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第60次修持班法會
聖密龍講體會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學習第60次修持班法會聖密龍講體會

金剛慈華

 

 
轉自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微信朋友圈:

敬愛的 薄伽梵 師尊

您好!

一、人間佛教視野下的阿育王前世之身闍耶以一捧沙當作燒餅供養給 佛祖的解讀

受到佛法薰陶的佛教行者都能想像和感受到供養一個燒餅給 佛祖,會得到無量的福德。而阿育王的前世闍耶在兩小孩的玩耍過程中,看見 佛祖的大人相而生起大喜歡心、大虔誠心,捧起手中泥沙當作燒餅供養 佛祖。對於普通的人而言,把泥沙放到盛食物的碗中已經是大不敬了,更何況是放到 佛祖的缽中?

跟隨 佛祖托缽的阿難尊者,當時起大疑問也是非常的正常。 佛祖則察覺到闍耶那顆大喜歡、大虔敬、大恭敬之供養之心,看到了闍耶的大三世,更是在隱態時空中看到了其未來將轉世為閻浮提之王而興大供養佛的舍利,起84000佛舍利塔恭敬供養。

薄伽梵 師尊在修持班上提到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細節,闍耶由於出身於婆羅門,而毗闍耶則出生在剎帝利,他們因為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懂得看到大人相時要供養。這一個從小教育的方法,也正是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對小轉世者們的教育方式。即使阿育王的前世闍耶有大福德,如果闍耶從小未受到良好的家教,那麼,這一幕就不一定會出現, 佛祖的綬紀也就未必會存在。這也說明了人間佛教踐行者—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三種教育的意義之所在。

佛祖祂是薄伽梵,佛教奉行的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梵持明密教初聖祖 薄伽梵 至極維摩詰傳承 薄伽梵之教法,這正是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實踐人間佛教的現實所在。人間佛教是實踐人生究竟,探索宇宙奧秘的教法。強調把握當下的修持實踐,提升人格,並注重人人可修、可證是 薄伽梵教法的一個特點。

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的人間佛教的實踐,是繼承和發揚 佛祖以人為本,通過清淨、無我、調伏、精進,教相、事相、戒相、圓相,這兩貼聖方八味聖藥服用之下,以大醫王法門實踐人生究竟,解除現實痛苦和永恒痛苦之虹轉法門。祂是基礎于 佛祖的洞鑒般若,洞鑒人生究竟、宇宙規律。

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法句經》中講〝我們過去的思想就是我們現在的處境。我們現在的處境就是我們過去思想的成果。〞《心經》中講〝遠離顛倒夢想〞,《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佛法是宇宙的真實,宇宙有顯態世界和隱態世界所構成,由是,佛法的弘揚本質上是在宇宙間的弘揚,也即既弘揚在顯態世界,也弘揚在隱態世界。因此,佛教把人世間的人作為弘法的對象之一,人也是眾生。而眾生,也稱有情。一切有情的動物結合眾緣而所生稱之為眾生,又經歷了眾多的生死,故名為眾生。

在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之外,其餘九個法界的都稱為有情,也即稱為眾生。眾生為顛倒妄想所執著,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中,六識有淨分,也有染分。六識的染分稱之為顛倒妄想。

顛倒妄想即在六識之中所作的污穢之想。但是,又不能夠察覺這是一個污穢之想。以為自己是想的細、想的微、想的精。這個顛倒妄想在佛經裡又稱作〝微細精想〞。如果沒有佛轉世下降到世間,也不學佛法,眾生是永遠不可能明白,也不會感到有顛倒妄想一說。而且往往把這個思維的濁流當作一種智慧來炫耀。截斷思維的濁流,在禪宗有〝麻三斤〞的公案,祂只是創造這樣的一個機緣來截住這個思維濁流。因為只有清淨、無眾生的分別心後才有可能通達宇宙,與諸天諸佛瑜珈。在宇宙之巔的佛,看到了眾生因顛倒妄想而在六道輪迴之中奔流不息。眾生唯有感受到這個輪迴痛苦本無主體,實為假我,皆由此顛倒妄想而受諸痛苦之時,自願發無上心渡一切苦厄而行菩提之道,迴歸宇宙之本體,才真是人生究竟。這一顛倒妄想,輪迴之因,無外乎十大結。

《雜阿含經》第二十二卷中所說〝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智者建立戒 ,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能解纏。〞 佛祖說有智慧的人,建立了戒律,內心修這一個智慧。比丘依戒要很努力地去修,這個時候緾才能夠解除。這裡說明修行人首先要有智慧,而這個智慧就是要建立自我約束的戒律。這個戒律不是由外部強加給你的戒律,要以戒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內心就出現了智慧。佛法中的戒律實為宇宙規律、宇宙的秩序,做符合宇宙規律、宇宙秩序的事。而不是顛倒妄想,習氣如瀑流,隨自己的妄心而為。眾生離佛近魔已久遠矣,佛即淨,魔則染。

如《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中講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佛念眾生,而眾生卻遠離佛。眾生的智慧不夠,因而就有《聖祖經》中的〝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在宗下更有虹轉法門,即身成就,為救渡眾生而無所畏懼下降娑婆世界轉世承擔起救渡眾生之如來家業。眾生首先需要信,信而行。行實質是一個宗教過程。

三、修持是一個宗教過程

佛法在人間的弘揚和傳播離不開語言文字。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獲得了有關於五大靈性觀的宇宙知識。這只是第一步,然後把這些知識成為自己的內心深處的知識,產生感悟、體悟,成爲了自己的知識。經中有〝理可頓悟,事需漸修〞。在理論上明白了、悟了,還需要在實踐上進一步驗證,需要宗教實踐過程。因此,佛教重視〝見地〞,也即通常所講的生命觀、修持觀、世界觀、宇宙觀和價值觀。聖密宗金剛禪佛教把祂們以〝靈性〞而貫穿之,成為靈性五觀。這靈性五觀,如果全人類來學習,那麼人類的和平、和諧的願望就會得以實現。人心就得以淨化,人人如《心經》中所講的〝遠離顛倒夢想〞,世界就會迎來一片清淨、和平、和諧。

感謝 師尊

敬頌
聖安

弟子 金剛慈華 叩呈

2021.9.16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