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礼
(二)

 

[中国文化公园1026﹒转载]文成公主带去了汉地的〝哈达〞:帛礼(2)

 
(续上)我最初在中国汉传密宗的视频中看到献哈达这个礼仪,就像很多朋友一样,习惯性地以为这应该是对藏传佛教的借鉴,但是后来居然听到 智及宗师介绍说,献哈达其实本来是汉地的传统,只是现在除了中国汉传密教还保留着这个传承,其它佛教流派里都已经不复存在,反而在西藏人的佛教传统中继续保留着,甚至全西藏人民都如此。因此,一般人看见献哈达就以为是藏传佛教。而且 智及宗师在介绍一位南北朝时的密僧宝志禅师时,说到宝志禅师经常在禅杖上挂一条哈达,〝这块哈达用来供养诸天诸佛的〞。

 

这个介绍让我很意外,但也是因为这样,才联想到中国古代礼仪中的〝束帛〞,就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就在清朝道光年间一本叫《康輶纪行》的书里面,看到写着:〝蕃僧见人,必以哈达,即古之束帛。〞我想,这位作者应该和我一样,也是马上想到了华夏民族古已有之的礼乐文化,而我最初想不到,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与这些传统礼仪毕竟已经相去甚远!但这里说的哈达,很显然更像是制币而非束帛,或者,就是取其精义,〝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周礼》)。

所以,当时的文成公主和李道宗,在与松赞干布见面的时候,是否就像《开元礼》里面介绍的,当见到吐蕃王松赞干布,就奉上了束帛之礼?而松赞干布接过束帛之礼,对轻便而华贵的大唐天丝无比爱重,从此,〝自亦释毡裘,袭纨绮(wán qǐ ),渐慕华风〞,脱下了毛皮做的藏袍,穿上了精美的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白史》中说,〝松赞干布王以红绢缠头,又披彩缎斗篷,着尖钩之革履〞,就是一个证明。可见文成公主西嫁,丝织品在吐蕃才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华夏的风尚也进入了松赞干布的心里。所以 智及宗师说:〝殊不知正是我们中国汉传密宗保留了文成公主的优秀的传统。〞

 

中国汉传密宗有一位鉴证师,是已经虹化的台湾千佛山上白下云老禅师,他圆寂之时,天现日光霓虹, 智及宗师所在的澳洲塔州,出现了巨大的极光,当地报纸报导了这次七年来最强南极光,这些都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虹化伴生的自然征侯。这就是虹化。老禅师本人也是一位外禅内密的古梵密密僧,古梵密就是中国汉传密宗的另外一个称呼,他曾经在2007年对一百多位僧俗弟子公开鉴证,说:〝现在,在世界上能够称之为真正地在汉唐时期传进中国的密宗,只有智及法师的金刚禅密教。〞(这些视频我都看过)他与 智及宗师的见面,以及这次鉴证,是 智及宗师的师父早在1966年虹化前就预言过的。在他们两位之间,也发生过一个与哈达相关的故事,就是 智及宗师向老禅师敬献哈达以后,老禅师过了几分钟又回敬给宗师,并对身边的法师开示说话:〝我要加持他,才要回礼给他,这是密宗里面的规矩,跟显教不一样......连他们喇嘛都不懂。〞这段话,讲的就是汉密的帛之礼仪——哈达。

所以,如果没有中国汉传密宗的口传历史,或许我们很难想到流行于藏地的献哈达其实是延袭了汉地的宗教礼仪,并且,其中真正的传播使者,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了不起的文成公主,他把这个宗教礼仪从大唐带到了藏地。同时,尽管历史变迁,一切都在随着因缘而不断变迁,但是在中国汉传密宗,仍然传承着这个古老的礼仪。所以,这些代代相承的口传历史,代代相承的、传承未断的佛教法脉,其实不仅仅是有佛教修行方面的价值,也同样具有文化的、历史的,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价值,确实非常珍贵、应当重视,从某种意义说,它实际上是有着活化石一样的原生态的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真实,包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文成公主。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次继续,谢谢朋友们。

 

 
《蓝天净云》: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