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剛 禪 國 際 總 會 資 訊 網 The International Jin-Gang-Dhyana Association Net
( 取 自 〝 即 將 公 開 〞 部 份 )
中 國 佛 教 教 史 大 略

北 朝 佛 教

    北 朝 佛 教 ﹐ 是 包 括 從 北 魏 明 元 帝 泰 常 五 年 ( 4 2 0 ﹐ 即 晉 亡 之 年 ) 到 北 周 靜 帝 大 定 元 年 ( 5 8 1 ) 中 國 南 北 分 裂 時 期 ﹐ 中 國 北 部 的 北 魏 、 東 魏 、 西 魏 、 北 齊 、 北 周 諸 代 的 佛 教 。

 
    北 魏 拓 跋 氏 從 道 武 帝 ( 3 9 6 ─ 4 0 9 ) 和 晉 室 通 聘 後 ﹐ 即 信 奉 佛 教 。

    道 武 帝 本 人 好 黃 老 ﹐ 覽 佛 經 。 見 沙 門 ﹐ 都 加 敬 禮 ﹐ 並 利 用 佛 教 以 收 攬 人 心 。 繼 而 任 趙 郡 沙 門 法 果 為 沙 門 統 ﹐ 令 綰 攝 僧 徒 ﹐ 並 於 都 城 平 城 ( 今 山 西 大 同 市 ) 建 立 塔 寺 。

    明 元 帝 ( 4 0 9 ─ 4 2 3 ) 也 在 都 城 的 四 方 建 立 佛 像 ﹐ 並 令 沙 門 開 導 民 俗 。

    其 嗣 子 太 武 帝 ( 4 2 3 ─ 4 5 2 ) ﹐ “ 銳 志 武 功 ” ﹐ 因 道 士 寇 謙 之 、 司 徒 崔 浩 的 進 言 ﹐ 遂 於 太 延 四 年 ( 4 3 8 ) 三 月 ﹐ 令 五 十 歲 以 下 的 沙 門 ﹐ 一 概 還 俗 ﹐ 以 充 兵 役 。 太 平 真 君 五 年 ( 4 4 4 ) 正 月 ﹐ 又 禁 止 官 民 私 養 沙 門 。

    到 了 七 年 ( 4 4 6 ) 二 月 ﹐ 因 對 蓋 吳 的 內 亂 用 兵 ﹐ 發 見 長 安 一 寺 院 收 藏 兵 器 、 釀 具 及 官 民 寄 存 的 很 多 財 物 ﹐ 懷 疑 僧 徒 與 內 亂 有 關 ﹐ 又 聽 信 崔 浩 的 話 ﹐ 命 盡 殺 長 安 及 各 地 沙 門 ﹐ 並 焚 燬 經 像 。 這 一 命 令 ﹐ 由 於 太 子 拓 跋 晃 故 意 延 遲 宣 佈 ﹐ 遠 近 沙 門 多 聞 風 逃 匿 ﹐ 佛 像 經 卷 也 多 秘 藏 ﹐ 只 有 境 內 的 寺 塔 被 破 毀 無 遺 。 這 就 是 中 國 佛 教 史 上 三 武 一 宗 滅 法 之 始 。

    不 久 寇 謙 之 病 死 ﹐ 崔 浩 也 因 事 被 殺 ﹐ 禁 律 稍 弛 。 至 文 成 帝 ( 4 5 2 ─ 4 6 5 ) 嗣 位 ﹐ 即 明 令 重 興 佛 教 ﹐ 准 許 諸 州 城 郡 縣 於 眾 居 處 各 建 寺 一 所 ﹐ 並 許 平 民 出 家 ﹐ 寺 塔 經 像 漸 漸 修 復 。

    文 成 帝 還 以 罽 賓 ( 今 克 什 米 爾 ) 沙 門 師 賢 為 道 人 統 ﹐ 後 又 以 涼 州 沙 門 曇 曜 繼 任 ﹐ 並 一 再 改 稱 沙 門 統 ﹐ 乃 至 昭 玄 沙 門 都 統 ﹐ 並 禮 以 為 師 。

    曇 曜 原 來 和 玄 高 同 在 涼 州 修 習 禪 業 ﹐ 後 到 平 城 ﹐ 即 為 太 子 晃 所 禮 重 ﹐ 被 任 為 昭 玄 都 統 ﹐ 即 請 於 平 城 西 武 州 山 開 鑿 石 窟 ﹐ 鐫 建 佛 像 ﹐ 這 就 是 遺 留 至 今 的 著 名 佛 教 遺 跡 ─ ─ 雲 岡 石 窟 。

    此 外 有 沙 門 僧 周 ﹐ 常 在 嵩 山 修 頭 陀 行 坐 禪 ﹐ 太 武 帝 滅 佛 時 ﹐ 與 數 十 人 同 入 長 安 西 南 的 寒 山 ﹐ 後 令 弟 子 僧 亮 到 長 安 ﹐ 修 復 故 寺 ﹐ 延 請 沙 門 ﹐ 關 中 佛 法 的 復 興 ﹐ 他 是 出 了 力 的 。

    獻 文 帝 ( 4 6 5 ─ 4 7 1 ) 繼 位 ﹐ 也 嗜 好 黃 老 浮 屠 之 學 ﹐ 六 年 即 退 位 ﹐ 在 宮 中 建 寺 習 禪 。

    後 孝 文 帝 ( 4 7 1 ─ 4 9 9 ) 時 ﹐ 迎 像 、 度 僧 、 立 寺 、 設 齋 、 起 塔 ﹐ 廣 作 佛 事 ﹐ 並 提 倡 《 成 實 》 、 《 涅 槃 》 、 《 毗 曇 》 等 佛 教 義 學 ﹐ 師 事 通 曉 《 涅 槃 》 、 《 成 實 》 的 學 者 道 登 。 又 敬 信 佛 陀 扇 多 ﹐ 替 他 在 嵩 山 立 少 林 寺 ﹐ 與 以 供 給 。 在 鳩 摩 羅 什 所 居 舊 堂 建 三 級 浮 圖 ﹐ 訪 求 羅 什 後 裔 。

    孝 文 帝 還 允 許 了 曇 曜 的 申 請 ﹐ 令 以 所 掠 得 的 青 齊 地 方 的 人 民 等 ﹐ 每 年 輸 榖 六 十 斛 入 僧 曹 以 為 僧 祇 戶 ﹐ 其 榖 即 稱 僧 祇 粟 ﹐ 作 為 賑 飢 及 佛 事 之 用 。 又 以 一 些 犯 了 重 罪 的 人 和 官 奴 為 佛 圖 戶 ﹐ 以 充 寺 院 的 雜 役 和 耕 作 等 事 。 這 些 措 施 促 進 了 寺 院 經 濟 的 發 展 ﹐ 也 產 生 了 不 少 流 弊 。

    其 後 宣 武 帝 ( 4 9 9 ─ 5 1 5 ) 時 大 興 佛 教 ﹐ 有 不 少 外 國 僧 人 來 到 洛 陽 ﹐ 帝 為 立 永 明 寺 ﹐ 房 舍 一 千 餘 間 ﹐ 共 住 外 國 沙 門 千 餘 人 ﹐ 其 中 有 著 名 的 譯 師 曇 摩 流 支 、 菩 提 流 支 、 勒 那 摩 提 、 佛 陀 扇 多 等 ﹐ 而 菩 提 流 支 為 其 首 席 。 他 到 洛 陽 時 ﹐ 宣 武 帝 慇 懃 慰 勞 ﹔ 他 在 內 殿 翻 譯 《 十 地 經 論 》 的 第 一 日 ﹐ 帝 親 自 筆 受 。 著 名 的 龍 門 石 窟 ( 在 洛 陽 城 南 伊 闕 龍 門 山 ) ﹐ 也 是 這 時 所 營 造 。 因 之 當 時 佛 事 很 盛 。

    至 孝 明 帝 ( 5 1 5 ─ 5 2 8 ) 時 ﹐ 太 后 胡 氏 ( 世 稱 靈 太 后 ) 攝 政 ﹐ 她 在 熙 平 元 年 ( 5 1 6 ) 營 造 了 洛 陽 的 永 寧 寺 塔 ﹐ 極 其 壯 麗 。 同 年 她 又 遣 敦 煌 人 宋 雲 ﹐ 偕 崇 立 寺 比 丘 惠 生 往 西 域 朝 禮 佛 跡 ﹐ 訪 求 經 典 。 宋 雲 等 歷 訪 乾 陀 羅 等 十 餘 國 ﹐ 留 居 烏 場 二 年 ﹐ 到 正 光 三 年 ( 5 2 2 ) 冬 ﹐ 獲 得 大 乘 經 論 一 百 七 十 部 以 歸 。

    宋 雲 撰 有 《 家 記 》 ( 《 唐 志 》 作 《 魏 國 以 西 十 一 國 事 》 一 卷 ) ﹐ 全 書 已 佚 ; 惠 生 撰 有 《 行 記 》 ( 《 隋 志 》 作 《 慧 生 行 傳 》 一 卷 ) ﹐ 現 存 ( 題 作 《 北 魏 僧 惠 生 使 西 域 記 》 ) 。

    同 時 有 沙 門 道 藥 ( 一 作 榮 ) ﹐ 也 越 蔥 嶺 到 過 西 域 。 由 於 北 魏 諸 帝 奉 佛 的 影 響 ﹐ 朝 野 風 從 ﹐ 人 民 經 官 私 得 度 出 家 為 僧 的 日 多 ﹐ 另 一 方 面 也 因 戰 爭 頻 繁 ﹐ 人 民 多 假 稱 入 道 以 避 徭 役 。 孝 文 帝 太 和 元 年 ( 4 7 7 ) ﹐ 平 城 即 有 僧 尼 二 千 餘 人 ﹐ 各 地 僧 尼 七 萬 七 千 二 百 五 十 八 人 。 到 了 魏 末 ﹐ 各 地 僧 尼 多 到 二 百 餘 萬 人 。 出 家 的 猥 濫 ﹐ 為 前 所 未 有 ( 《 釋 老 志 》 、 《 洛 陽 伽 藍 記 》 ) 。

    當 時 興 造 寺 塔 的 風 氣 極 盛 ﹐ 孝 文 帝 太 和 元 年 ﹐ 平 城 新 舊 寺 約 一 百 所 ﹐ 各 地 六 千 四 百 七 十 八 所 。 但 到 了 魏 末 ﹐ 洛 陽 一 千 三 百 七 十 六 所 ﹐ 各 地 寺 廟 達 三 萬 有 餘 ( 《 釋 老 志 》 、 《 洛 陽 伽 藍 記 》 ) 。 魏 代 佛 教 的 發 展 ﹐ 可 謂 盛 極 一 時 。

 
    北 魏 至 孝 靜 帝 ( 5 3 4 ─ 5 5 0 ) 時 ﹐ 分 裂 成 東 西 二 魏 ﹐ 高 歡 遷 孝 靜 帝 到 鄴 都 ﹐ 成 為 東 魏 ﹐ 洛 陽 諸 寺 的 僧 尼 也 隨 同 移 鄴 。 鄴 都 臣 民 多 隨 便 捨 宅 地 、 立 新 寺 ﹐ 其 時 名 僧 曇 鸞 ﹐ 為 孝 靜 帝 所 重 ﹐ 稱 為 神 鸞 。

 
    繼 承 東 魏 的 北 齊 帝 室 ﹐ 也 利 用 佛 教 。 文 宣 帝 ( 5 5 0 ─ 5 5 9 ) 嘗 請 高 僧 法 常 入 內 庭 講 《 涅 槃 》 ﹐ 並 拜 為 國 師 。 又 置 昭 玄 寺 ﹐ 設 大 統 一 人 、 統 十 人 、 都 維 那 三 人 ﹐ 令 管 理 佛 教 ﹐ 而 以 法 上 為 大 統 。

    法 上 ( 4 5 4 ─ 5 3 9 ) ﹐ 是 慧 光 的 弟 子 ﹐ 擅 講 《 十 地 》 、 《 地 持 》 、 《 楞 伽 》 、 《 涅 槃 》 等 經 論 ﹐ 並 廣 著 文 疏 ﹔ 其 弟 子 有 慧 遠 ( 淨 影 ) 等 ﹐ 均 知 名 一 時 。

    其 時 ﹐ 北 印 沙 門 那 連 提 黎 耶 舍 於 天 保 七 年 ( 5 5 6 ) 來 鄴 都 ﹐ 文 宣 帝 出 舊 藏 梵 本 千 餘 筴 ﹐ 請 他 在 天 平 寺 翻 譯 。 文 宣 帝 於 晚 年 ﹐ 更 到 遼 陽 甘 露 寺 ﹐ 深 居 禪 觀 ﹐ 不 理 政 務 。

    此 後 北 齊 諸 帝 ﹐ 多 半 好 佛 ﹐ 鄴 都 的 大 寺 約 有 四 千 所 ﹐ 僧 尼 近 八 萬 人 ﹔ 全 境 的 寺 院 有 四 萬 餘 所 ﹐ 僧 尼 二 百 餘 萬 人 ( 《 續 高 僧 傳 》 卷 八 《 法 上 傳 》 ﹐ 又 卷 十 《 靖 嵩 傳 》 ) 。

 
    西 魏 都 城 在 長 安 ﹐ 其 地 佛 教 ﹐ 曾 因 北 魏 太 武 帝 的 滅 法 ﹐ 一 時 衰 歇 ﹐ 但 西 魏 文 帝 ( 5 3 5 ─ 5 5 1 ) 及 丞 相 宇 文 泰 都 好 佛 ﹐ 文 帝 曾 建 立 大 中 興 寺 ﹐ 並 以 道 臻 為 魏 國 大 統 ﹐ 道 臻 即 大 立 科 條 ﹐ 以 興 佛 法 。 宇 文 泰 也 提 倡 大 乘 ﹐ 嘗 命 沙 門 曇 顯 等 依 經 撰 《 菩 薩 藏 眾 經 要 》 及 《 百 二 十 法 門 》 ﹐ 以 為 講 述 的 資 料 。

 
    取 代 西 魏 而 興 的 北 周 王 朝 ﹐ 亦 頗 崇 佛 。 明 帝 ( 5 5 7 ─ 5 6 0 ) 建 大 陟 岵 、 陟 屺 二 寺 ﹐ 並 每 年 大 度 僧 尼 。 當 時 名 僧 曇 延 、 道 安 稱 為 玄 門 二 傑 ﹐ 南 方 的 學 僧 來 遊 關 中 的 也 有 亡 名 、 僧 實 、 智 炫 等 。 但 不 久 即 有 武 帝 滅 法 的 事 件 發 生 。

    武 帝 ( 5 6 0 ─ 5 7 8 ) 重 儒 術 ﹐ 信 讖 緯 ﹐ 由 於 還 俗 僧 衛 元 嵩 和 道 士 張 賓 的 建 議 ﹐ 請 省 寺 減 僧 。 武 帝 集 眾 討 論 三 教 優 劣 ﹐ 前 後 七 次 ﹐ 各 有 是 非 。 更 令 群 臣 詳 論 道 、 佛 二 教 的 先 後 、 淺 深 、 同 異 ﹐ 意 欲 借 此 來 廢 斥 佛 教 ﹐ 但 當 時 司 隸 大 夫 甄 鸞 作 《 笑 道 論 》 ﹐ 沙 門 道 安 作 《 二 教 論 》 ﹐ 僧 著 《 十 八 條 難 道 章 》 、 《 釋 老 子 化 胡 傳 》 等 ﹐ 廢 佛 之 議 因 而 暫 止 。

 
    到 了 建 德 三 年 ( 5 7 4 ) 五 月 ﹐ 武 帝 又 大 集 臣 僚 ﹐ 命 道 士 張 賓 和 沙 門 辯 論 ﹐ 沙 門 智 炫 駁 難 道 教 ﹐ 武 帝 亦 不 能 屈 智 炫 ﹐ 於 是 命 令 把 佛 、 道 二 教 一 併 廢 斥 ﹐ 沙 門 、 道 士 還 俗 ﹐ 財 物 散 給 臣 下 ﹐ 寺 觀 塔 廟 分 給 王 公 ﹐ 當 時 僧 、 道 還 俗 的 二 百 餘 萬 人 。 繼 而 又 立 通 道 觀 ﹐ 簡 取 佛 、 道 二 教 名 人 一 百 二 十 人 ﹐ 並 令 衣 冠 笏 履 ﹐ 稱 為 通 道 觀 學 士 ﹐ 命 通 闡 三 教 的 經 義 。

    後 三 年 ( 建 德 六 年 ﹐ 5 7 7 ) 進 兵 北 齊 ﹐ 攻 佔 鄴 都 ﹐ 又 召 集 齊 境 沙 門 大 統 法 上 等 五 百 餘 人 ﹐ 宣 佈 廢 省 佛 教 的 意 見 ﹐ 只 有 淨 影 慧 遠 一 人 ﹐ 和 帝 反 復 爭 論 ﹐ 武 帝 雖 然 詞 窮 ﹐ 卻 仍 然 下 令 毀 滅 齊 境 的 佛 教 ﹐ 所 有 八 州 的 寺 廟 四 萬 餘 所 ﹐ 全 部 改 作 宅 第 ﹐ 僧 徒 將 近 三 百 萬 人 ﹐ 也 全 令 還 俗 ; 焚 燬 經 像 ; 財 物 由 官 廳 沒 收 。

    到 了 第 二 年 ﹐ 武 帝 死 了 ﹐ 宣 帝 ( 5 7 8 ─ 5 7 9 ) 嗣 位 ; 還 俗 僧 任 道 林 等 力 請 恢 復 佛 教 ﹐ 得 到 許 可 。 大 成 元 年 ( 5 7 9 ) ﹐ 於 東 西 二 京 立 陟 岵 寺 ﹐ 選 擇 舊 日 有 名 望 的 沙 門 二 百 二 十 人 ﹐ 鬚 髮 冠 服 ﹐ 在 寺 行 道 ﹐ 並 命 智 藏 等 長 髮 為 菩 薩 僧 ﹐ 任 寺 主 。 至 於 民 間 禪 誦 ; 一 概 不 加 干 涉 。

    次 年 ( 5 8 0 ) 五 月 ﹐ 靜 帝 ( 5 7 9 ─ 5 8 1 ) 繼 立 ﹐ 左 丞 相 楊 堅 輔 政 ﹐ 命 全 國 恢 復 佛 、 道 二 教 ﹐ 重 立 佛 像 及 天 尊 像 ﹐ 又 給 陟 岵 寺 智 藏 、 靈 乾 等 落 髮 ; 並 度 僧 二 百 二 十 人 。 這 時 佛 教 算 是 正 式 恢 復 。

 
    北 朝 各 代 的 佛 典 翻 譯 ﹐ 相 續 不 絕 。 文 成 帝 和 平 三 年 ( 4 6 2 ) ﹐ 在 平 城 石 窟 寺 ﹐ 曇 曜 與 西 域 沙 門 吉 迦 夜 等 譯 出 《 付 法 藏 因 緣 傳 》 六 卷 ﹐ 又 譯 《 大 吉 義 神 咒 經 》 一 卷 、 《 雜 寶 藏 經 》 八 卷 、 《 方 便 心 論 》 一 卷 等 。

    北 魏 遷 都 洛 陽 以 後 ﹐ 曇 摩 流 支 、 菩 提 流 支 、 勒 那 摩 提 、 佛 陀 扇 多 等 相 繼 來 華 。 曇 摩 流 支 專 精 律 藏 ﹐ 於 宣 武 帝 ( 5 0 0 ─ 5 1 5 ) 景 明 二 年 到 正 始 四 年 ( 5 0 1 ─ 5 0 7 ) 七 年 間 ﹐ 在 洛 陽 譯 出 《 信 力 入 印 法 門 經 》 等 三 部 。

    菩 提 流 支 和 勒 那 摩 提 等 ﹐ 起 初 一 同 翻 譯 ﹐ 後 因 師 承 和 見 解 不 同 ﹐ 各 自 別 譯 ﹐ 因 此 所 譯 出 的 《 法 華 經 論 》 、 《 寶 積 經 論 》 及 《 究 竟 一 乘 寶 性 論 》 等 各 有 兩 本 ( 見 《 開 元 釋 教 錄 》 卷 六 勒 那 摩 提 條 注 ) 。

    菩 提 流 支 博 學 多 識 ﹐ 於 永 平 元 年 ( 5 0 8 ) 來 洛 陽 ﹐ 被 稱 為 譯 經 的 元 匠 ﹐ 同 年 譯 出 世 親 所 造 《 十 地 經 論 》 ﹐ 後 來 陸 續 譯 出 許 多 經 論 。

 
    到 東 魏 時 ﹐ 隨 孝 靜 帝 去 鄴 都 ﹐ 繼 續 翻 譯 ﹐ 他 從 永 平 元 年 到 東 魏 天 平 二 年 ( 5 3 5 ) 的 將 近 三 十 年 間 ﹐ 先 後 譯 出 《 佛 名 經 》 、 《 入 楞 伽 經 》 、 《 法 集 經 》 、 《 深 密 解 脫 經 》 、 《 勝 思 惟 梵 天 所 問 經 論 》 、 《 大 乘 寶 積 經 論 》 、 《 法 華 經 論 》 、 《 破 外 道 小 乘 涅 槃 論 》 等 ﹐ 共 三 十 部 。

    勒 那 摩 提 精 於 禪 法 ﹐ 於 永 平 元 年 來 洛 陽 ﹐ 譯 出 《 寶 積 經 論 》 、 《 妙 法 蓮 華 經 論 》 、 《 究 竟 一 乘 寶 性 論 》 ﹐ 共 三 部 。

    佛 陀 扇 多 通 內 外 學 典 籍 ﹐ 特 善 方 言 ﹐ 尤 工 藝 術 ﹐ 從 孝 明 帝 正 光 六 年 ( 5 2 5 ) 到 東 魏 孝 靜 帝 元 象 二 年 ( 5 3 9 ) 十 五 年 間 ﹐ 在 洛 陽 白 馬 寺 及 鄴 都 金 華 寺 譯 出 《 金 剛 三 昧 陀 羅 尼 經 》 、 《 攝 大 乘 論 》 等 ﹐ 共 十 一 部 。

    另 外 ﹐ 有 中 印 波 羅 奈 城 的 婆 羅 門 瞿 曇 般 若 流 支 ﹐ 於 北 魏 熙 平 元 年 ( 5 1 6 ) 來 洛 陽 ﹐ 後 隨 孝 靜 帝 遷 到 鄴 都 ﹐ 於 元 象 元 年 到 武 定 元 年 ( 5 3 8 ─ 5 4 3 ) ﹐ 先 後 共 譯 出 《 正 法 念 處 經 》 及 龍 樹 的 《 壹 輸 盧 迦 論 》 、 無 著 的 《 順 中 論 》 、 世 親 的 《 唯 識 論 》 等 ﹐ 共 十 八 部 。

    又 有 烏 萇 沙 門 毗 目 智 仙 ﹐ 和 般 若 流 支 一 同 到 鄴 都 ﹐ 於 興 和 三 年 ( 5 4 1 ) 譯 出 龍 樹 的 《 回 諍 論 》 及 世 親 的 《 寶 髻 菩 薩 四 法 經 論 》 等 ﹐ 共 五 部 。

    這 一 時 其 所 傳 譯 的 經 論 ﹐ 以 有 關 大 乘 瑜 伽 學 系 的 典 籍 為 多 。 總 計 北 魏 、 東 魏 兩 代 百 餘 年 間 ﹐ 中 外 僧 俗 譯 人 共 有 十 二 人 ﹐ 譯 出 經 、 論 、 傳 等 共 八 十 三 部 二 百 七 十 四 卷 ( 《 開 元 釋 教 錄 》 卷 六 ) 。

 
    北 齊 時 代 外 來 譯 人 ﹐ 有 烏 萇 沙 門 那 連 提 黎 耶 舍 ﹐ 於 天 保 七 年 ( 5 5 6 ) 來 鄴 都 ﹐ 文 宣 帝 請 他 住 於 天 平 寺 ﹐ 任 翻 經 三 藏 ﹐ 又 命 昭 玄 大 統 法 上 等 二 十 餘 人 監 譯 ﹐ 沙 門 達 摩 闍 那 和 居 士 萬 天 懿 傳 語 ﹐ 從 天 保 八 年 到 後 主 大 統 四 年 ( 5 5 7 ─ 5 6 8 ) 十 二 年 間 ﹐ 譯 出 《 大 集 月 藏 經 》 、 《 月 燈 三 昧 經 》 、 《 法 勝 阿 毗 曇 心 論 經 》 等 ﹐ 共 七 部 。

    萬 天 懿 ﹐ 原 鮮 卑 人 ﹐ 世 居 洛 陽 ﹐ 少 曾 出 家 ﹐ 師 事 婆 羅 門 ﹐ 擅 長 梵 語 ﹐ 因 被 召 為 助 譯 ﹐ 並 在 武 成 帝 河 清 年 中 ( 5 6 2 ─ 5 6 5 ) ﹐ 自 譯 《 尊 勝 菩 薩 所 問 一 切 諸 法 入 無 量 門 陀 羅 尼 經 》 。

    北 齊 一 代 ﹐ 中 外 僧 俗 譯 者 二 人 ﹐ 譯 出 經 、 論 共 八 部 五 十 二 卷 。

 
    北 周 時 代 ﹐ 外 來 的 譯 人 有 波 頭 摩 國 沙 門 攘 那 跋 陀 羅 、 中 印 摩 伽 陀 沙 門 闍 那 耶 舍 和 他 的 弟 子 優 婆 沙 門 耶 舍 崛 多 ﹐ 健 陀 羅 沙 門 闍 那 崛 多 ﹐ 摩 勒 國 沙 門 達 摩 流 支 五 人 。

    闍 那 耶 舍 譯 出 《 大 乘 同 性 經 》 、 《 大 雲 請 雨 經 》 等 ﹐ 共 六 部 。 耶 舍 崛 多 譯 出 《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 等 ﹐ 共 三 部 。 闍 那 崛 多 先 在 長 安 四 天 王 寺 譯 出 《 金 色 仙 人 問 經 》 ﹐ 後 在 益 州 龍 淵 寺 譯 出 《 妙 法 蓮 華 經 普 門 品 重 誦 偈 》 等 ﹐ 共 四 部 。 達 摩 流 支 譯 出 《 婆 羅 門 天 文 》 等 。

    北 周 一 代 ﹐ 譯 師 四 人 ﹐ 譯 出 經 、 論 共 有 十 四 部 二 十 九 卷 。 另 外 ﹐ 攘 那 跋 陀 羅 譯 了 《 五 明 論 》 一 部 。

 
    關 於 北 朝 流 行 的 佛 教 學 說 ﹐ 有 由 南 朝 傳 入 的 ﹐ 如 《 毗 曇 》 、 《 成 實 》 、 《 攝 論 》 乃 至 《 涅 槃 》 各 家 之 說 ﹔ 也 有 由 北 地 傳 出 的 ﹐ 如 《 地 論 》 、 四 論 、 《 四 分 律 》 學 ﹐ 乃 至 以 實 修 為 主 的 禪 法 及 淨 土 教 等 。

 
    一 、 毗 曇 師

    相 當 於 南 朝 的 齊 、 梁 時 代 ﹐ 北 地 毗 曇 的 講 習 始 盛 ﹐ 著 名 的 學 者 有 安 、 游 ( 智 游 ) 、 榮 三 師 ﹐ 其 師 承 均 不 明 。 但 北 齊 名 僧 靈 裕 即 曾 從 他 們 三 人 聽 受 《 雜 心 》 。

    從 高 昌 來 魏 的 慧 嵩 法 師 ﹐ 亦 曾 從 智 游 聽 受 《 毗 曇 》 、 《 成 實 》 ﹐ 學 成 後 在 鄴 都 及 洛 陽 講 說 ﹐ 有 “ 毗 曇 孔 子 ” 之 稱 。

    傳 承 慧 嵩 之 學 的 有 志 念 、 道 猷 、 智 洪 、 晃 覺 、 散 魏 等 。 志 念 ( 5 3 5 ─ 6 0 8 ) 尤 以 《 雜 心 》 擅 名 ﹐ 著 有 《 雜 心 論 疏 》 及 《 廣 鈔 》 等 ﹐ 盛 行 於 世 。 弟 子 知 名 的 有 道 岳 、 道 杰 、 神 素 等 二 十 餘 人 。

 
    二 、 成 實 師

    先 有 僧 嵩 ﹐ 曾 在 關 中 從 鳩 摩 羅 什 親 受 《 成 實 》 ﹐ 後 到 徐 州 ( 彭 城 ) 白 塔 寺 弘 傳 此 論 。 他 的 弟 子 濟 州 僧 淵 ( 4 1 4 ─ 4 8 1 ) ﹐ 以 慧 解 馳 名 ﹐ 後 來 也 在 徐 州 講 習 。 門 弟 子 知 名 的 有 曇 度 、 慧 記 ( 一 作 惠 紀 ) 、 道 登 、 慧 球 等 。

    曇 度 ( ﹖ ─ 4 8 9 ) ﹐ 江 陵 人 ﹐ 早 年 遊 學 建 康 ﹐ 曾 於 三 論 、 《 涅 槃 》 、 《 法 華 》 、 《 維 摩 》 、 《 大 品 》 ﹐ 深 有 研 究 ﹐ 後 到 徐 州 ﹐ 從 僧 淵 受 《 成 實 》 ﹐ 於 是 精 通 此 部 。 北 魏 孝 文 帝 聽 到 他 的 盛 名 ﹐ 請 到 平 城 開 講 ﹐ 學 徒 千 餘 人 ﹐ 著 有 《 成 實 論 大 義 疏 》 八 卷 ﹐ 盛 行 於 北 地 。

    慧 記 於 《 成 實 》 外 兼 通 《 數 論 》 ﹐ 曾 在 平 城 郊 外 的 鹿 苑 講 學 。

    道 登 ( ﹖ ─ 4 9 6 ) ﹐ 東 莞 人 ﹐ 早 年 從 僧 藥 受 《 涅 槃 》 、 《 法 華 》 、 《 勝 鬘 》 ﹐ 後 來 又 從 僧 淵 學 《 成 實 》 ﹐ 五 十 歲 時 ﹐ 聲 譽 聞 於 魏 都 洛 陽 ﹐ 應 請 前 往 講 學 ﹐ 後 來 入 恆 山 ﹐ 學 侶 追 隨 ﹐ 講 授 不 輟 。

    又 北 齊 初 年 ﹐ 鄴 下 有 沙 門 道 紀 ﹐ 盛 弘 《 成 實 》 ﹐ 講 說 達 三 十 年 ﹐ 其 學 統 不 明 。

 
    三 、 攝 論 師

    真 諦 《 攝 論 》 之 學 ﹐ 由 靖 嵩 北 上 徐 州 ﹐ 道 尼 入 居 長 安 ﹐ 而 獨 在 北 方 敷 弘 稱 盛 。

    靖 嵩 ( 5 3 7 ─ 6 1 4 ) ﹐ 涿 郡 固 安 人 ﹐ 北 齊 時 代 在 鄴 都 為 法 主 ﹐ 後 北 周 武 帝 毀 滅 佛 法 ﹐ 避 地 江 南 ﹐ 從 法 泰 諮 受 《 攝 論 玄 義 》 。 後 仍 回 徐 州 ﹐ 盛 弘 《 攝 論 》 ﹐ 著 有 《 攝 論 疏 》 、 《 九 識 玄 義 》 等 ﹐ 為 時 人 所 宗 。

    但 北 方 正 宗 的 攝 論 師 實 為 地 論 學 者 曇 遷 。 曇 遷 ( 5 4 2 ─ 6 0 7 ) ﹐ 博 陵 饒 陽 人 ﹐ 早 年 從 慧 光 的 弟 子 曇 遵 受 學 ﹐ 後 來 隱 居 林 慮 山 ﹐ 精 研 《 華 嚴 》 、 《 十 地 》 、 《 維 摩 》 、 《 楞 伽 》 、 《 地 持 》 、 《 起 信 》 等 ﹐ 到 周 武 帝 平 齊 、 毀 滅 佛 法 ﹐ 結 伴 避 地 江 南 ﹐ 輾 轉 到 了 桂 州 ﹐ 獲 得 《 攝 大 乘 論 》 。 隋 初 ﹐ 和 同 伴 往 彭 城 ﹐ 繼 續 弘 講 ﹐ 乃 為 北 地 開 創 純 正 的 《 攝 論 》 法 門 。

 
    四 、 涅 槃 師

    《 涅 槃 》 大 本 ﹐ 本 在 涼 州 譯 出 ﹐ 當 時 慧 嵩 、 道 朗 以 此 知 名 ﹐ 然 流 行 不 及 南 方 之 盛 。 其 後 北 魏 曇 准 ( 4 3 9 ─ 5 1 5 ) ﹐ 聽 說 南 齊 僧 宗 特 善 《 涅 槃 》 ﹐ 前 往 聽 講 ﹐ 審 知 此 學 南 北 不 同 ﹐ 於 是 另 行 研 究 講 說 ﹐ 其 說 盛 行 於 北 地 。

    當 時 研 講 《 涅 槃 》 者 還 有 僧 淵 的 弟 子 道 登 ﹐ 後 來 有 洛 陽 融 覺 寺 曇 無 最 ﹐ 北 周 有 潼 州 光 興 寺 寶 彖 ( 5 1 2 ─ 5 6 1 ) ﹐ 蒲 州 仁 壽 寺 僧 妙 ( ﹖ ─ 4 6 4 ) 等 。

    僧 妙 弘 化 太 行 河 套 ﹐ 蒲 州 曇 延 ( 5 1 6 ─ 5 8 8 ) 即 其 弟 子 。 曇 延 早 年 聽 僧 妙 講 《 涅 槃 》 ﹐ 深 悟 經 旨 ﹐ 常 說 佛 性 妙 理 是 《 涅 槃 》 宗 極 ﹐ 足 供 心 神 遊 止 。 後 隱 於 南 部 太 行 山 百 梯 寺 ﹐ 撰 《 涅 槃 經 義 疏 》 十 五 卷 ﹐ 同 時 敷 講 。

    在 曇 延 稍 前 ﹐ 北 地 有 《 地 論 》 學 系 興 起 ﹐ 他 們 差 不 多 都 是 兼 講 《 涅 槃 》 的 。 慧 光 和 他 的 弟 子 唱 四 宗 ( 因 緣 宗 、 假 名 宗 、 不 真 宗 、 真 宗 ) 的 教 判 。 其 中 真 宗 又 稱 顯 實 宗 或 常 宗 ﹐ 即 指 《 涅 槃 》 、 《 華 嚴 》 及 《 地 論 》 而 言 。 慧 光 著 有 《 涅 槃 疏 》 ﹐ 他 的 弟 子 法 上 也 曾 講 《 涅 槃 》 並 著 文 疏 ﹐ 法 上 的 弟 子 慧 遠 也 著 有 《 涅 槃 義 疏 》 。

 
    五 、 地 論 師

    是 由 研 習 及 弘 傳 《 十 地 經 論 》 而 形 成 的 一 派 。 這 個 學 派 由 於 譯 論 者 勒 那 摩 提 和 菩 提 流 支 二 人 學 風 相 違 ﹐ 分 歧 為 南 道 、 北 道 二 系 。

    北 道 從 菩 提 流 支 出 ﹐ 而 創 始 於 道 寵 。 道 寵 從 菩 提 流 支 聽 受 《 地 論 》 ﹐ 隨 即 著 疏 ﹐ 從 而 弘 講 ﹐ 為 鄴 下 學 人 所 推 重 ﹐ 門 弟 子 千 餘 人 ﹐ 其 中 ﹐ 以 僧 休 、 法 繼 、 誕 禮 、 牢 直 、 果 最 為 特 出 。 名 僧 志 念 ﹐ 也 曾 從 道 寵 受 學 《 地 論 》 。

    南 道 從 勒 那 摩 提 出 ﹐ 而 創 始 於 慧 光 。 慧 光 初 就 佛 陀 扇 多 出 家 ﹐ 繼 而 廣 聽 律 部 ﹐ 後 來 又 從 勒 那 摩 提 受 《 地 論 》 ﹐ 著 有 《 十 地 論 疏 》 。 他 的 弟 子 中 傳 承 《 地 論 》 之 學 的 ﹐ 有 法 上 、 僧 范 、 道 憑 、 慧 順 、 靈 詢 、 僧 達 、 道 慎 、 安 廩 、 曇 衍 、 曇 遵 、 馮 袞 、 曇 隱 等 ﹐ 而 以 法 上 為 上 首 。

    法 上 ( 4 9 5 ─ 5 8 0 ) 曾 講 《 地 論 》 ﹐ 並 著 文 疏 。 著 名 的 弟 子 有 法 存 、 融 智 、 慧 遠 等 。 其 中 慧 遠 ( 5 2 3 ─ 5 9 2 ) 為 一 代 博 學 者 ﹐ 常 講 《 地 論 》 ﹐ 並 隨 講 隨 疏 ﹐ 著 有 《 十 地 經 論 義 記 》 七 卷 ﹐ 其 中 保 存 南 道 地 論 師 的 學 說 不 少 。 他 的 門 人 也 努 力 弘 揚 《 地 論 》 。

    關 於 南 北 二 道 的 地 論 師 說 ﹐ 據 天 台 宗 學 者 荊 溪 湛 然 說 ﹕ 北 道 唱 梨 耶 依 持 說 ﹐ 主 張 一 切 萬 法 從 梨 耶 緣 起 ﹔ 南 道 唱 真 如 依 持 說 ﹐ 主 張 一 切 萬 法 是 真 如 的 緣 起 所 生 ( 見 《 法 華 玄 義 釋 簽 》 卷 十 八 、 《 文 句 記 》 卷 七 中 ) 。 北 道 後 來 受 攝 論 師 的 影 響 ﹐ 從 而 和 它 合 流 。

 
    六 、 四 論 師

    這 是 將 《 大 智 度 論 》 和 《 中 》 、 《 百 》 、 《 十 二 門 》 三 論 並 重 的 一 個 學 派 。

    起 初 北 齊 有 道 長 ( 一 作 場 ) 法 師 ﹐ 精 通 《 智 論 》 ﹐ 在 鄴 都 敷 講 ﹐ 為 學 者 所 宗 ﹐ 志 念 曾 列 席 聽 講 ﹐ 後 來 雙 弘 《 智 論 》 及 《 雜 心 》 十 餘 年 。

    東 魏 曇 鸞 也 精 研 四 論 。 北 周 靜 藹 ( 5 3 4 ─ 5 7 8 ) 少 聽 《 智 論 》 ﹐ 洞 明 義 旨 ﹐ 後 來 更 披 尋 其 他 經 論 ﹐ 而 以 四 論 最 為 所 崇 ﹐ 在 終 南 山 等 處 敷 講 。 又 有 道 判 ( 5 3 2 ─ 6 1 5 ) ﹐ 曾 問 道 於 靜 藹 ﹐ 也 日 夜 研 尋 四 論 。 同 時 還 有 道 安 ﹐ 博 通 《 智 論 》 ﹐ 弟 子 慧 影 ﹐ 傳 承 其 學 ﹐ 著 有 《 大 智 度 論 疏 》 二 十 四 卷 。

 
    七 、 四 分 律 師

    《 四 分 律 》 譯 出 後 ﹐ 直 到 北 魏 孝 文 帝 時 代 ( 4 7 1 ─ 4 9 9 ) ﹐ 才 有 法 聰 在 平 城 專 弘 。 繼 而 有 道 覆 依 法 聰 的 口 授 作 《 四 分 律 疏 》 六 卷 ﹐ 但 只 是 把 文 字 加 以 科 分 而 已 。

    後 來 慧 光 作 《 四 分 律 疏 》 百 二 十 卷 ﹐ 並 增 刪 校 定 《 羯 磨 戒 本 》 ﹐ 此 學 才 大 盛 。

    弟 子 中 傳 承 其 學 的 ﹐ 有 道 雲 、 道 暉 、 洪 理 及 曇 隱 等 。 道 雲 專 弘 律 部 ﹐ 作 《 疏 》 九 卷 。 道 暉 把 道 雲 所 作 《 疏 》 略 為 七 卷 。 洪 理 作 《 鈔 》 兩 卷 。 曇 隱 作 《 鈔 》 四 卷 。 道 暉 的 弟 子 洪 道 ( 5 3 0 ─ 6 0 8 ) ﹐ 專 學 律 部 ﹐ 盛 弘 《 四 分 》 ﹐ 代 替 了 《 僧 祇 》 的 講 傳 。

 
    八 、 淨 土 師

    彌 陀 淨 土 法 門 從 北 魏 曇 鸞 的 淨 土 教 說 流 出 ﹐ 所 以 後 世 的 淨 土 宗 常 推 曇 鸞 為 創 始 者 。 其 曇 鸞 一 系 的 傳 統 是 : 菩 提 流 支 ─ ─ 慧 寵 ─ ─ 道 場 ─ ─ 曇 鸞 ─ ─ 大 海 ─ ─ 法 上 ( 見 道 綽 所 撰 《 安 樂 集 》 卷 下 ) 。 與 《 地 論 》 、 四 論 兩 學 系 實 有 交 叉 的 關 係 。

    菩 提 流 支 曾 譯 出 世 親 《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 ( 通 稱 《 往 生 論 》 ) 一 卷 ﹐ 又 曾 以 《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授 曇 鸞 ﹐ 稱 為 能 解 脫 生 死 的 大 仙 方 。

    慧 寵 即 最 初 的 北 道 地 論 師 道 寵 。 道 場 在 鄴 都 敷 講 《 智 論 》 ﹐ 又 傳 持 阿 彌 陀 五 十 菩 薩 像 。

    曇 鸞 ( 4 7 6 ─ 5 4 2 ) 起 初 於 四 論 及 佛 性 論 深 有 研 究 ﹐ 後 來 得 到 菩 提 流 支 的 啟 發 ﹐ 專 弘 淨 土 ; 繼 而 住 并 州 ( 今 山 西 太 原 市 ) 的 大 岩 寺 ﹐ 晚 年 又 移 住 汾 州 ( 今 山 西 交 城 縣 ) 的 玄 中 寺 ﹐ 修 淨 土 念 佛 之 業 ﹔ 著 有 《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注 》 ( 通 稱 《 往 生 論 注 》 ) 二 卷 等 。 他 提 倡 的 念 佛 法 門 ﹐ 於 觀 念 以 外 ﹐ 著 重 稱 名 ﹐ 遂 開 後 世 重 視 稱 名 念 佛 的 風 氣 。

    大 海 ( 即 慧 海 ﹐ ﹖ ─ 6 0 9 ) ﹐ 少 年 聽 受 《 涅 槃 》 、 《 楞 伽 》 及 大 乘 毗 曇 等 ﹐ 北 周 靜 帝 大 象 二 年 ( 5 8 0 ) ﹐ 在 江 都 儀 濤 浦 創 立 安 樂 寺 ﹐ 以 淨 土 為 期 ﹐ 並 模 寫 無 量 壽 佛 像 。

    法 上 有 關 淨 土 法 門 的 事 跡 不 詳 ﹐ 其 弟 子 慧 遠 著 有 《 無 量 壽 》 、 《 觀 無 量 壽 》 兩 經 的 義 疏 各 二 卷 ﹐ 再 傳 弟 子 靈 裕 也 著 有 《 觀 無 量 壽 經 》 及 《 往 生 論 》 等 的 疏 記 。

 
    九 、 楞 伽 師

    最 初 有 菩 提 達 摩 ﹐ 南 天 竺 人 ﹐ 曾 遊 於 嵩 洛 ﹐ 住 於 鄴 下 ﹐ 隨 地 以 禪 法 教 人 ﹐ 曾 惹 起 一 班 盛 弘 經 律 者 的 譏 謗 。

    只 有 道 育 、 慧 可 兩 沙 門 竭 誠 事 奉 ﹐ 經 四 五 年 ﹐ 達 摩 為 他 們 的 精 誠 所 感 ﹐ 於 是 誨 以 “ 二 入 ” ( 理 入 、 行 入 ) 、 “ 四 行 ” ( 一 報 怨 行 、 二 隨 緣 行 、 三 無 所 求 行 、 四 稱 法 行 ) 之 法 ﹐ 並 以 四 卷 《 楞 伽 》 授 慧 可 以 為 印 證 。 達 摩 於 東 魏 孝 靜 帝 天 平 年 ( 5 3 4 ─ 5 3 7 ) 前 在 洛 濱 示 寂 ﹐ 傳 說 一 百 五 十 餘 歲 。

    弟 子 慧 可 ( 又 稱 僧 可 ﹐ 4 8 7 ─ 5 9 3 ) 虎 牢 人 ﹐ 四 十 歲 時 在 嵩 洛 從 達 摩 受 學 ﹐ 後 於 天 平 初 ﹐ 到 鄴 下 講 授 達 摩 的 禪 法 ﹐ 弟 子 有 那 禪 師 、 粲 禪 師 等 。 那 禪 師 和 他 的 弟 子 慧 滿 等 ﹐ 常 常 攜 帶 著 四 卷 《 楞 伽 》 以 為 心 要 。

    另 有 僧 副 ( 4 6 4 ─ 5 2 4 ) ﹐ 太 原 祁 縣 人 ﹐ 也 出 於 達 摩 門 下 ﹐ 精 定 學 ﹐ 後 於 北 魏 太 和 末 ( 4 9 4 ─ 4 9 9 ) ﹐ 南 遊 建 康 ﹐ 住 在 鐘 山 定 林 下 寺 ﹐ 其 高 風 為 梁 武 帝 所 嘆 賞 ﹐ 後 更 到 庸 蜀 大 弘 禪 法 。

 
    總 起 來 說 ﹐ 北 朝 佛 教 義 學 ﹐ 小 乘 以 《 毗 曇 》 、 《 成 實 》 為 盛 ﹐ 大 乘 則 《 涅 槃 》 、 《 華 嚴 》 、 《 地 論 》 並 弘 。

    這 正 是 慧 光 和 他 的 弟 子 們 所 作 的 “ 因 緣 ” 、 “ 假 名 ” 、 “ 不 真 ” 、 “ 真 ” 四 宗 教 判 的 全 部 內 容 。 其 因 緣 宗 即 指 《 毗 曇 》 ﹐ 假 名 宗 指 《 成 實 》 ﹐ 不 真 宗 指 《 般 若 》 、 四 論 ﹐ 真 宗 指 《 涅 槃 》 、 《 華 嚴 》 及 《 地 論 》 。

    又 如 淨 影 慧 遠 在 所 撰 《 大 乘 義 章 》 中 ﹐ 每 一 義 門 都 分 作 《 毗 曇 》 、 《 成 實 》 、 《 地 論 》 、 《 涅 槃 》 四 層 來 解 說 ﹐ 這 也 說 明 瞭 北 朝 主 要 佛 教 義 學 的 全 貌 。

 
    但 是 北 朝 佛 教 的 特 點 ﹐ 還 在 於 側 重 實 踐 ﹐ 特 別 是 禪 觀 ﹐ 而 非 空 談 理 論 ﹐ 這 和 同 時 南 方 佛 教 有 顯 著 的 不 同 。

    這 一 時 期 除 上 述 楞 伽 師 之 外 ﹐ 還 有 不 少 著 名 的 禪 師 ﹐ 如 北 魏 時 代 玄 高 ( 4 0 2 ─ 4 4 4 ) ﹐ 早 年 往 關 中 師 事 佛 陀 跋 陀 羅 ﹐ 通 禪 法 。 後 往 西 秦 ﹐ 隱 居 麥 積 山 ﹐ 從 受 禪 法 的 學 者 達 百 餘 人 。

    又 有 外 國 禪 師 曇 無 毗 ﹐ 來 西 秦 領 徒 立 眾 ﹐ 玄 高 也 曾 從 他 受 法 。 後 入 北 涼 ﹐ 受 沮 渠 蒙 遜 的 敬 事 。 北 魏 太 武 帝 攻 入 北 涼 時 ﹐ 請 他 往 平 城 ﹐ 大 弘 禪 化 。

    此 外 ﹐ 勒 那 摩 提 、 佛 陀 扇 多 也 並 弘 傳 禪 法 。 北 齊 ﹐ 有 佛 陀 扇 多 的 再 傳 弟 子 僧 稠 ( 4 8 0 ─ 5 6 0 ) ﹐ 道 宣 把 他 和 達 摩 並 稱 ( 見 《 續 高 僧 傳 習 禪 篇 後 論 》 ) 。 僧 稠 起 初 從 道 房 受 止 觀 ﹐ 常 依 《 涅 槃 》 行 四 念 處 法 。 後 來 又 從 道 明 受 十 六 特 勝 法 。 佛 陀 扇 多 讚 為 “ 自 蔥 嶺 以 東 ﹐ 禪 學 之 最 ” 。 他 先 後 在 嵩 岳 等 地 講 學 ﹐ 魏 孝 武 帝 為 他 在 懷 州 尚 書 谷 中 立 禪 室 ﹐ 集 徒 供 養 。 齊 文 宣 帝 於 天 保 二 年 ( 5 5 1 ) 又 請 他 到 鄴 城 ﹐ 從 受 禪 法 和 菩 薩 戒 ﹐ 並 為 立 精 舍 ﹐ 禮 敬 備 至 。 後 來 侍 郎 李 獎 等 請 出 禪 要 ﹐ 為 撰 《 止 觀 法 》 兩 卷 。

    又 天 台 宗 所 祖 述 的 慧 文 、 慧 思 也 提 倡 定 慧 ﹐ 為 南 北 禪 家 所 尊 重 。 慧 文 嘗 聚 徒 數 百 人 弘 揚 學 說 ﹐ 據 說 他 讀 《 大 智 度 論 》 “ 三 智 實 在 一 心 中 得 ” 之 文 及 《 中 論 》 “ 因 緣 所 生 法 ” 之 偈 ﹐ 頓 悟 龍 樹 空 、 假 、 中 三 諦 道 理 ﹐ 由 此 而 建 立 一 心 三 觀 的 觀 法 。

    慧 思 ( 5 1 5 ─ 5 7 7 ) ﹐ 武 津 人 ﹐ 從 慧 文 受 學 ﹐ 晝 夜 研 磨 ﹐ 對 《 法 華 》 等 深 有 造 就 ﹐ 於 是 敷 揚 大 小 乘 定 慧 等 法 。 天 保 年 中 ( 5 5 0 ─ 5 5 9 ) ﹐ 率 領 徒 眾 南 行 ﹐ 中 途 停 留 在 大 蘇 山 ﹐ 數 年 之 間 來 學 的 甚 多 ﹐ 智 顗 也 就 在 這 時 來 其 門 下 ﹐ 諮 受 “ 法 華 行 法 ” 。 後 更 率 徒 眾 入 南 嶽 山 ﹐ 提 倡 定 慧 ﹐ 世 稱 南 嶽 大 師 。

    北 周 有 僧 實 ( 4 7 6 ─ 5 6 3 ) ﹐ 起 初 歸 依 擅 名 魏 代 的 道 原 法 師 ﹐ 太 和 末 ( 4 9 9 ) 到 洛 陽 ﹐ 遇 勒 那 摩 提 ﹐ 授 以 禪 法 ﹐ 得 其 心 要 。 周 太 祖 禮 請 為 國 三 藏 ﹐ 並 從 受 歸 戒 。

    此 外 一 般 弘 修 禪 法 的 ﹐ 有 慧 初 、 僧 周 、 慧 通 ( 以 上 北 魏 ) 、 道 恆 、 慧 可 、 僧 達 、 道 明 、 法 常 ( 以 上 北 齊 ) 、 僧 瑋 、 曇 相 、 曇 准 、 曇 詢 、 恩 光 、 先 路 、 慧 命 、 曇 崇 ( 以 上 北 周 ) 等 。

 
    北 朝 一 般 社 會 上 的 佛 教 信 仰 ﹐ 從 北 魏 初 年 起 ﹐ 北 地 盛 行 一 種 一 族 一 村 等 的 佛 教 組 織 ﹐ 叫 作 “ 義 邑 ” ﹐ 由 僧 尼 和 在 家 信 徒 構 成 ﹐ 而 以 信 徒 為 主 。 原 來 是 民 間 為 共 同 造 像 而 發 起 的 ﹐ 後 來 逐 漸 發 展 ﹐ 兼 及 於 修 建 窟 院 、 舉 行 齋 會 、 寫 經 、 誦 經 各 事 。

    它 的 首 腦 稱 為 邑 義 主 、 法 義 主 、 邑 主 、 邑 長 等 ﹐ 成 員 為 邑 義 、 法 義 、 邑 子 、 邑 人 、 邑 徒 等 。 而 以 教 養 更 高 的 僧 尼 為 指 導 ﹐ 稱 為 邑 師 。

    其 時 民 間 所 誦 習 的 經 典 ﹐ 是 曇 靖 自 撰 的 二 卷 本 《 提 謂 波 利 經 》 ﹐ 勸 持 五 戒 。 邑 人 每 月 齋 會 二 次 ﹐ 以 正 律 為 標 準 ﹐ 互 相 督 察 。

    此 外 還 有 一 種 叫 作 法 社 的 佛 教 組 織 ﹐ 其 旨 趣 和 義 邑 略 同 ﹐ 但 由 貴 族 達 官 知 識 分 子 和 一 些 僧 尼 組 成 。

 
    北 朝 在 中 國 佛 教 文 物 方 面 ﹐ 留 下 不 少 宏 偉 的 遺 跡 ﹐ 特 別 是 石 窟 。 如 北 魏 開 鑿 的 有 雲 崗 、 龍 門 等 石 窟 。

    曇 曜 於 興 安 二 年 ( 4 5 3 ) ﹐ 請 文 成 帝 在 平 城 西 武 州 山 開 鑿 石 窟 五 所 ﹐ 建 立 佛 寺 ﹐ 稱 為 靈 岩 。 石 窟 大 的 高 二 十 餘 丈 ﹐ 每 窟 各 鐫 建 佛 像 一 尊 ﹐ 大 的 高 七 十 尺 ﹐ 次 為 六 十 尺 ﹐ 建 制 奇 偉 ﹐ 雕 飾 工 緻 。 後 來 獻 文 帝 、 孝 文 帝 更 相 繼 開 鑿 許 多 石 窟 。

    其 次 ﹐ 宣 武 帝 於 景 明 初 ( 5 0 0 ) ﹐ 在 洛 陽 城 南 伊 闕 龍 門 山 的 斷 崖 開 鑿 石 窟 。 這 個 石 窟 原 來 是 孝 文 帝 太 和 年 中 ( 4 7 7 ─ 4 9 9 ) 民 間 創 始 開 鑿 ﹐ 宣 武 帝 命 大 長 秋 卿 白 整 ﹐ 仿 照 雲 崗 石 窟 樣 式 ﹐ 為 孝 文 帝 及 文 昭 皇 太 后 營 造 石 窟 二 所 。

    熙 平 年 中 ( 5 1 6 ─ 5 1 8 ) ﹐ 孝 明 帝 也 為 宣 武 帝 營 造 石 窟 一 所 。 諸 窟 的 開 鑿 歷 時 二 十 三 年 ﹐ 人 工 八 十 萬 二 千 三 百 六 十 六 個 。 其 規 模 的 宏 偉 、 技 巧 的 精 工 ﹐ 可 與 雲 崗 石 窟 並 稱 。

    龍 門 的 東 方 ﹐ 有 鞏 縣 ( 河 北 省 ) 石 窟 ﹐ 也 是 景 明 年 中 ( 5 0 0 ─ 5 0 3 ) 所 營 造 。

    還 有 天 水 麥 積 山 石 窟 ﹐ 也 是 北 魏 時 代 所 開 鑿 。 這 個 石 窟 ﹐ 在 高 出 地 面 數 十 丈 的 萬 佛 洞 內 ﹐ 有 深 廣 五 丈 餘 的 長 方 洞 ﹐ 內 有 大 佛 造 像 二 十 五 軀 ﹐ 巨 碑 十 八 座 ﹐ 碑 上 浮 雕 佛 像 三 十 四 排 ﹐ 每 排 二 三 軀 ﹐ 碑 側 也 刻 有 佛 像 ﹐ 並 有 壁 畫 。

    北 齊 開 鑿 的 有 天 龍 山 、 響 堂 山 等 石 窟 。

    天 龍 山 在 北 齊 的 陪 都 晉 陽 ( 今 山 西 太 原 市 ) 西 南 三 十 里 ﹐ 文 宣 帝 在 山 麓 創 立 仙 岩 石 窟 寺 ﹐ 孝 昭 帝 ( 5 6 0 ) 也 創 立 天 龍 石 窟 寺 ﹐ 幼 主 ( 5 7 7 ) 更 開 鑿 晉 陽 西 山 大 佛 像 ﹐ 即 所 謂 天 龍 山 造 像 ﹐ 與 雲 崗 、 龍 門 齊 名 。

    響 堂 山 有 南 北 二 處 ( 南 響 堂 山 在 河 北 磁 縣 西 四 十 五 里 的 彭 城 鎮 ﹐ 北 響 堂 山 一 名 鼓 山 ﹐ 在 南 響 堂 山 西 北 三 十 五 里 的 武 安 縣 義 井 裡 ) ﹐ 都 有 北 齊 時 代 開 鑿 的 石 窟 。

    其 中 北 響 堂 山 的 窟 壁 所 鐫 刻 的 石 經 ﹐ 是 房 山 石 經 的 先 驅 ﹐ 實 為 佛 教 文 化 史 上 可 以 大 書 特 書 的 大 事 。

    北 響 堂 山 的 石 窟 ﹐ 即 以 北 齊 開 鑿 的 刻 經 洞 和 釋 迦 洞 、 大 佛 洞 三 大 窟 為 中 心 ﹐ 其 中 刻 經 洞 ﹐ 是 北 齊 特 進 驃 騎 大 將 軍 唐 邕 所 刻 。 他 以 為 “ 縑 緗 有 壞 ﹐ 簡 策 非 久 ﹐ 金 牒 難 求 ﹐ 皮 紙 易 滅 ﹐ ” 於 是 發 願 把 佛 所 說 經 鐫 刻 在 全 國 諸 大 名 山 ﹐ 以 為 保 存 之 計 。

    從 後 主 天 統 四 年 ( 5 6 8 ) 三 月 初 起 ﹐ 開 鑿 石 窟 ﹐ 並 將 窟 內 外 的 壁 面 上 鐫 刻 《 維 摩 經 》 、 《 勝 鬘 經 》 、 《 密 經 》 、 《 彌 勒 成 佛 經 》 各 一 部 ﹐ 歷 時 四 年 ﹐ 到 武 平 三 年 ( 5 7 2 ) 五 月 末 才 完 工 ( 此 後 經 過 四 十 年 ﹐ 才 有 房 山 石 經 ) 。

    北 齊 時 代 的 石 經 除 這 以 外 ﹐ 現 存 的 ﹐ 還 有 山 東 省 泰 山 經 石 峪 的 《 金 剛 般 若 經 》 ﹐ 同 省 徂 徠 山 映 佛 岩 的 《 般 若 經 》 ( 武 平 元 年 刻 ) ﹐ 同 省 遼 州 屋 騋 嶝 的 《 華 嚴 經 》 ( 北 齊 初 年 刻 ) 。

 
    除 了 石 窟 寺 外 ﹐ 一 般 寺 塔 的 建 築 ﹐ 在 北 朝 也 極 一 時 之 盛 ﹐ 真 所 謂 “ 招 提 櫛 比 ﹐ 寶 塔 駢 羅 ” ( 《 洛 陽 伽 藍 記 》 序 ) 。

    當 北 魏 道 武 帝 接 受 了 佛 教 之 時 ﹐ 便 於 天 興 元 年 ( 3 9 8 ) 在 首 都 平 城 “ 作 五 級 浮 圖 ﹐ 耆 闍 崛 山 及 須 彌 山 殿 ﹐ 加 以 繪 飾 ” 。

    後 來 獻 文 帝 又 於 皇 興 元 年 ( 4 6 7 ) 在 平 城 “ 起 永 寧 寺 ﹐ 構 七 級 浮 圖 ﹐ 高 三 百 餘 尺 ﹐ 基 架 博 敞 。 ” 更 於 天 宮 寺 “ 構 三 級 石 佛 圖 高 十 丈 ﹐ 榱 棟 楣 楹 ﹐ 上 下 重 結 ﹐ 大 小 皆 石 ﹐ 鎮 固 巧 密 ﹐ 為 京 華 壯 觀 。 ”

    到 孝 文 帝 遷 都 洛 陽 以 後 ﹐ 更 大 力 營 造 寺 塔 ﹐ 洛 陽 一 地 就 有 一 千 餘 寺 ﹐ 其 中 著 名 的 有 永 寧 寺 、 瑤 光 寺 、 景 樂 寺 、 法 雲 寺 、 皇 舅 寺 、 祇 洹 精 舍 等 。

    特 別 是 永 寧 寺 ﹐ 宏 偉 莊 嚴 ﹐ 建 築 、 雕 塑 及 工 藝 美 術 皆 為 奇 觀 。 此 寺 是 胡 太 后 於 熙 平 元 年 按 照 平 城 永 寧 寺 樣 式 所 營 造 ﹐ 其 中 有 九 層 浮 圖 一 所 ﹐ 高 九 十 丈 ﹐ “ 殫 土 木 之 功 ﹐ 窮 形 造 之 巧 ” 。 浮 圖 北 有 佛 殿 一 所 ﹐ 中 有 丈 八 金 像 一 軀 、 等 身 金 像 十 軀 、 編 真 珠 像 三 軀 、 金 織 成 像 五 軀 ﹐ “ 作 功 奇 巧 ” 。 還 有 僧 房 一 千 餘 間 ﹐ “ 臺 觀 星 羅 ﹐ 參 差 間 出 ” 。 菩 提 達 摩 曾 合 掌 讚 嘆 為 閻 浮 提 所 無 。

    瑤 光 寺 是 宣 武 帝 所 立 ﹐ 中 有 五 層 浮 圖 一 所 ﹐ 高 五 十 丈 ﹐ 作 工 的 美 妙 ﹐ 和 永 寧 不 相 上 下 。

    景 樂 寺 是 清 河 文 獻 王 元 懌 所 立 ﹐ 有 佛 殿 一 所 ﹐ 中 有 像 輦 ﹐ 彫 刻 巧 妙 ﹐ 冠 絕 一 時 。

    法 雲 寺 是 西 域 烏 場 國 沙 門 僧 摩 羅 所 立 ﹐ “ 工 制 甚 精 ” ( 以 上 均 見 《 洛 陽 伽 藍 記 》 ) 。

    皇 舅 寺 是 昌 黎 王 馮 晉 國 所 造 ﹐ 有 五 級 浮 圖 ﹐ “ 其 神 圖 像 皆 合 青 石 為 之 ﹐ 加 以 金 銀 火 齊 ﹐ 眾 彩 之 上 煒 煒 有 精 光 ” ( 《 水 經 注 . 漯 水 篇 》 ) 。

    祇 洹 精 舍 是 宕 昌 公 鉗 耳 慶 時 所 立 ﹐ 椽 瓦 梁 棟 ﹐ 臺 壁 櫺 陛 ﹐ 尊 容 聖 像 及 床 坐 軒 帳 ﹐ 都 是 青 石 ﹐ 圖 制 可 觀 ( 同 上 ) 。

    此 外 河 南 登 封 有 北 魏 所 立 嵩 岳 寺 塔 ﹐ 山 東 歷 城 有 東 魏 所 立 神 通 寺 塔 等 。

 
    北 朝 的 佛 畫 家 ﹐ 有 北 魏 的 楊 乞 德 ( 見 《 歷 代 名 畫 記 》 卷 八 ) 、 王 由 ( 字 茂 道 ﹐ 見 《 後 魏 書 》 卷 七 十 一 《 王 世 弼 傳 》 附 ) 等 ﹐ 而 以 北 齊 的 曹 仲 達 為 最 。

    仲 達 本 來 是 西 域 曹 國 人 ﹐ 所 畫 瓔 珞 天 衣 ﹐ 帶 有 域 外 犍 陀 羅 式 的 作 風 ﹐ 後 世 畫 家 稱 為 “ 曹 衣 出 水 ” ﹐ 和 吳 道 子 的 “ 吳 帶 當 風 ” 並 稱 。    


中 國 佛 教 教 史 大 略
目  錄  頁
隋 代 佛 教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