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晉 佛 教 是 從 晉 元 帝 建 武 元 年 ( 3 1 7 ) 到 恭 帝 元 熙 二 年 ( 4 2 0 ) 共 一 百 零 四 年 間 的 佛 教 。 北 方 有 匈 奴 、 羯 、 鮮 卑 、 氐 、 羌 等 民 族 所 建 立 的 二 趙 、 三 秦 、 四 燕 、 五 涼 及 夏 、 成 ( 成 漢 ) 等 十 六 國 。 這 些 地 區 的 統 治 者 ﹐ 多 數 為 了 利 用 佛 教 以 鞏 固 其 統 治 而 加 以 提 倡 ﹐ 其 間 在 後 趙 、 前 後 秦 、 北 涼 均 盛 ﹐ 特 別 是 二 秦 的 佛 教 ﹐ 在 中 國 佛 教 史 上 佔 極 重 要 的 地 位 ﹐ 其 代 表 人 物 為 道 安 和 鳩 摩 羅 什 。 南 方 為 東 晉 王 朝 所 保 有 ﹐ 其 文 化 是 西 晉 文 化 的 延 長 ﹐ 一 貫 以 來 清 談 玄 理 交 流 的 佛 教 ﹐ 也 隨 著 當 時 名 僧 不 斷 地 南 移 ﹐ 逐 漸 形 成 了 廬 山 和 建 康 兩 地 的 佛 教 大 興 的 盛 況 ﹐ 其 代 表 人 物 則 為 慧 遠 和 佛 陀 跋 陀 羅 。 後 來 石 虎 即 位 ﹐ 遷 都 到 鄴 城 ( 今 河 北 臨 彰 縣 西 南 ) ﹐ 也 很 尊 崇 佛 圖 澄 ﹐ 一 時 人 民 多 營 寺 廟 ﹐ 爭 先 出 家 ﹐ 並 產 生 了 許 多 流 弊 。 但 佛 圖 澄 本 人 嚴 守 戒 律 ﹐ 深 解 佛 典 ﹐ 且 通 曉 世 論 ﹐ 在 講 說 時 ﹐ 只 標 明 大 旨 便 令 首 尾 瞭 然 。 追 隨 他 受 業 的 弟 子 常 有 數 百 人 。 其 見 於 史 傳 的 ﹐ 有 系 出 天 竺 、 康 居 遠 道 來 受 學 的 竺 佛 調 、 須 菩 提 等 ﹐ 有 跨 越 關 河 來 聽 講 的 道 安 、 竺 法 汰 、 法 和 、 法 雅 、 法 首 、 法 祚 、 法 常 、 法 佐 、 僧 慧 、 道 進 等 。 和 佛 圖 澄 同 時 在 後 趙 的 ﹐ 還 有 敦 煌 人 單 道 開 ﹐ 襄 陽 羊 叔 子 寺 竺 法 慧 和 中 山 帛 法 橋 ( 經 師 ) 等 。 道 安 ( 3 1 2 ─ 3 8 5 ) 原 來 在 鄴 師 事 佛 圖 澄 ﹐ 後 受 請 到 武 邑 開 講 ﹐ 弟 子 極 多 。 東 晉 興 寧 三 年 ( 3 6 5 ) ﹐ 為 了 避 免 兵 亂 ﹐ 他 和 弟 子 慧 遠 等 五 百 餘 人 到 襄 陽 ﹐ 住 在 樊 沔 十 五 年 ﹐ 以 每 年 講 《 放 光 般 若 》 二 次 為 常 。 太 元 四 年 ( 3 7 9 ) ﹐ 苻 丕 攻 下 了 襄 陽 ﹐ 就 送 道 安 和 習 鑿 齒 往 關 中 。 道 安 住 在 長 安 城 內 五 重 寺 ﹐ 領 眾 數 千 人 ﹐ 宣 講 佛 法 ﹐ 並 組 織 佛 典 的 傳 譯 。 當 時 譯 人 僧 伽 提 婆 等 翻 譯 經 論 時 ﹐ 道 安 常 與 法 和 詮 定 音 字 ﹐ 詳 核 文 旨 。 此 外 他 還 決 定 了 沙 門 以 釋 為 姓 ﹐ 並 制 定 僧 尼 赴 請 、 禮 懺 等 行 儀 軌 範 。 又 創 編 經 錄 ﹐ 疏 注 眾 經 ﹐ 提 出 了 關 於 翻 譯 的 理 論 。 其 高 足 弟 子 有 慧 遠 、 慧 永 、 慧 持 、 法 遇 、 曇 翼 、 道 立 、 曇 戒 、 道 願 、 僧 富 等 ﹐ 其 中 慧 遠 尤 著 名 。 羅 什 ( 3 4 4 ─ 4 1 3 ) 系 出 天 竺 而 生 於 龜 茲 ﹐ 廣 究 大 乘 ﹐ 尤 精 於 般 若 性 空 的 教 義 。 苻 秦 建 元 中 ( 3 6 5 ─ 3 8 4 ) ﹐ 苻 堅 遣 將 軍 呂 光 等 攻 龜 茲 ﹐ 迎 羅 什 ﹐ 到 涼 州 時 ﹐ 苻 秦 已 經 滅 亡 。 到 後 秦 弘 始 三 年 ( 4 0 1 ) ﹐ 姚 興 出 兵 涼 州 ﹐ 羅 什 才 被 請 到 長 安 ﹐ 入 西 明 閣 和 逍 遙 園 從 事 翻 譯 。 其 時 四 方 的 義 學 沙 門 群 集 長 安 ﹐ 次 第 增 加 到 三 千 人 ﹐ 其 中 道 生 、 僧 肇 、 道 融 、 僧 睿 、 道 恆 ( 一 作 常 ) 、 僧 影 、 慧 觀 、 慧 嚴 、 曇 影 、 僧 、 道 標 、 僧 導 、 僧 因 均 著 名 。 但 最 擅 長 於 羅 什 的 中 觀 性 空 緣 起 思 想 的 是 京 兆 僧 肇 。 僧 肇 ( 3 8 4 ─ 4 1 4 ) 少 年 時 即 到 姑 臧 ( 今 甘 肅 武 威 ) 從 羅 什 受 業 ﹐ 後 來 和 僧 睿 等 入 逍 遙 園 ﹐ 詳 定 經 論 。 他 在 羅 什 門 下 十 餘 年 ﹐ 有 《 物 不 遷 》 等 著 作 ﹐ 後 世 合 編 為 《 肇 論 》 流 行 。 他 以 江 東 於 禪 法 無 聞 ﹐ 律 藏 也 殘 缺 ﹐ 令 弟 子 法 淨 、 法 領 等 到 天 竺 去 尋 訪 。 一 聽 到 羅 什 來 長 安 ﹐ 便 致 書 通 好 ﹐ 並 就 大 乘 的 要 義 往 復 問 答 ( 後 人 集 為 《 大 乘 大 義 章 》 ) ﹐ 又 節 錄 羅 什 所 譯 《 大 智 度 論 》 為 《 大 智 論 抄 》 。 他 還 請 佛 陀 跋 陀 羅 和 僧 伽 提 婆 等 從 事 經 論 的 傳 譯 ﹐ 對 佛 教 各 方 面 均 發 生 很 大 的 影 響 。 其 弟 子 有 慧 寶 、 法 淨 、 法 領 、 僧 濟 、 法 安 、 曇 邕 ( 先 曾 師 事 道 安 ) 、 僧 徹 、 道 汪 、 道 祖 、 慧 要 、 曇 順 、 曇 銑 、 法 幽 、 道 恆 、 道 授 等 。 佛 陀 跋 陀 羅 ( 3 5 9 ─ 4 2 9 ) ﹐ 迦 維 羅 衛 ( 今 尼 泊 爾 ) 人 ﹐ 於 禪 法 、 律 藏 都 有 心 得 ﹐ 先 到 達 長 安 ﹐ 住 在 宮 寺 ﹐ 教 授 禪 法 ﹐ 門 徒 數 百 人 ﹐ 名 僧 智 嚴 、 寶 雲 、 慧 睿 、 慧 觀 都 從 他 修 業 。 他 常 和 羅 什 共 究 法 相 ﹐ 咨 決 疑 義 ﹐ 後 因 和 羅 什 見 解 相 違 ﹐ 引 起 雙 方 門 徒 間 的 齟 齬 ﹐ 被 羅 什 的 門 人 所 擯 ﹐ 祇 得 和 慧 觀 等 四 十 餘 人 南 下 到 廬 山 。 隨 即 應 慧 遠 之 請 ﹐ 譯 出 《 達 摩 多 羅 禪 經 》 。 他 在 廬 山 一 年 多 ﹐ 更 轉 到 建 康 ﹐ 住 在 道 場 寺 。 義 熙 十 四 年 ( 4 1 8 ) ﹐ 和 慧 義 、 慧 嚴 等 百 餘 人 ﹐ 傳 譯 法 領 在 于 田 獲 得 的 《 華 嚴 經 》 梵 本 ﹐ 經 過 兩 年 ﹐ 譯 成 五 十 卷 ( 後 世 作 六 十 卷 ) 。 又 和 法 顯 譯 出 《 摩 訶 僧 祇 律 》 等 。 慧 觀 ( ﹖ ─ 4 5 3 ) 先 曾 師 事 慧 遠 ﹐ 繼 而 聽 說 羅 什 到 了 長 安 ﹐ 就 從 羅 什 請 問 佛 學 ﹐ 研 核 異 同 ﹐ 詳 辯 新 舊 。 當 時 羅 什 稱 讚 他 說 ﹕ “ 通 情 則 生 ( 道 生 ) 、 融 ( 道 融 ) 上 首 ﹐ 精 難 則 觀 ( 慧 觀 ) 、 肇 ( 僧 肇 ) 第 一 。 ” 後 來 跟 隨 佛 陀 跋 陀 羅 南 下 ﹐ 輾 轉 去 到 建 康 ﹐ 住 道 場 寺 。 曇 無 讖 所 譯 大 本 《 涅 槃 》 傳 到 建 康 時 ﹐ 他 參 與 慧 嚴 、 謝 靈 運 等 的 修 訂 。 所 著 有 《 辯 宗 論 》 、 《 論 頓 悟 漸 悟 義 》 等 。 他 又 立 “ 二 教 五 時 ” 的 教 判 ﹐ 把 釋 迦 如 來 一 代 的 教 法 大 別 作 頓 、 漸 二 教 ﹐ 在 漸 教 內 更 開 作 三 乘 別 教 、 三 乘 通 教 、 抑 揚 教 、 同 歸 教 、 常 住 教 五 時 。 此 是 中 國 判 教 的 嚆 矢 ﹐ 後 來 南 地 的 教 判 ﹐ 多 半 拿 它 來 作 根 柢 。 慧 嚴 ( ﹖ ─ 4 4 3 ) 三 十 歲 時 到 長 安 從 羅 什 受 學 ﹐ 和 慧 觀 同 為 什 門 八 俊 之 一 ﹐ 後 來 回 到 建 康 ﹐ 住 東 安 寺 ﹐ 所 著 有 《 無 生 滅 論 》 和 《 老 子 略 注 》 等 。 法 顯 常 慨 嘆 律 藏 的 殘 缺 ﹐ 於 東 晉 隆 安 三 年 ( 3 9 9 ) ﹐ 和 同 學 慧 景 等 四 人 從 長 安 出 發 ﹐ 往 天 竺 尋 求 戒 律 ﹐ 閱 時 十 一 年 ﹐ 經 過 三 十 餘 國 ﹐ 在 中 天 竺 巴 連 佛 邑 ﹐ 獲 得 《 摩 訶 僧 祇 律 》 、 《 方 等 般 泥 洹 經 》 等 梵 本 ﹐ 更 泛 海 到 獅 子 國 ( 今 斯 里 蘭 卡 ) ﹐ 停 留 了 兩 年 ﹐ 又 獲 得 《 彌 沙 塞 律 》 、 《 長 阿 含 》 、 《 雜 阿 含 》 和 《 雜 藏 》 的 梵 本 。 然 後 ﹐ 經 南 海 回 到 青 州 長 廣 郡 界 ﹐ 更 南 來 建 康 ﹐ 就 佛 陀 跋 陀 羅 於 道 場 寺 ﹐ 共 同 譯 出 《 大 般 泥 洹 經 》 六 卷 等 ﹐ 又 自 撰 《 佛 游 天 竺 記 》 一 卷 。 和 法 顯 同 時 求 法 天 竺 的 ﹐ 有 智 嚴 、 寶 雲 。 智 嚴 ( 3 5 8 ─ 4 3 7 ﹖ ) 到 罽 賓 ﹐ 從 佛 大 先 咨 受 禪 法 ﹐ 後 請 佛 陀 跋 陀 羅 一 同 東 歸 ﹐ 晚 年 更 泛 海 重 到 天 竺 ﹐ 歸 途 在 罽 賓 逝 世 。 寶 雲 ( 3 7 6 ─ 4 4 9 ) 歷 游 西 域 諸 國 ﹐ 廣 學 梵 書 ﹐ 博 通 音 訓 。 在 法 顯 西 行 四 年 後 入 竺 的 ﹐ 有 智 猛 ( ﹖ ─ 4 5 3 ) ﹐ 於 姚 秦 弘 始 六 年 ( 4 0 4 ) 和 曇 纂 等 十 五 人 ﹐ 從 長 安 出 發 ﹐ 行 經 罽 賓 、 迦 維 羅 衛 ﹐ 到 阿 育 王 舊 都 華 氏 城 ( 即 巴 連 弗 邑 ) ﹐ 和 法 顯 一 同 在 婆 羅 門 羅 閱 宗 家 裡 獲 得 《 大 般 泥 洹 經 》 梵 本 。 以 上 諸 人 回 國 後 都 曾 翻 譯 一 些 經 典 ﹐ 留 下 著 述 ﹐ 作 出 了 不 同 程 度 的 業 績 。 由 於 佛 教 受 到 崇 尚 ﹐ 至 咸 康 五 年 ( 3 3 9 ) ﹐ 庾 冰 輔 政 ﹐ 代 成 帝 詔 令 “ 沙 門 應 盡 敬 王 者 ” ﹐ 尚 書 令 何 充 等 以 為 不 應 盡 敬 ﹐ 使 禮 官 詳 議 ﹐ 主 張 不 一 ﹐ 往 復 三 次 不 能 決 ﹐ 於 是 擱 置 。 後 來 隆 安 中 ( 3 9 7 ─ 4 0 1 ) ﹐ 太 尉 桓 玄 又 重 申 庾 冰 之 議 ﹐ 慧 遠 便 著 《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 五 篇 ﹐ 其 時 朝 貴 亦 致 力 宏 護 。 建 康 的 佛 教 ﹐ 乃 盛 極 一 時 。 又 東 晉 初 期 ﹐ 名 流 相 繼 避 世 江 東 ﹐ 玄 風 也 跟 著 南 渡 ﹐ 從 而 長 於 清 談 的 義 學 名 僧 竺 潛 、 支 遁 都 為 時 人 所 重 。 竺 潛 ( 又 作 竺 道 潛 ﹐ 2 8 6 ─ 3 7 4 ) ﹐ 於 《 法 華 》 、 《 大 品 》 有 深 入 的 了 解 ﹐ 永 嘉 初 ( 3 0 7 頃 ) 渡 江 ﹐ 為 元 、 明 二 帝 及 丞 相 王 導 、 太 尉 庾 亮 所 尊 重 ﹐ 後 來 隱 居 剡 山 三 十 餘 年 ﹐ 宣 講 《 方 等 》 及 老 莊 。 哀 帝 時 ﹐ 應 召 重 到 建 康 ﹐ 於 宮 內 講 《 般 若 》 。 他 的 學 說 ﹐ 世 稱 為 “ 本 無 ” 義 。 支 遁 ( 3 1 4 ─ 3 6 6 ) 研 鑽 《 道 行 》 、 《 慧 印 》 等 經 ﹐ 出 家 後 ﹐ 在 吳 ( 今 江 蘇 吳 縣 ) 立 支 山 寺 ﹐ 後 又 入 剡 ﹐ 住 在 山 ﹐ 晚 年 又 到 石 城 山 ( 今 浙 江 紹 興 縣 東 北 ) 立 棲 光 寺 ﹐ 游 心 禪 苑 。 撰 有 《 莊 子 內 篇 注 》 、 《 即 色 游 玄 論 》 等 。 哀 帝 時 也 召 他 到 建 康 東 安 寺 講 《 道 行 般 若 》 。 他 的 學 說 ﹐ 世 稱 為 “ 即 色 ” 義 。 當 時 名 流 超 、 孫 綽 、 王 羲 之 等 都 和 他 交 游 。 他 晚 年 在 山 陰 講 《 維 摩 經 》 時 ﹐ 許 詢 為 都 講 。 又 當 時 名 流 的 撰 述 ﹐ 現 存 的 有 孫 綽 的 《 喻 道 論 》 載 《 弘 明 集 》 卷 三 ) ﹐ 超 的 《 奉 法 要 》 載 《 弘 明 集 》 卷 十 三 ) 等 。 苻 秦 通 西 域 ﹐ 先 後 來 了 西 域 曇 摩 持 、 鳩 摩 羅 佛 提 ﹐ 天 竺 曇 摩 蜱 ﹐ 罽 賓 僧 伽 跋 澄 、 僧 伽 提 婆 , 兜 佉 勒 ( 吐 火 羅 ) 曇 摩 難 提 等 人 。 僧 伽 跋 澄 於 建 元 十 七 年 ( 3 8 1 ) 到 長 安 後 ﹐ 先 後 譯 出 《 鞞 婆 沙 論 》 、 《 尊 婆 須 蜜 菩 薩 所 集 論 》 、 《 僧 伽 羅 剎 所 集 經 》 等 ﹐ 為 《 毗 曇 》 的 創 譯 作 出 了 貢 獻 。 其 中 《 鞞 婆 沙 》 的 翻 譯 ﹐ 由 道 安 主 持 、 對 校 ﹐ 還 為 之 作 序 。 其 次 ﹐ 曇 摩 難 提 於 建 元 年 中 ( 3 6 4 ─ 3 8 9 ) 譯 出 《 中 阿 含 經 》 、 《 增 一 阿 含 經 》 等 ﹐ 是 為 大 部 阿 含 的 創 譯 ﹐ 也 是 由 道 安 與 法 和 加 以 考 證 ﹐ 道 安 並 作 了 《 增 一 阿 含 經 序 》 。 同 時 僧 伽 提 婆 和 竺 佛 念 一 同 譯 出 《 阿 毗 曇 八 犍 度 論 》 ﹐ 道 安 也 參 與 校 定 並 作 序 。 繼 而 提 婆 南 渡 ﹐ 慧 遠 請 他 到 廬 山 ﹐ 於 東 晉 太 元 十 六 年 ( 3 9 1 ) 譯 出 《 阿 毗 曇 心 》 和 《 三 法 度 》 兩 論 。 隆 安 元 年 ( 3 9 7 ) ﹐ 更 到 建 康 ﹐ 講 述 《 毗 曇 》 ﹐ 冬 天 又 和 罽 賓 沙 門 僧 伽 羅 叉 重 譯 《 中 阿 含 》 、 校 改 《 增 一 阿 含 》 等 ﹐ 這 就 是 現 存 之 本 。 另 外 ﹐ 道 安 曾 在 苻 秦 建 元 十 八 年 ﹐ 請 鳩 摩 羅 佛 提 ( 童 覺 ) 口 誦 《 四 阿 含 暮 抄 》 梵 本 ﹐ 佛 念 、 佛 護 替 他 翻 傳 。 後 來 佛 念 又 於 姚 秦 弘 始 十 四 年 ( 4 1 2 ) 為 佛 陀 耶 舍 傳 譯 《 長 阿 含 經 》 。 佛 念 世 居 西 河 ﹐ 精 通 梵 語 ﹐ 傳 譯 了 不 少 經 籍 ﹐ 世 稱 他 為 苻 、 姚 兩 代 譯 人 之 宗 ( 《 出 三 藏 記 集 》 卷 十 五 ) 。 這 主 要 是 當 時 譯 家 羅 什 的 勞 績 。 羅 什 從 弘 始 三 年 到 十 五 年 共 十 二 年 間 譯 出 經 籍 有 七 十 四 部 ( 現 存 五 十 三 部 ) ﹐ 其 中 重 要 的 大 乘 經 論 有 《 大 品 般 若 》 、 《 小 品 般 若 》 、 《 金 剛 經 》 、 《 維 摩 經 》 、 《 彌 陀 經 》 、 《 彌 勒 下 生 經 》 、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 《 大 智 度 論 》 、 《 十 住 毗 婆 沙 論 》 、 《 中 論 》 、 《 百 論 》 、 《 十 二 門 論 》 、 《 大 莊 嚴 經 論 》 、 《 成 實 論 》 、 《 坐 禪 三 昧 經 》 等 ﹐ 大 都 對 於 後 來 佛 教 義 學 發 生 巨 大 的 影 響 ﹐ 而 發 展 有 各 種 學 系 與 宗 派 ( 如 成 實 師 、 三 論 宗 、 天 台 宗 等 ) 。 其 次 ﹐ 佛 陀 跋 陀 羅 所 譯 的 《 六 十 華 嚴 》 為 後 來 賢 首 宗 根 本 所 依 的 經 典 。 西 域 帛 尸 梨 蜜 多 羅 ﹐ 於 西 晉 懷 帝 時 ( 3 0 7 ─ 3 1 2 ) 東 來 ﹐ 正 碰 到 永 嘉 之 亂 ﹐ 於 是 渡 江 ﹐ 住 在 建 康 建 初 寺 ﹐ 於 東 晉 元 帝 時 ( 3 1 7 ─ 3 2 2 ) 譯 出 《 大 孔 雀 王 神 咒 經 》 、 《 孔 雀 王 雜 神 咒 經 》 、 《 大 灌 頂 經 》 等 。 在 印 度 流 傳 的 五 部 廣 律 ﹐ 此 時 先 後 譯 出 《 十 誦 》 、 《 四 分 》 、 《 僧 祇 》 三 部 。 初 譯 《 十 誦 》 的 ﹐ 是 罽 賓 沙 門 弗 若 多 羅 。 他 於 弘 始 六 年 ( 4 0 4 ) 誦 出 《 十 誦 》 梵 本 ﹐ 羅 什 譯 作 華 言 ﹐ 剛 譯 到 一 半 ﹐ 而 多 羅 圓 寂 ﹔ 次 年 ( 4 0 5 ) ﹐ 西 域 沙 門 曇 摩 流 支 來 長 安 ﹐ 誦 出 其 餘 部 份 ﹐ 羅 什 又 為 翻 譯 ﹐ 兩 譯 合 併 共 五 十 八 卷 ﹐ 《 十 誦 》 一 部 於 是 具 足 。 又 其 後 一 年 ( 4 0 6 ) ﹐ 罽 賓 沙 門 卑 摩 羅 叉 來 到 長 安 ﹐ 他 在 羅 什 圓 寂 後 ﹐ 重 校 《 十 誦 》 譯 本 ﹐ 把 最 後 一 誦 改 作 《 毗 尼 誦 》 ﹐ 並 譯 出 《 十 誦 律 毗 尼 序 》 ﹐ 放 在 最 末 ﹐ 合 成 六 十 一 卷 。 這 就 是 現 行 的 《 十 誦 律 》 。 其 次 ﹐ 罽 賓 沙 門 佛 陀 耶 舍 ﹐ 於 弘 始 十 二 年 ( 4 1 0 ) ﹐ 誦 出 《 四 分 律 》 ﹐ 竺 佛 念 翻 譯 ﹐ 到 弘 始 十 五 年 ( 4 1 3 ) 譯 成 六 十 卷 。 以 後 佛 陀 跋 陀 羅 於 東 晉 義 熙 十 二 年 ( 4 1 6 ) 在 建 康 ﹐ 和 法 顯 一 同 譯 出 《 摩 訶 僧 祇 律 》 四 十 卷 。 這 些 譯 本 即 為 後 來 研 習 律 學 者 的 根 本 典 據 。 六 家 是 ﹕ 一 、 道 安 ( 說 無 在 萬 化 之 前 ﹐ 空 為 眾 形 之 始 ) 、 法 汰 、 竺 法 深 ( 說 從 無 生 有 ﹐ 萬 物 出 於 無 ) 的 本 無 義 。 二 、 關 內 的 即 色 義 ( 說 色 法 依 因 緣 和 合 而 生 ﹐ 沒 有 自 性 ﹐ 即 色 是 空 ) ﹐ 和 支 道 林 的 即 色 游 玄 義 ( 說 即 色 是 本 性 空 ) 。 三 、 于 法 開 的 識 含 義 ( 說 三 界 萬 有 都 是 倒 惑 的 心 識 所 變 現 ) 。 四 、 釋 道 壹 的 幻 化 義 ( 說 世 間 諸 法 都 如 幻 化 ) 。 五 、 竺 法 蘊 ( 對 外 物 不 起 計 執 之 心 ﹐ 說 它 空 、 無 ) 、 支 愍 度 、 道 恆 ( 兩 家 之 說 不 詳 ) 的 心 無 義 。 六 、 于 道 邃 的 緣 會 義 ( 說 諸 法 由 因 緣 會 合 而 有 ﹐ 都 無 實 體 ) 。 六 家 中 本 無 家 有 兩 說 ﹐ 所 以 合 稱 七 宗 。 由 於 此 時 《 中 論 》 、 《 百 論 》 還 沒 有 翻 傳 ﹐ 而 且 《 道 行 》 、 《 放 光 》 、 《 光 贊 》 諸 本 般 若 的 文 義 又 不 暢 達 ﹐ 故 各 家 對 於 性 空 的 解 釋 ﹐ 不 免 各 有 所 偏 。 只 有 道 安 的 學 說 還 符 合 經 義 ﹐ 但 “ 爐 冶 之 功 ﹐ 微 恨 不 盡 ” 。 般 若 性 空 的 正 義 ﹐ 直 到 羅 什 才 闡 發 無 遺 。 羅 什 綜 合 《 般 若 》 經 論 而 建 立 畢 竟 空 義 ﹐ 其 說 散 見 於 《 大 乘 大 義 章 》 和 《 注 維 摩 經 》 中 。 後 來 僧 肇 繼 承 他 的 學 說 ﹐ 更 建 立 不 真 空 義 。 少 後 ﹐ 又 出 現 了 一 種 期 求 往 生 彌 陀 淨 土 ( 極 樂 ) 的 思 想 ﹐ 它 的 創 始 者 是 于 潛 青 山 竺 法 曠 ( 3 2 7 ─ 4 0 2 ) 。 關 於 彌 陀 的 經 典 ﹐ 遠 在 早 期 就 已 有 《 無 量 壽 經 》 、 《 無 量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 等 譯 出 。 法 曠 “ 每 以 《 法 華 》 為 會 三 之 旨 ﹐ 《 無 量 壽 》 為 淨 土 之 因 ﹐ 常 吟 詠 二 部 ﹐ 有 眾 則 講 ﹐ 獨 處 則 誦 。 ” 又 依 支 遁 所 作 《 阿 彌 陀 佛 像 讚 》 文 ﹐ 可 知 晉 世 已 經 有 諷 誦 《 阿 彌 陀 經 》 而 願 往 生 的 證 驗 。 但 大 弘 彌 陀 淨 土 法 門 的 是 慧 遠 。 慧 遠 於 元 興 元 年 ( 4 0 2 ) 與 彭 城 劉 遺 民 、 雁 門 周 續 之 、 新 蔡 畢 潁 之 、 南 陽 宗 炳 等 ﹐ 在 廬 山 般 若 臺 精 舍 阿 彌 陀 佛 像 前 ﹐ 建 齋 立 誓 ﹐ 共 以 往 生 西 方 淨 土 為 期 ﹐ 故 後 世 淨 土 宗 人 推 尊 為 初 祖 。 此 外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的 ﹐ 還 有 慧 虔 、 曇 鑒 、 僧 顯 、 慧 崇 等 。 又 觀 音 信 仰 在 這 時 期 亦 已 流 行 ﹐ 據 說 祈 願 觀 音 而 得 到 感 應 的 ﹐ 有 法 顯 、 慧 虔 、 法 純 、 帛 法 橋 及 邵 信 等 ( 見 《 高 僧 傳 》 ) 。 此 外 ﹐ 以 習 禪 為 業 的 ﹐ 有 竺 僧 顯 、 帛 僧 光 、 竺 曇 猷 、 慧 嵬 、 支 曇 蘭 、 法 緒 等 。 羅 什 所 譯 出 的 經 論 ﹐ 大 半 富 有 文 學 的 價 值 ﹐ 特 別 是 《 金 剛 》 、 《 維 摩 》 等 經 ﹐ 文 筆 的 空 靈 ﹐ 辭 藻 的 美 妙 ﹐ 在 中 國 文 學 史 上 開 闢 了 一 塊 新 園 地 。 佛 陀 跋 陀 羅 的 譯 籍 《 六 十 華 嚴 》 ﹐ 以 壯 闊 的 文 瀾 開 演 微 妙 的 教 理 ﹐ 弘 偉 瑰 奇 ﹐ 也 是 中 國 文 學 史 上 稀 有 的 巨 製 。 同 時 佛 教 也 漸 次 滲 入 一 般 文 學 的 領 域 ﹐ 以 佛 典 的 理 趣 、 風 格 、 詞 句 及 故 實 入 詩 文 的 漸 多 ﹐ 詩 有 羅 什 的 《 贈 沙 門 法 和 》 十 偈 ( 今 存 一 偈 ) 和 《 贈 慧 遠 偈 》 ﹐ 支 遁 的 《 四 月 八 日 贊 佛 詩 》 、 《 釋 迦 文 佛 像 讚 》 等 ﹐ 慧 遠 的 《 廬 山 東 林 雜 詩 》 、 《 報 羅 什 法 師 偈 》 、 《 萬 佛 影 銘 》 等 ﹐ 王 齊 之 的 《 念 佛 三 昧 詩 》 等 ﹔ 文 有 僧 肇 的 《 物 不 遷 》 、 《 不 真 空 》 、 《 般 若 無 知 》 等 論 ﹐ 僧 睿 所 作 諸 經 論 序 ﹐ 慧 遠 的 《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 、 《 沙 門 袒 服 》 等 論 及 諸 經 論 序 ﹐ 劉 遺 民 的 《 建 齋 立 誓 共 期 西 方 文 》 等 ﹐ 乃 至 當 時 一 般 佛 教 學 者 的 書 簡 ﹐ 大 都 是 文 意 美 懋 的 作 品 。 著 名 的 作 品 ﹐ 有 道 安 在 襄 陽 檀 溪 寺 鑄 造 的 丈 六 釋 迦 金 像 ﹐ 竺 道 鄰 在 山 陰 昌 原 寺 鑄 造 的 無 量 壽 像 ﹐ 竺 道 壹 在 山 陰 嘉 祥 寺 鑄 造 的 金 牒 千 像 ﹐ 支 慧 護 在 吳 郡 紹 靈 寺 鑄 造 的 丈 六 釋 迦 金 像 ﹐ 特 別 是 處 士 戴 逵 和 他 的 次 子 戴 顒 在 山 陰 靈 寶 寺 製 作 的 彌 陀 及 夾 侍 二 菩 薩 木 像 、 在 招 隱 寺 製 作 的 五 夾 紵* 像 和 在 瓦 官 寺 製 作 的 夾 紵* 行 像 等 。 ( 紵* = ) 這 時 並 有 從 外 國 輸 入 的 造 像 ﹐ 如 苻 堅 致 送 道 安 的 佛 像 中 有 高 七 尺 的 外 國 金 箔 倚 像 ( 見 《 高 僧 傳 》 卷 五 《 道 安 傳 》 ) 。 道 安 每 次 舉 行 講 經 法 會 都 羅 列 尊 像 ﹐ 其 中 有 一 尊 外 國 銅 像 ﹐ 形 制 古 異 。 道 安 的 弟 子 曇 翼 於 江 陵 城 北 得 一 像 ﹐ 上 有 梵 文 ﹐ 據 說 是 阿 育 王 所 造 。 又 獅 子 國 於 義 熙 二 年 ( 4 0 6 ) 遣 使 獻 高 四 尺 二 寸 的 玉 佛 像 ﹐ 玉 色 潔 潤 ﹐ 形 制 殊 特 。 法 顯 於 義 熙 九 年 ( 4 1 3 ) 回 國 ﹐ 也 攜 帶 有 佛 像 。 其 中 獅 子 國 所 獻 玉 像 ﹐ 後 來 和 戴 逵 所 製 佛 像 五 尊 及 顧 愷 之 所 作 維 摩 壁 畫 ﹐ 同 列 瓦 官 寺 中 ﹐ 世 稱 三 絕 。 顧 的 作 品 相 傳 有 《 淨 名 居 士 圖 》 、 《 八 國 分 舍 利 圖 》 、 《 康 僧 會 像 》 等 。 關 於 他 在 瓦 官 寺 作 維 摩 壁 畫 ﹐ 據 說 “ 畫 訖 ﹐ 光 彩 耀 目 數 日 ” ( 唐 張 彥 遠 的 《 歷 代 名 畫 記 》 ) 。 又 “ 所 畫 維 摩 詰 一 軀 ﹐ 工 畢 ﹐ 將 欲 點 眸 子 ﹐ 乃 謂 寺 僧 曰 ﹕ ‘ 第 一 日 觀 者 請 施 十 萬 ﹐ 第 二 日 可 五 萬 ﹐ 第 三 日 可 任 例 責 施 。 ’ 及 開 戶 ﹐ 光 照 一 寺 ﹐ 施 者 填 咽 ﹐ 俄 而 得 百 萬 錢 ” ( 同 見 《 名 畫 記 》 ) 。 由 此 可 見 顧 愷 之 佛 畫 的 價 值 。 另 外 ﹐ 晉 明 帝 、 戴 逵 也 善 畫 佛 像 ﹐ 瓦 官 寺 大 殿 外 有 戴 作 的 文 殊 壁 畫 。 又 慧 遠 曾 在 東 林 寺 建 築 龕 室 ﹐ 令 妙 手 畫 工 用 淡 採 圖 寫 佛 影 ﹐ 據 說 ﹕ “ 色 疑 積 空 ﹐ 望 似 煙 霧 ﹐ 暉 相 炳 焜 ﹐ 若 隱 而 顯 。 ” 也 是 佛 畫 的 傑 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