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剛 禪 國 際 總 會 資 訊 網 The International Jin-Gang-Dhyana Association Net
( 取 自 〝 即 將 公 開 〞 部 份 )
中 國 佛 教 教 史 大 略

後 漢 佛 教

    後 漢 佛 教 , 是 佛 教 流 行 於 中 國 最 早 的 一 個 階 段 。 佛 教 最 初 傳 入 漢 土 , 確 實 年 代 已 難 稽 考 。 但 古 來 佛 教 徒 間 流 傳 著 漢 明 求 法 、 佛 教 初 傳 的 史 話 , 同 時 也 傳 說 漢 明 之 前 佛 教 即 已 傳 入 , 兩 說 各 自 發 展 。 最 後 , 漢 明 求 法 說 頗 為 一 般 佛 教 徒 所 樂 道 , 而 漢 明 以 前 傳 來 說 也 愈 推 愈 遠 。 現 在 分 別 述 之 如 次 ﹕

 
    ( 1 ) 漢 明 帝 以 前 佛 教 傳 來 說 , 依 據 文 獻 流 行 的 次 第 , 可 舉 出 十 種 ﹕

 
    其 一 , 曹 魏 魚 豢 所 撰 《 魏 略 ﹒ 西 戎 傳 》 說 ﹕ “ 昔 漢 哀 帝 元 壽 元 年 ( 公 元 前 二 年 ) , 博 士 弟 子 景 盧 受 大 月 氏 王 使 伊 存 口 授 浮 屠 經 。 ” ( 見 《 三 國 志 ﹒ 魏 志 》 卷 三 十 裴 松 之 注 ) 其 後 《 世 說 新 語 ﹒ 文 學 篇 》 劉 孝 標 注 , 《 魏 書 ﹒ 釋 老 志 》 等 也 引 用 此 文 , 而 略 有 出 入 。 如 《 魏 書 》 作 博 士 秦 景 憲 。 唐 法 琳 《 辯 正 論 》 又 作 秦 景 至 月 氏 , 其 王 令 太 子 口 授 浮 屠 經 , 有 類 趙 宋 董 逌 《 廣 川 畫 跋 》 卷 二 所 引 《 晉 中 經 》 之 說 。

 
    其 二 , 東 晉 哀 帝 興 寧 三 年 ( 3 6 5 年 ) 習 鑿 齒 與 道 安 書 說 ﹕ “ 自 大 教 東 流 , 四 百 餘 年 矣 。 ” 其 後 王 謐 答 桓 玄 書 也 說 ﹕ “ 大 法 宣 流 為 日 諒 久 , 年 逾 四 百 , 歷 代 有 三 。 ” 又 劉 宋 宗 炳 《 明 佛 論 》 說 ﹕ “ 劉 向 《 列 仙 ( 傳 ) 敘 》 七 十 四 人 在 佛 經 ” ﹔ 《 世 說 新 語 ﹒ 文 學 篇 》 劉 注 也 依 據 《 列 仙 傳 》 說 ﹕ “ 如 此 即 漢 成 、 哀 之 間 ( 公 元 前 3 2 — 1 ) 已 有 經 矣 。 ” 這 些 皆 是 泛 指 西 漢 末 年 而 言 。

 
    其 三 , 宗 炳 又 說 “ 東 方 朔 對 漢 武 劫 燒 之 說 ” , 好 像 漢 武 時 ( 公 元 前 1 4 0 — 8 7 年 ) 已 經 知 道 和 佛 教 有 關 的 劫 灰 說 。

 
    其 四 , 宗 炳 又 說 , 伯 益 述 《 山 海 經 》 有 天 毒 國 ( 即 天 竺 ) 偎 人 而 愛 人 一 語 , 當 於 如 來 大 慈 之 訓 , 似 乎 佛 教 已 聞 於 三 五 ( 三 皇 五 帝 ) 之 世 。

 
    其 五 , 北 齊 魏 收 《 魏 書 ﹒ 釋 老 志 》 除 引 用 伊 存 授 經 一 說 外 , 還 依 《 漢 武 故 事 》 ( 劉 宋 王 儉 托 名 班 固 撰 ) 說 , 漢 武 元 狩 中 ( 公 元 前 1 2 2 — 1 1 7 年 ) , 遣 霍 去 病 討 匈 奴 , 獲 得 休 屠 王 的 金 人 , 帝 以 為 大 神 , 列 於 甘 泉 宮 , 燒 香 禮 拜 , 為 佛 道 流 通 之 漸 。

 
    其 六 , 上 述 《 釋 老 志 》 還 依 《 史 記 ﹒ 大 宛 傳 》 說 , 張 騫 使 大 夏 還 ( 公 元 前 1 2 6 年 ) , 傳 其 旁 有 身 毒 國 , 一 名 天 竺 。 始 聞 有 浮 屠 之 教 。

 
    其 七 , 梁 蕭 綺 輯 本 王 嘉 《 拾 遺 記 》 說 , 戰 國 燕 昭 王 七 年 ( 公 元 前 3 1 7 年 ) , 沐 胥 國 ( 即 身 毒 ) 有 道 人 尸 羅 來 朝 , 荷 錫 持 瓶 , 云 發 其 國 五 年 , 乃 達 燕 都 。

 
    其 八 , 隋 費 長 房 《 歷 代 三 寶 記 》 卷 一 載 , 秦 始 皇 時 ( 即 元 前 2 1 8 年 ) 有 諸 沙 門 釋 利 防 等 十 八 賢 者 經 來 化 始 皇 。 唐 法 琳 《 對 傅 奕 廢 佛 僧 事 》 也 有 此 說 , 并 謂 出 於 道 安 、 朱 士 行 等 《 經 錄 》 。

 
    其 九 , 唐 法 琳 《 對 傅 奕 廢 佛 僧 事 》 中 又 據 《 周 書 異 記 》 說 , 周 昭 王 二 十 四 年 ( 公 元 前 1 0 2 9 年 ) 甲 寅 , 發 生 水 泛 、 地 動 、 天 色 變 異 等 象 , 太 史 蘇 由 說 有 聖 人 生 於 西 方 , 故 現 此 瑞 , 而 以 此 為 佛 誕 年 代 。 北 齊 僧 統 法 上 曾 沿 此 說 以 答 高 麗 使 者 , 後 來 更 為 一 般 佛 徒 所 習 用 。

 
    其 十 , 唐 道 宣 《 廣 弘 明 集 ﹒ 歸 正 篇 》 引 用 《 列 子 ﹒ 仲 尼 篇 》 說 , 丘 聞 西 方 有 聖 人 , 不 言 而 信 , 不 化 而 行 , 蕩 蕩 乎 無 能 名 等 語 , 斷 言 “ 孔 子 ( 公 元 前 5 5 1 — 4 2 9 年 ) 深 知 佛 為 大 聖 ” 。

 
    以 上 諸 說 , 基 本 上 是 以 佛 教 初 傳 於 漢 代 為 主 ﹔ 但 除 伊 存 授 經 一 說 外 , 大 多 數 由 於 和 道 教 對 抗 , 互 競 教 興 的 先 後 , 遂 乃 將 佛 教 東 傳 的 年 代 愈 推 愈 遠 , 所 有 引 據 大 都 是 虛 構 和 臆 測 的 。

 
    ( 2 ) 漢 明 帝 永 平 十 年 ( 6 7 年 ) 佛 教 傳 來 說 。 一 般 略 謂 ﹕ 永 平 七 年 ( 6 4 年 ) , 明 帝 夜 夢 金 人 飛 行 殿 庭 , 明 晨 問 於 群 臣 。 太 史 傅 毅 答 說 ﹕ 西 方 有 神 , 其 名 曰 佛 ﹔ 陛 下 所 夢 恐 怕 就 是 他 。 帝 就 派 遣 中 郎 將 蔡 愔 、 秦 景 、 博 士 王 遵 等 十 八 人 去 西 域 , 訪 求 佛 道 。 十 年 ( 6 7 年 ) 蔡 愔 等 於 大 月 氏 國 遇 沙 門 迦 葉 摩 騰 、 竺 法 蘭 兩 人 , 并 得 佛 像 經 卷 , 用 白 馬 馱 著 共 還 洛 陽 。 帝 特 為 建 立 精 舍 給 他 們 居 住 , 稱 做 白 馬 寺 。 於 是 摩 騰 共 法 蘭 在 寺 裡 譯 出 《 四 十 二 章 經 》 。

    這 幾 乎 是 漢 地 佛 教 初 傳 的 普 遍 傳 說 , 從 西 晉 以 來 就 流 傳 於 佛 教 徒 間 ( 石 趙 時 王 度 疏 中 就 有 漢 明 感 夢 初 傳 其 道 的 話 ) , 但 關 於 它 的 具 體 情 況 隨 時 有 不 同 的 說 法 。

    其 一 , 關 於 漢 明 求 法 的 年 代 , 西 晉 惠 帝 時 ( 2 9 0 — 3 0 0 年 ) 道 士 王 浮 所 偽 作 的 《 老 子 化 胡 經 》 作 七 年 感 夢 遣 使 , 十 八 年 ( 7 5 年 ) 使 還 ( 文 見 《 廣 弘 明 集 》 所 載 《 笑 道 篇 》 轉 引 ) 。 《 廣 弘 明 集 》 所 載 的 偽 作 《 漢 法 本 內 傳 》 作 三 年 ( 6 0 年 ) 感 夢 遣 使 。 此 外 各 家 大 都 不 記 年 代 。 又 隋 費 長 房 所 撰 的 《 歷 代 三 寶 記 》 作 七 年 感 夢 遣 使 。 唐 靖 邁 的 《 古 今 譯 經 圖 紀 》 更 調 整 作 三 年 感 夢 , 七 年 遣 使 , 十 年 使 還 。 最 後 元 念 常 的 《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 又 改 作 四 年 感 夢 , 七 年 使 還 。

    其 二 , 關 於 漢 明 帝 所 遣 使 者 , 《 化 胡 經 》 作 張 騫 等 , 《 出 三 藏 記 集 》 所 載 《 四 十 二 章 經 序 》 及 《 弘 明 集 》 所 收 《 理 惑 論 》 作 使 者 張 騫 、 羽 林 中 郎 將 ( 《 理 惑 論 》 作 中 郎 ) 秦 景 、 博 士 弟 子 王 遵 等 , 《 法 苑 珠 林 》 所 引 南 齊 王 琰 的 《 冥 祥 記 》 作 使 者 蔡 愔 。 此 外 或 無 使 者 名 字 , 或 作 張 騫 、 秦 景 , 或 作 蔡 愔 、 秦 景 , 或 作 秦 景 、 王 遵 。

    其 三 , 關 於 佛 典 的 傳 譯 , 《 化 胡 經 》 說 “ 寫 經 六 十 萬 五 千 言 ” , 《 四 十 二 章 經 序 》 及 《 理 惑 論 》 只 說 明 帝 遣 使 到 月 氏 , 寫 取 佛 經 四 十 二 章 , 譯 事 及 譯 人 都 沒 有 說 到 。 《 冥 祥 記 》 也 只 說 寫 致 經 像 。 《 出 三 藏 記 集 ﹒ 新 集 經 論 錄 》 才 說 “ 於 月 支 國 遇 沙 門 攝 摩 騰 , 譯 寫 此 經 ( 《 四 十 二 章 經 》 ) ” , 未 說 到 竺 法 蘭 。 《 高 僧 傳 》 說 有 摩 騰 譯 《 四 十 二 章 經 》 , 又 說 此 經 是 竺 法 蘭 所 譯 。 《 魏 書 ﹒ 釋 老 志 》 雖 然 把 騰 、 蘭 結 合 起 來 成 同 時 來 漢 地 , 然 而 只 說 “ 得 《 四 十 二 章 》 ” , 未 說 到 譯 事 。 到 《 歷 代 三 寶 記 》 才 具 體 說 騰 、 蘭 共 譯 《 四 十 二 章 經 》 , 為 後 來 傳 說 的 張 本 。 關 於 漢 明 求 法 事 既 有 以 上 種 種 異 說 , 所 以 現 代 佛 教 史 家 懷 疑 到 漢 明 是 不 是 有 求 法 一 事 , 摩 騰 、 法 蘭 是 不 是 實 有 其 人 ﹖ 這 個 問 題 現 在 還 有 爭 論 , 未 能 決 定 。

 
    其 次 , 一 般 以 《 四 十 二 章 經 》 為 中 土 佛 教 最 初 的 譯 籍 。 又 以 《 理 惑 論 》 為 中 土 佛 家 最 初 的 論 著 。 然 而 《 四 十 二 章 經 》 是 不 是 漢 代 所 譯 , 是 譯 本 還 是 抄 本 ﹖ 《 理 惑 論 》 是 不 是 漢 代 所 撰 , 撰 者 是 不 是 牟 融 ﹖ 也 都 在 佛 教 史 家 聚 訟 之 中 , 沒 有 得 到 定 論 。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之 後 , 到 了 後 漢 末 葉 桓 靈 二 帝 的 時 代 ( 1 4 7 — 1 8 9 年 ) , 記 載 才 逐 漸 翔 實 , 史 料 也 逐 漸 豐 富 。 其 時 西 域 的 佛 教 學 者 相 繼 來 到 中 國 , 如 安 世 高 、 安 玄 從 安 息 來 , 支 婁 迦 讖 、 支 曜 從 月 氏 來 , 竺 佛 朔 從 天 竺 來 , 康 孟 詳 從 康 居 來 。 由 此 譯 事 漸 盛 , 法 事 也 漸 興 。

 
    後 漢 末 期 的 佛 典 翻 譯 事 業 , 主 要 開 始 於 安 世 高 。 安 世 高 來 華 的 年 代 , 後 於 明 帝 永 平 年 間 大 約 九 十 年 。 他 從 桓 帝 建 和 二 年 ( 1 4 8 年 ) 到 靈 帝 建 寧 四 年 ( 1 7 1 年 ) 的 二 十 餘 年 間 , 譯 出 《 安 般 守 意 經 》 、 《 陰 持 入 經 》 、 《 大 十 二 門 經 》 、 《 小 十 二 門 經 》 和 《 百 六 十 品 經 》 等 。

 
    世 高 所 譯 經 典 , 《 出 三 藏 記 集 》 根 據 《 安 錄 》 作 三 十 五 部 , 《 高 僧 傳 》 作 三 十 九 部 。 後 來 《 歷 代 三 寶 記 》 把 世 高 所 譯 增 加 到 一 百 七 十 六 部 , 《 開 元 釋 教 錄 》 加 以 刪 削 仍 然 有 九 十 五 部 , 而 且 《 三 寶 記 》 著 錄 菩 薩 乘 的 經 典 很 多 , 均 不 足 置 信 。

 
    世 高 是 精 通 阿 毗 曇 學 和 禪 經 的 學 者 , 因 此 , 所 譯 經 典 以 關 於 禪 法 的 典 籍 為 主 , 間 及 阿 毗 曇 學 。 如 《 大 、 小 十 二 門 》 、 《 修 行 道 地 》 、 《 五 十 校 計 》 , 都 是 禪 經 ( 《 五 十 校 計 》 因 一 名 《 明 度 五 十 校 計 》 , 後 人 誤 編 入 《 大 集 經 》 中 , 實 與 《 大 集 》 無 關 ) , 而 《 大 、 小 安 般 守 意 》 尤 其 次 是 中 土 最 初 盛 傳 的 禪 法 。

    關 於 阿 毗 曇 學 的 譯 籍 , 《 出 三 藏 記 集 》 著 錄 《 五 法 經 》 、 《 阿 毗 曇 五 法 經 》 , 其 實 是 一 種 , 說 明 聲 聞 乘 五 位 即 色 、 意 ( 心 ) 、 所 念 ( 心 所 ) 、 別 離 意 行 ( 不 相 應 行 ) 及 無 為 的 。 又 著 錄 《 阿 毗 曇 九 十 八 結 經 》 , 是 解 釋 見 惑 十 使 、 思 惑 八 十 八 使 的 ( 依 道 安 說 , 此 書 還 不 能 確 定 是 世 高 所 譯 或 所 撰 ) 。 其 他 典 籍 大 都 是 《 四 阿 含 》 中 一 部 分 的 異 譯 。

 
    有 人 說 中 國 南 方 佛 教 的 傳 播 是 由 於 世 高 避 關 洛 的 擾 亂 前 往 江 南 , 確 否 雖 不 容 易 判 知 , 然 而 依 康 僧 會 的 《 安 般 守 意 經 序 》 說 , 世 高 的 禪 學 和 他 的 譯 籍 早 已 弘 布 於 南 方 , 卻 是 事 實 。

 
    支 婁 迦 讖 ( 簡 稱 支 讖 ) , 於 桓 帝 末 年 ( 《 高 僧 傳 》 作 靈 帝 時 ) 來 到 洛 陽 , 不 久 就 通 華 言 , 在 靈 帝 光 和 ( 1 7 8 年 ) 、 中 平 間 ( 1 8 4 年 ) 譯 出 《 般 若 道 行 經 》 、 《 般 舟 三 昧 經 》 、 《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等 。

 
    支 讖 所 譯 經 典 , 《 出 三 藏 記 集 》 作 十 四 部 , 但 其 中 《 伅 真 陀 羅 王 經 》 、 《 光 明 三 昧 經 》 是 《 安 錄 》 所 無 , 而 僧 祐 依 《 舊 錄 》 和 《 別 錄 》 補 充 的 。 這 些 譯 典 都 係 菩 薩 乘 , 即 後 世 所 分 《 般 若 》 、 《 寶 積 》 、 《 大 集 》 、 《 華 嚴 》 、 《 涅 槃 》 五 大 部 中 一 部 分 的 異 譯 , 其 最 重 要 的 是 《 道 行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 實 係 《 般 若 經 》 的 第 一 譯 , 為 中 土 般 若 學 的 嚆 矢 。 《 般 舟 》 、 《 首 楞 嚴 》 都 是 菩 薩 乘 禪 經 。

 
    和 安 世 高 、 支 讖 兩 大 譯 師 同 時 的 竺 佛 朔 、 安 玄 、 支 曜 、 康 孟 詳 等 人 , 也 都 各 有 傳 譯 。

 
    竺 佛 朔 ( 一 作 竺 朔 佛 ) , 以 靈 帝 ( 一 作 桓 帝 ) 時 攜 帶 《 道 行 般 若 經 》 梵 本 來 到 洛 陽 , 在 熹 平 元 年 ( 1 7 2 年 , 一 作 光 和 二 年 1 7 9 年 ) 把 它 譯 成 漢 文 , 光 和 二 年 又 譯 出 《 般 舟 三 昧 經 》 。 佛 朔 執 梵 本 宣 譯 時 , 先 來 漢 地 通 曉 華 言 的 支 讖 替 他 傳 語 , 所 以 《 道 行 》 事 實 上 的 譯 人 是 支 讖 ﹔ 《 般 舟 》 的 傳 譯 也 是 同 樣 ﹔ 孟 福 、 張 蓮 兩 人 筆 受 。

 
    安 玄 是 優 婆 塞 , 來 中 國 的 年 代 比 安 世 高 稍 後 , 在 靈 帝 時 游 賈 洛 陽 , 漸 通 華 言 , 常 和 沙 門 講 論 道 義 , 以 光 和 四 年 ( 1 8 1 年 ) 和 中 土 沙 門 嚴 佛 調 共 譯 出 《 法 鏡 經 》 , 玄 口 譯 梵 文 , 佛 調 筆 受 。 《 法 鏡 經 》 是 《 郁 伽 長 者 經 》 的 舊 本 , 係 菩 薩 乘 經 。

 
    支 曜 、 康 孟 詳 都 在 靈 、 獻 二 帝 間 來 到 洛 陽 。 支 曜 在 靈 帝 中 平 中 ( 1 8 4 — 1 8 9 年 ) 譯 出 《 成 具 光 明 經 》 ( 一 作 《 成 具 光 明 定 意 經 》 ) 。 康 孟 詳 在 獻 帝 建 安 中 ( 1 9 6 — 2 1 9 年 ) 譯 出 《 中 本 起 經 》 ( 一 作 《 太 子 中 本 起 經 》 ) 。 依 《 高 僧 傳 ﹒ 支 讖 傳 》 載 , 此 時 還 有 康 巨 、 竺 大 力 等 人 , 也 都 各 有 傳 譯 。

 
    除 上 述 西 域 譯 人 之 外 , 漢 土 沙 門 嚴 佛 調 也 是 傑 出 的 參 與 譯 事 的 人 。 佛 調 親 受 教 於 安 世 高 , 《 出 三 藏 記 集 》 著 錄 他 撰 有 《 十 慧 》 一 卷 , 下 注 “ 或 云 《 沙 彌 十 慧 章 句 序 》 ” , 佛 調 雖 然 曾 經 參 與 世 高 的 講 次 , 《 十 慧 》 卻 沒 有 深 聞 , 所 以 發 憤 作 《 十 慧 》 章 句 。 謝 敷 的 《 安 般 守 意 經 序 》 有 “ 建 《 十 慧 》 以 入 微 ” 一 語 。 又 《 安 般 守 意 經 》 中 有 所 謂 “ 十 黠 ” 即 數 息 、 相 隨 、 止 、 觀 、 還 、 靜 、 四 諦 , “ 十 慧 ” 似 即 “ 十 黠 ” 的 異 譯 , 而 《 十 慧 章 句 》 是 敷 陳 世 高 安 般 法 門 之 作 。 《 歷 代 三 寶 記 》 說 他 另 譯 經 七 部 , 不 可 信 。

 
    綜 合 以 上 所 述 , 可 知 後 漢 末 大 約 七 十 年 間 , 凡 譯 出 有 禪 經 、 阿 毗 曇 學 、 初 期 菩 薩 乘 經 及 釋 迦 牟 尼 佛 傳 等 。

 
    在 初 期 的 佛 典 翻 譯 當 中 , 一 般 批 評 者 常 用 “ 文 ” 、 “ 質 ” 兩 個 字 作 譯 文 的 評 語 。 安 世 高 、 支 讖 和 他 們 同 時 期 的 譯 人 大 率 用 質 樸 的 直 譯 , 例 如 《 出 三 藏 記 集 》 說 世 高 的 譯 本 “ 直 而 不 野 ” 。

    道 安 對 世 高 是 推 崇 備 至 的 , 也 說 他 “ 音 近 雅 質 , 敦 兮 若 樸 , 或 變 為 文 , 或 因 質 不 飾 ” ( 《 道 地 經 序 》 ) ﹔ “ 世 高 出 經 貴 本 不 飾 , 天 竺 古 文 文 通 尚 質 , 倉 卒 尋 之 , 時 有 不 達 ” ( 《 大 十 二 門 經 序 》 ) 。

    其 次 《 出 三 藏 記 集 》 說 支 讖 的 譯 本 “ 了 不 加 飾 ” ﹔ 《 合 首 楞 嚴 經 記 》 也 說 他 “ 貴 尚 實 中 , 不 存 文 飾 ” , 又 說 “ 讖 所 譯 者 , 辭 質 多 胡 音 ” 。

    《 出 三 藏 記 集 》 又 說 竺 佛 朔 的 譯 本 “ 棄 文 存 質 ” , 《 道 行 經 序 》 也 說 他 “ 了 不 加 飾 ” 。 又 《 高 僧 傳 ﹒ 支 讖 傳 》 說 支 曜 、 康 巨 的 譯 本 “ 並 言 直 達 旨 , 不 加 潤 飾 ” 。 然 而 後 漢 末 的 譯 業 到 康 孟 詳 就 有 了 進 步 , 他 的 譯 本 文 辭 相 當 雅 馴 , 譯 筆 也 頗 流 利 , 所 以 道 安 說 “ 孟 詳 出 經 , 奕 奕 流 便 , 足 騰 玄 趣 ” 。

 
    後 漢 末 期 漢 地 對 於 佛 教 的 信 奉 , 首 先 是 宮 廷 的 奉 佛 。 由 於 黃 老 之 學 和 神 仙 方 技 已 受 到 皇 室 崇 奉 , 佛 教 初 傳 入 漢 土 , 適 逢 其 會 , 一 方 面 它 的 教 理 被 認 為 “ 清 虛 無 為 ” , 可 和 黃 老 之 學 並 論 ﹔ 一 方 面 “ 佛 ” 被 認 為 不 過 是 一 種 大 神 。 而 且 中 土 初 傳 佛 教 的 齋 懺 等 儀 式 , 傚 法 祠 祀 , 也 為 漢 代 帝 王 所 好 尚 。

    如 《 後 漢 紀 》 有 關 於 楚 王 英 的 記 載 說 ﹕ “ 英 好 游 俠 , 交 通 賓 客 , 晚 節 喜 黃 老 , 修 浮 屠 祠 。 ” 明 帝 永 平 八 年 ( 6 5 年 ) 詔 令 天 下 死 罪 可 以 納 縑 請 贖 , 楚 王 英 奉 送 縑 帛 以 贖 愆 罪 , 明 帝 答 詔 說 ﹕ “ 楚 王 誦 黃 老 之 微 言 , 尚 浮 屠 之 仁 祠 , 潔 齋 三 月 , 與 神 為 誓 , 有 何 嫌 懼 而 贖 其 罪 ﹖ ” 可 見 佛 教 在 當 時 只 當 作 祠 祀 的 一 種 。

    到 了 桓 帝 時 , 更 在 宮 禁 中 鑄 黃 金 浮 圖 ( 浮 屠 ) 、 老 子 像 , 親 自 在 濯 龍 宮 中 設 華 蓋 的 座 位 , 用 郊 天 的 音 樂 奉 事 他 。 如 《 後 漢 書 ﹒ 四 域 傳 》 說 ﹕ “ 楚 王 英 始 盛 齋 戒 之 祀 , 桓 帝 又 修 華 蓋 之 飾 。 ” 又 延 熹 七 年 ( 6 4 1 年 ) , 襄 楷 上 書 , 有 “ 聞 宮 中 立 黃 老 、 浮 屠 之 祠 ” 等 語 。 這 都 可 說 明 後 漢 末 宮 廷 奉 佛 的 情 況 。

 
    其 次 , 一 般 社 會 的 奉 佛 , 有 文 獻 可 証 的 ﹕

 
    一 、 漢 人 出 家 之 始 ﹕ 漢 人 由 信 佛 而 出 家 修 道 的 , 如 贊 寧 《 僧 史 略 》 卷 上 《 東 夏 出 家 》 題 下 , 有 “ 漢 明 帝 聽 陽 城 侯 劉 峻 等 出 家 , 僧 之 始 也 ﹔ 洛 陽 婦 女 阿 潘 等 出 家 , 尼 之 始 也 ” 等 語 。 按 劉 峻 等 出 家 事 出 《 漢 法 本 內 傳 》 。 《 內 傳 》 偽 書 , 不 足 置 信 。 可 是 《 高 僧 傳 ﹒ 佛 圖 澄 傳 》 中 , 有 “ 往 漢 明 感 夢 , 初 傳 其 道 , 唯 聽 西 域 人 得 立 寺 都 邑 以 奉 其 神 , 其 漢 人 皆 不 得 出 家 ” 等 語 , 似 乎 其 時 已 經 有 漢 人 出 家 , 然 後 才 有 此 項 禁 令 。

    而 漢 人 出 家 為 沙 門 見 於 載 籍 的 , 是 從 嚴 佛 調 開 始 , 如 《 出 三 藏 記 集 ﹒ 安 玄 傳 》 中 稱 “ 沙 門 嚴 佛 調 ” , 又 說 他 “ 出 家 修 道 ” ﹔ 《 出 三 藏 記 集 》 又 轉 載 《 沙 彌 十 慧 章 句 序 》 , 下 題 “ 嚴 阿 祇 黎 ( 即 阿 奢 黎 ) 浮 調 所 造 ” 。 然 而 《 釋 氏 稽 古 略 》 說 , 在 佛 調 以 後 八 、 九 十 年 的 朱 士 行 , 是 漢 土 最 初 為 沙 門 的 ﹔ 《 歷 代 三 寶 記 》 也 稱 佛 調 為 清 信 士 。 這 大 概 是 因 為 從 漢 代 以 來 , 雖 然 佛 法 已 經 流 行 , 但 道 風 未 純 , 比 丘 出 家 只 以 剪 落 鬚 髮 作 區 別 , 未 稟 律 儀 ﹔ 到 魏 嘉 平 二 年 ( 2 4 9 年 ) , 中 天 竺 沙 門 曇 柯 迦 羅 ( 法 時 ) 來 到 洛 陽 , 建 立 羯 磨 法 , 創 行 受 戒 , 中 土 才 有 正 式 的 沙 門 , 而 登 壇 受 戒 的 朱 士 行 為 最 早 , 因 此 把 他 作 為 中 土 沙 門 之 始 。

 
    二 、 民 間 建 寺 造 像 之 始 ﹕ 《 後 漢 書 ﹒ 西 域 傳 》 中 敘 述 桓 帝 奉 佛 之 後 說 , “ 百 姓 稍 有 奉 佛 者 , 後 遂 轉 盛 ” , 可 見 當 時 民 間 的 奉 佛 也 由 少 數 而 逐 漸 增 多 ﹔ 但 其 具 體 情 況 , 只 笮 融 奉 佛 一 事 見 於 現 存 的 文 獻 。

    據 《 後 漢 書 ﹒ 陶 謙 傳 》 和 《 吳 志 ﹒ 劉 繇 傳 》 說 ﹕ 獻 帝 時 , 丹 陽 人 笮 融 聚 眾 數 百 人 , 往 依 徐 州 牧 陶 謙 , 謙 使 督 廣 陵 、 下 邳 、 彭 城 三 郡 的 運 漕 。 融 於 是 斷 三 郡 的 委 輸 , “ 大 起 浮 屠 寺 , 上 累 金 盤 , 下 為 重 樓 , 又 堂 閣 周 回 可 容 三 千 餘 人 。 作 黃 金 塗 像 , 衣 以 錦 彩 。 每 浴 佛 輒 多 設 飲 飯 , 布 席 於 路 , 其 有 就 席 及 觀 者 且 萬 餘 人 ” 。 又 依 《 出 三 藏 記 集 》 所 載 《 般 舟 三 昧 經 記 》 載 , 說 明 獻 帝 時 洛 陽 也 有 佛 寺 。

    從 《 吳 志 ﹒ 劉 繇 傳 》 所 述 笮 融 事 看 起 來 , 後 漢 末 民 間 的 奉 佛 , 有 其 種 種 原 因 , 這 和 宮 廷 中 只 以 求 長 壽 祈 福 為 目 的 者 有 所 不 同 。


中 國 佛 教 教 史 大 略
目  錄  頁
三 國 佛 教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