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講座第一〇一講
(二)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多元文化學術講座

 

[龍吟1775]多元文化講座第一〇一講(201111192

 
達摩聖祖來到中國,根據 聖宗講的故事, 達摩聖祖顯示了十大神蹟。這個十大神蹟膾炙人口的、傳為佳話的、比較突出的有:〝一葦渡江〞〝慧可斷臂〞。這些故事都是非常有名,最後的一個神蹟是〝靈性實體渡蔥嶺〞,就是〝走出關外〞去、走出西域去。當然十大故事以前已經講過了,今天也不再繼續重複了。

〝實無功德〞這個故事前面這樣講了,我也開始疏開了,它是有《六祖壇經》的文獻依據的。

《六祖壇經》的第三品是《疑問品第三》;前面兩品是《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第三品開始就是: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這個〝師〞就是指 六祖惠能):『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渡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渡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這句話已經把功德提升到法身的高度、法性身的高度,提升到靈性的高度。當然一般如果說是顯教的大師們,他不講靈性,他就是講法身,就是講法性;顯教的教法講到法身,到此即止,不再往下,不再往靈性更深的深部延伸。這不是一個指責,這只不過是更深的詮釋和解讀。我在這裡沒有指責任何顯教的導師們、大師們,正如 初聖祖所講的一樣:我們永遠向一切顯教的導師、永遠向一切佛教的大師們學習。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

這整整的一大段,還沒有唸完,後面還有,我們先解釋前面的。

六祖要開解韋刺史,所以就把〝功德〞作具體的分解。〝見性是功〞,什麼性?法界體性,這個是個功;平等性是一個德。意思就說:在五種法性的智慧中,到達法性的高度才是功,到達平等性才能夠稱得上是德。當然這裡的〝性〞已經提高到靈性的高度,只不過以前的解讀是沒有如此詮釋而己;但是作為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中國漢傳佛教密宗,所有的修行的教相就在此作為起點,因此在實際的修行中、在事相中就有〝八地聖行〞之說。

所以,到了這一個高度,就出現了〝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到了法性的高度、到了平等性智的高度,這個〝念念無滯〞也就是說五種法性身智都已經在這裡充份地體現,只有妙用。當升起妙用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稱之為〝功德〞。

這裡的〝妙用〞可能講得比較籠統,這個〝妙用〞,我把祂一句話來說明白。我想借用臺灣千佛山 上白下云老禪師的一個開示,祂說:「密宗講神通,我不反對神通;但是,神通要妙用。」以此來反觀《六祖壇經》中 六祖的這一句話:「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實際上這個〝妙用〞就是指神通。這裡如果說拿我們的《聖祖經》來詮釋這句話,這裡所講的〝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實際上就是《聖祖經》第一品裡頭所講的〝逮諸總持,遊戲神通〞—這個就是妙用。

那麼講得再平實一點,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在教相中講的是什麼事情?就是講〝大智本行〞;〝大智本行〞就是功德。這裡所謂的〝大智本行〞,祂的內容就是〝法身心語〞,神通應心而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把前後兩句話聯繫起來看:〝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所以以前曾經學過《六祖壇經》的聽眾們,可能過去並非是這樣來解讀這句話的。

 
(待續)

 

 
《藍天淨雲—龍吟1775》: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