作辯論,這是一個辯論勝利的成果。所以 大聖 佛祖就把〝薄伽梵〞的稱號授給了 維摩聖祖。因此 維摩聖祖也就有了 薄伽梵 維摩詰這樣的一個稱號。 因此,《薄伽梵轉世經》流入中國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雖然《薄伽梵轉世經》流入中國年代不是很長,但是這是一種 聖宗的綬紀,時輪的運轉。 弟子體會,〝辯論勝利的成果〞,不只是教相理論的辯論,更是事相實修現證的〝辯論〞的勝利。在《毗耶娑問經》中即是如此。 《毗耶娑問經》是瞿曇般若流支所翻譯,收錄於大藏經中。瞿曇般若流支共翻譯了十四部經典,收錄於大藏經中。 據《毗耶娑問經翻譯之記》介紹:〝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毗耶娑仙即其人也。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咨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毗耶娑問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簡集能人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正求法人沙門曇林。婆羅門客瞿曇流支。〞 這是菩薩渡化眾生的一種方便,以大悲引邪歸正。毗耶娑仙人為引導眾生認識因果,所以收集不同外道異見、邪見,帶到佛處,皈依三寶,諮詢祈請 佛祖,以聽聞正法。因為是他祈請發問,故經名以他的名字命名—《毗耶娑問經》。 毗耶娑是五通仙人,但缺漏盡通,未達究竟。他善知聲論,知種種書。 師父聖示,毗耶娑是很能幹的一個人,是《薄伽梵轉世經》、《吠陀》和《摩訶婆羅多》的作者,婆羅門法是其所作。 《毗耶娑問經》云: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揵陀迦離婦人之子。有五百仙以為眷屬。 佛言:〝阿難,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聲論,知種種書。〞 這是對他正面的介紹。他的另一面是未出生死,沒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欲癡故還是在輪迴中。他還說這是正行,不知是邪。 佛祖直截了當告訴弟子: 〝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毗耶娑和眷屬〝躡空而行到如來所〞,諮詢 佛祖。 佛祖弟子阿難、舍利弗,自告奮勇,想代 佛回答毗耶娑的問題。 佛祖卻說,不,不能由您們代為回答。為什麼?您們回答給人家不尊重、傲慢的感覺。體現了 佛祖對上上上勝根是非常尊重的。 3. 薄伽梵尊號與辯論勝利 佛祖教化眾生,並非僅依簡純的語言, 佛祖不僅在教相理論上教化,更在事相修持實證上展示給他們。辯論的勝利不只是理論教相的勝利,而且是事相、修持、實證的勝利。 毗耶娑仙作為婆羅門的教主,被其信眾稱作〝薄伽梵〞。在《毗耶娑問經》中,是不是世間所有他為最呢?並非如此。 〝大仙當知,有三十三不淨佈施。〞 大仙問言:〝何者淨施?〞 他首先問佈施的問題。 佛祖就為他講述了三十三種不清淨的佈施,洋洋大觀,非常的詳細。他非常的佩服。接著他又問如何是清淨佈施? 佛為毗耶娑仙極其詳細的宣說清淨佈施。此後為他講解死亡後識如何離開身體、死亡後身體如何變化,識如何轉世投胎,有福、無福之不同去向,入胎意識狀態,更為其闡述如何生於六道。 佛回答〝凡夫眾生退於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經中雖然簡單一句帶過,但很有深義。這不是密教教法嗎? 如果說教相殊勝,那麼事相實證更是令毗耶娑折服, 佛祖加持,令他通過實證,知天福無常,非為究竟。 〝爾時毗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彼帝釋王大因陀羅。甚為勝妙實如世尊。聖法具足所說不異。〞當他讚歎帝釋天大因陀羅特別勝妙,如世尊所說,沒有一點不同,〝甚為勝妙實如世尊。聖法具足所說不異。〞可見他亦現證帝釋天現前,佛之所說真實不虛,不誑一切眾生。佛感嘆言:〝汝以何義,如是美嘆,此無常身?〞您因為什麼原因要如此讚美無常的天身呢?這不究竟,是無常的,不是永恒的解脫。所以更示以三十三天,福盡相衰,是不斷愛著之必然。天身雖有福報,無有久長,依然無常,終非究竟解脫,令知非勝。 佛祖把三十三天天子緣盡,將離開天道的過程展示給他看,告訴他還是要到人道來積集善業。
天福盡已衰相出, 佛雖然沒有展開解釋,但弟子理解,此中暗涵究竟解脫涅槃之道,即虹化轉世,救渡眾生。 (待續)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