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反思提婆達多一生的
學習彙報
(五)

 

[梵花1678]剖析反思提婆達多一生的學習彙報(五)

 
【藍天淨雲﹒原創圖文】

「不要讓提婆達多的思想玷污了我們的思想,這也就是我們虹轉法門的一個最基本的教相。」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慶五一〞書畫聯誼會暨新時期佛學經典闡釋會)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證道成佛以後,回到自己的祖國渡化父老鄉親。父親 淨飯王希望壯大 佛祖的僧團,就提出〝若知時者〞能隨從出家,「可自抄名署以為記。爾時五百諸釋童子。各自手抄己之名字。咸謂能隨太子出家。」「各脫瓔珞。付優波離。」並回去徵詢父母意見以後出家了。 根據這部《佛本行集經》的記載:「爾時提婆達多釋種童子。見諸五百釋童子等舍家出家。心發是念。我今亦可於世尊所舍家出家。作是念已。至父母邊。白如是言。善哉父母。我今發心將欲佛邊舍家出家。願垂許我。作是語已。父母即告提婆達多釋童子言。我等今者作是思惟。我等須依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復須依我。既如此者。隨汝意樂。當作是事。」 「爾時提婆達多童子身著上妙無價衣服。乘是勝象。從迦毘羅婆蘇都城。欲出城外。于城門頰。為鉤所掛。衣裳破裂。于彼之時。有一解相大婆羅門。在邊而見。其彼見已。記此童子。」 「所規之事必當不成。」 「爾時童子提婆達多即出城已。詣向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放我出家。」 從上面的經文記錄來看,提婆達多出家時的發心和心態與五百釋迦弟子是不一樣的。五百弟子一決定出家,就〝能棄捨所重官位及諸財寶〞,說明他們有著相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對修行有他們的基本認知。而提婆達多則是一種隨信,也就是看到別人這樣我也這樣(當然有的還說他這樣實則是一個和別人競爭王權的謀略,對此我們暫且忽略不計。)包括他的母親放他出家也有求回報,所以他的表現是完全相反的〝身著上妙無價衣服。乘是勝象。〞

 

 
聯繫到提婆達多的未來,顯然已經足以說明「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說明佛法修行發心純正的重要、方向正確的重要。

當然,「先以欲鉤牽 后令入佛智」,聖密行者進入聖密修行的緣起也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有爲了度一切苦厄;但也有不少是因病入道;害怕運程黑點;因為 師父不可思議的聖通;更有因為父母或者男朋友在學聖密法......

這些都情有可原,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後面還要修行提升嘛。但是一定要知道方向不正確的信仰往往經不起考驗,也難以獲得聖成就。隨著修學的深入,應該努力反省、糾正自己原來錯誤的發心;引導他人入道的行者,也應該繼續承擔起這個引導的責任。

聖密宗的修行是爲了度一切苦厄,爲了自覺覺他,虹化轉世,修行的原則是清淨無我調伏精進,因為 「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20152年712日廣播龍講),唯有如此才能與 佛薄伽梵〝同頻共振〞,心心相印;清淨,宇宙的大能量才能和你瑜伽。所以 師父開示說:

「你學不好佛法沒有關係,但是不要歸咎於佛法不好。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清淨了沒有?自我了沒有?」(20161029日廣播龍講)

這正是弟子們需要反思的地方。

 
《藍天淨雲—梵花1678》: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