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講座第二〇一講
(二)

 

 
[龍吟2019]多元文化講座第二〇一講(20121103)2

 
【藍天淨雲﹒原創圖文】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多元文化專題學術講座

 
師父開示說:

〝作為論典而言,我們對這部論典題目意義的掌握,當然是瞭解一部經、學習一部經、解釋這一部經的入門的鑰匙;有了這一個鑰匙,我們就可以由此而進入這部論的大門。〞

但綜合理解,上述三部同經而異名異譯的論典題目,弟子從其中得到了以下的信息:

一、論典所記載的是〝部派佛教〞時期的歷史和觀點;

二、〝部派〞時期,形成了許多不同而有差異的觀點及流派;

三、〝十八〞—當時形成了起碼〝十八部〞,或者〝十八部〞以上的流派,及其不同的〝十八〞和十八種以上的相異的觀點。

四、〝執〞,就是〝部派佛教〞站在各個立場的教派、流派都各自執自己的立場、觀點,以提出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一些論點。

弟子理解,這裡的〝執〞應該是〝執持〞的〝執〞,是〝執持〞的意思;另一方面,還蘊藏著譯者的批評—正如 真諦譯師開篇所言:

〝佛滅百年以後,弟子部執異損如來正教及眾生利益。〞

五、〝輪〞,佛教內部不同宗,像〝輪子〞那樣地轉動—〝所謂的「輪子」那樣的轉動,就是相互的討論、切磋、交涉和辯論。〞

說明當時是有一些辯論的,但〝輪〞似乎是一個相對正面的評論。

六、〝論〞,很顯然,這是對這部著作的定位。

相對而言,弟子感覺上,似乎 鳩摩羅什聖祖的譯題,對當時的〝部派〞爭論和分流所持的態度,是最為平和的。

由此,弟子在想, 師父對〝分裂〞一詞的正面認識,是不是也是有這樣〝一脈相承〞的淵源呢?

師父開示說:

這裡我們所講〝分裂〞兩個字,實際上我們首先要把它解密,要解讀它—它是佛教內部的〝大和諧〞〝大團結〞的一種特別形態,是通過爭論,通過對教義、教法的爭論來確立這一個教法。但是,沿用世間法的觀點,就稱之為〝分裂〞。

當然,我們還看到在社會上,甚至在國際上,還有以下一種完全相反的評論,其中也有講到說:

〝佛祖涅槃百年以後,祂的弟子們發生教義上的分裂。〞並由此,有關的評論就作出這樣完全相反的評論,說:〝教義上的分裂就意味著這一個宗教的滅亡。〞

其實,並不是如此。〝部派佛教〞分裂以後—所謂的〝分裂〞,實際上促使了佛教的大和諧、大團結;實際上萌生了〝大乘佛教〞。

我們繼續念這位法師的感想。他說:

弟子很歡喜 師父的這一段開示。從弟子個人的理解而言,弟子會覺得 大聖 佛祖的教法,最根本的就是要破除執著。

其實,我們一般而言的凡夫的輪迴,其原因並非任何其它,其根本實在就是〝執著〞。

當然,更多時候我們是會把〝輪迴〞的原因表述為〝業〞;但弟子越來越體會到,佛法所闡述的所有的一切,皆是〝無自性〞的。而一旦執著,無論是執著於什麼,乃至於我們所以為的〝善〞,〝業〞這時就產生了。

當你不執著的時候,雖然也可以借用一個〝業〞的名言安立來表達,其實,實在不是一般意義的〝業〞。所以,在聖密宗就方便地設定一個假名安立,將它叫做〝聖業〞。而〝聖業〞的因,令我們得到〝寂靜涅槃〞的果;在究竟的意義上,甚至〝涅槃〞也是〝無自性〞的。

聖密宗的修行,是要站立在這樣一個立場來修行;正因為此,所以聖密宗認為,〝定業〞可以轉。〝定業〞可以轉並非〝斷見〞認為因果關係不存在,而是要去除〝常見〞、破除對它的實執性。

正因為這樣,才有可能談到修行成佛。任何一種執著,其實都非常危險。

可以說,〝至極無見地〞完全合契於我們的 聖祖 龍樹菩薩提出的〝八不中道〞,都是說明一落對待就是六識思維,失去了〝聖識〞的真義;而生命的本來真相實在是: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但可能〝至極無見地〞同時也更強調了這不僅僅是一種教相名相,而更是一種事相修持;這是一種需要行者直趨而入的境界,並且〝八不中道〞其實是可以在《阿含經》中找到相對應的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的聖示。

《中論》中又說:

〝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這是出自《雜阿含經301》。包括 印順大師也是由《中論》為《阿含》之通論;都側面地證明了 師父曾經開示的:

〝大乘教法都可以在《阿含經》中找到祂的源頭。〞

所以,〝至極無見地〞實在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的聖教。但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似乎佛法還是有一個抉擇的,還是會有〝符合〞與〝不符合〞的問題。但為什麼 師父卻說:

〝分裂的結果是另外一種特別形態的和諧〞?

(待續)

 
《藍天淨雲—龍吟2019》: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