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第58次修持班法會
聖密龍講體會

 

有關〝洞見〞與〝洞鑒〞,〝智慧〞與〝般若〞聖密法理的認識與理解—學習第58次修持班法會聖密龍講體會

VDX

 

 
轉自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宗師微信朋友圈:

頂禮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頂禮 歷代聖祖師佛

感謝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慈悲恩賜弟子積功德,弟子願把所有功德迴向所有眾生。

敬愛的 薄伽梵 師尊:您好!

以下是弟子學習第56修持班總944次聖密龍講的膚淺認識,祈請敬愛的 薄伽梵 師尊慈悲遮止、聖正、加持。

1、 此次的聖密龍講上, 薄伽梵 師尊為弟子聖解了有關〝洞見〞與〝洞鑒〞,〝智慧〞與〝般若〞聖密法理。

爲了使弟子們更透徹的理解, 薄伽梵 師尊引用了《阿含經》中的古印度很著名的皇帝阿育王,在他前世時對 佛祖進行了供養,以及 大聖 佛祖為此對他的綬紀,從中理解洞見與洞鑒的區別。從這一個故事中,弟子詳細地瞭解了作為阿育王的前世,婆羅門教上種性的名叫闍那的孩子與下種姓人的孩子毗闍耶一起在沙堆上玩沙子時,闍那遠遠的看見 佛祖走來了,非常的莊嚴,身體上發出靈性的光輝,這是 佛祖三十二大人相跟八十種好的特徵。兩個孩子就想到要給這有大人相的 佛祖作一供養,當時只有手中的細沙,闍那就虔誠地捧細沙做成的麥餅供養給了 佛祖。

佛祖因此而綬紀,闍那這小孩,由於他這次供養的功德,他將成為五印之王,在 佛祖圓寂的100年左右,把 佛祖的舍利在五印作八萬四千寶塔供養起來,饒益眾生。 佛祖的綬紀非常的靈驗,這個小孩子成爲了阿育王。成為五印之王。他修建八萬四千寶塔,供養 佛祖舍利。

薄伽梵 師尊的講解,這個故事給弟子們示顯了〝洞見〞、〝洞鑒〞之分。

弟子理解,洞見與看見是不一樣的,只有當自身的光波跟 佛祖的光波頻率一樣的時候才能夠看得見 佛祖身上的靈性光芒,才肯定這是位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特徵的人。而一般的凡夫俗子,因為靈識的層次停留在六識或是未那識染分上,沒有智慧,看不見 佛祖身上的光,即是與 佛祖對面相逢而不能相識。

洞見,它是從末那識的染分到淨分的淨化過程中產生的般若。因此可稱之為一般的智慧。

洞鑒,這是描述 佛祖的般若, 佛祖的般若,也即薄伽梵的般若就叫洞鑒。洞鑒從最初的末那識的洞鑒,一直到大乘阿賴耶識淨分、到密乘的庵摩羅識的淨分,一直到庵摩羅識以上的四種識,宗下就稱為四阿,或者發音為四〝o〞:阿彌陀佛、阿尼彌塔、阿尼拉泊雪、阿那卡斯納。〝阿字本不生〞,以上四種識,是至極的、究竟的宇宙之法性,宇宙之規律。稱之為洞鑒。 大聖 佛祖正是以此洞鑒之聖用教導佛教的諸乘弟子。

弟子以為,佛教的修行,究竟而言是靈性的修行,也即是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的十三層識的不斷的淨化過程和圓滿程度。因此,弟子覺得討論和認識對〝洞見〞、〝洞鑒〞的區別,使弟子更清楚,靈性生命的不斷的淨化是至關重要的,不斷地從最初的末那識的染分到淨分,一直到大乘的阿賴耶識淨分、到密乘的庵摩羅識的淨分,一直到庵摩羅識以上的四種層識,這是每位聖密弟子努力的方向和使命。

2、重播《歡迎 雲禪師聖儀見證聖密宗金剛禪佛教》視頻,使弟子重溫當年 雲老禪師見證聖密宗金剛禪佛教一系列活動。

視頻鏡頭中,簡樸而隆重的歡迎法會上, 雲老禪師作了重要的聖示:〝我們中國以漢唐這個時期傳進來的古梵密為首的,目前就只有這個金剛禪協會,只有這個 智及法師,目前還沒有第二人。這是以漢唐來說。如果你們在外面假使有發現,他說是古梵密,他說他是金剛禪會,我告訴各位,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他是有他的傳承,祂不是自己發明的。〞〝古梵密跟西藏的密宗是不相同的,古梵密跟藏密、或者日本地方的最大的不同點,祂除了有所謂家族以內的,那通常有祂的法服—有一定的服裝。〞

除此之外, 老禪師在參觀聖密宗金剛禪佛教秘不外示的八大法寶系列,如數家珍,對其中的佛像及法器, 老禪師一尊尊地介紹過去。 老禪師鑑證:〝這些法寶啊,現在如果要去找是找不到了,而且很困難有人能真正的認識這些法寶,能解釋這些法寶,一般人看不懂。這個就是我們梵密的靈性法寶。〞

在談到聖密宗的傳承形態時, 雲老禪師鑑證:〝我們聖密宗古梵密的傳統經典上寫著的叫眷屬,不叫僧團。眷屬漢族地區就稱為家族。〞眷屬的稱謂是古梵密佛教所特有的,也正是我們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的傳統稱謂。聖密宗稱之為薄伽梵四眷屬:聖眷屬、勝眷屬、內眷屬、外眷屬。

今天,距 下雲老禪師當年20071016日親臨澳洲Tasmania Hobart已過去了十多年, 老禪師已極終善性的虹化。而當年 老禪師與Bhagavan Vimalakirti的互鑑的歷史大事件,永遠銘記在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 薄伽梵四眷屬的心裡,激勵著密教行者為〝度一切苦厄〞而奮力向前。

 

 
編者按:本欄目所登載的學法報告,僅代表作者本人對法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塔州之光》: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