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見地之爭到至極無見地

 

【讀者來信選登】從見地之爭到至極無見地

 

金剛誠雄

 

 
敬愛的 薄伽梵 師尊

您好!

無限感謝 師尊在〝藍天淨雲〞分享了有關〝聖密見地〞的聖示。其中 師尊聖示道:「印度佛教見地之爭,經院式哲學辯論引致印度佛教修證全面衰落,即是明證。」

〝見地之爭,削弱中觀、也削弱了唯識,削弱了他們真理性。這就是佛教曾經有過的歷史教訓。〞

據弟子瞭解,所謂〝經院式辯論〞,其實主要發生在著名的那爛陀寺,這個暫且不論。衆所周知,辯論的雙方都是來自佛教的兩個派別,中觀派和唯識派。他們很多都是被稱為高僧大德的人物,對佛教的大多數理論都是嫻熟於心卻疏與實修親證四部大法百虹轉法門。其實議論這件事,特別是象弟子這種學法還處在幼兒期的人去議論,可能有點褻瀆,但又不得已而說之。

弟子認為,討論這兩派之爭,事實上,是非常打臉的事情,是我們佛教臉上無光的事情。在我們學習佛教的初始,學過張澄基寫的《什麼是佛法》一書,裡面講到一個老和尚與兩個小和尚的故事。如果辯論雙方都是按照老和尚的觀點去做事,或者說按照《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就不會產生這樣的爭論(不是不要爭論、辯論),〝衰弱〞也不會那麼快。其實,如果真正理解了這個觀點,那麼〝至極無見地〞也容易理解了,同樣地,至極無戒律,至極無眾生可渡,......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話說回來,對於一個世界上任何派別來說,完全沒有立場是不可能的,在古印度,與其它派別發生爭論也屬正常,關鍵在於圓融,不執著等等。用一個不怎麼恰當的比喻來說,就如同水中深深紮根的草,無論水流大小、緩急都不會改變草的本性,更不會被沖走,它只會隨著水流的改變而作相應的調整甚至長得更好。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和檢驗理論。這不是說說而已,關鍵是是否真正去做了。人類是有惰性的。

以上是弟子的一些讀後隨感,謝謝 師父

2023-11-03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