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WBSY
年會開幕式主題發言
(六)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多元文化學術講座

 

佛教超越界限—團結、和諧、和平和智慧、慈悲的拓展領域(六)

 
偉大宇宙、自然、世界由靈性之識指引,所有這些物質和精神的支撐物是靈性之識,梵天是靈性之識。

這裡梵即是靈性之識,《奧義書》有時又將梵稱為潛藏在知覺深處的靈性之識。

總之,這種靈性之識無所不在,〝靈性之識〞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對這種梵(識)的認識〝靈性之識〞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但是,靈性之識只能用與宇宙瑜伽的方法以及審慎的內省來體察祂。

靈性之識只能用邏輯的方法以遮詮的方式,即用不斷的否定形式來表達〝靈性之識〞這種識的存在,乃至運用與宇宙正確瑜伽的meditation 的實踐方法,審察到祂仰之彌高的地位。

目前全世界將宗教導師讚譽爲靈性導師,從古代淵源上考慮,或許與古天竺《奧義書》將偉大宇宙視為靈性的本體不無關係。

《奧義書》在本體論意義上,使用〝靈性之識〞心識的概念,對佛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佛教初傳,根本佛教經典《增一阿含經》中,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說了關於靈性心識一偈: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

於彼受苦,輪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

這裡所講的〝心〞,即是靈性心識。

 
(待續)

 
《藍天淨雲—龍吟1806》: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