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大唐
突发事件背后
的有序安排

 

说说大唐(连载):
突发事件背后的有序安排

 
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 师尊

今天继续昨天的圣密龙讲。昨天讲到宗前帝师—大唐高祖 李渊,祂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首先把大孩子李建成升为太子、二孩子封为秦王—那就是后来的唐太宗 李世民、三孩子封为齐王—那就是在玄武门事件中死亡的李元吉。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两个人联合起来,阴谋兵变;但是,这个兵变,并非大孩子是主动方,而是李元吉是一个主动方。他们两位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在打下大唐江山的时候,三个孩子、包括他父亲—就是高祖 李渊本人,都是马上将军,都是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立下大战功的,太子和齐王这两人也并非是等闲之辈,无非就是他们的理念跟高祖 李渊有一些区别;这个区别或许就是一个根本的区别。

高祖 李渊,是我们的宗前圣祖,他们就是修密的,就是学密法的、学佛法的。学佛法就是一定有一个宗旨,也就是说:依 大圣 释迦牟尼 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在当时的体现,就体现在 高祖原来是期待效法古代三皇五帝时候的优良的传统,希望把这个皇位进行禅让。但是皇位只有一个,祂禅让只能够禅让一个人;祂是希望能够演绎到祂禅让给大孩子、大孩子禅让给二孩子、二孩子禅让给三孩子,然后三个孩子一起执政,祂自己做太上皇。这样,造就一个巩固的李家的集团。就是齐王李元吉准备在秦王 李世民和高祖 李渊来视察的时候,刺杀 李世民;这件事情,由于太子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从这一点上看,可以知道太子的心是很仁慈的,也是很善良的。但这一些记录现实地告诉我们:唐朝的历史流传下来,《旧唐书》也好、《新唐书》也好、《资治通鉴》也好,并非是跟有一些历史学家所讲的「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两朝《实录》无信辞〞这句话或许讲得太严厉了一点。因为由于人为的原因,历史有可能〝真〞也有〝假〞,但是我们想,我们宗下流传下来的帝师的历史,是宗教真实和宇宙的真实相统一、宗教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相统一。我们相信,我们宗下所传的是真实的。宗下所言,关于 高祖准备演绎〝禅让〞这样一个〝历史剧〞,这个也是真的。

有关的记载是很确实的。这个〝禅让〞的思想,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包括《资治通鉴》中间,虽然没有大肆地加以宣传;但是这样的思想是有的。何以见得呢?就是当尉迟恭进入皇宫,保卫 高祖的时候, 高祖在不经意之中也是这样流露出来。

流露出什么呢? 尉迟恭在告诉 高祖的时候,说:〝外面太子的军队和齐王的军队已经迫近了皇宫;而 秦王的军队禀承您的意旨,赶来保护皇宫。〞 高祖祂是明白的,秦王府的军队在人数上没有齐王的军队和太子这的军队多。因为古代打仗没有像现代化武器有炸弹,那个时候讲〝人海战术〞,人数的多寡实际上就是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因此,当 高祖惊魂稍定的时候,听到 尉迟恭的报告和请求,请求 高祖赶快发令,赐予秦王 李世民权力,否则祂很困难主动发出作战之令。

高祖是深知他们双方的实力的悬殊的,祂是知道、是清楚秦王 李世民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所以祂不经意地就讲出一句话来;祂听到 尉迟恭的报告、请求以后,祂就自动地说出一句:〝我也正是这样想的。〞这句话,一般解读历史的人可能不会这样理解— 高祖怎么搞的,怎么会同意秦王 李世民杀害祂的兄弟呢?实际上,这里头高祖 李渊早就已经授过权了。

高祖 李渊给秦王 李世民授权誓死保卫皇宫,也是没有可能公布的;祂只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封官的行动,授予祂这样的权力,以便祂在未来作好准备,加以使用。

那祂的行动是什么呢?就是我在昨天已经讲过,祂的行动就是封祂为〝天策上将〞。所谓〝天策上将〞,也就说〝宇宙〞赐予的权力、宇宙所封的权力,称为〝天策〞。这个〝天策上将〞在唐朝一代,就是秦王 李世民一个人用过,以后就没有人再被授到〝天策上将〞。于玄武门事变,秦王 李世民登基以后,当然祂就不需要〝天策上将〞这个封号了,〝天策上将〞就被废除了。但是这个〝天策上将〞废除,也是在《唐书》上、《资治通鉴》上写得一清二楚的。

这个〝天策上将〞, 李渊不仅是封给祂一个名,而是祂确确实实有权力,成为唐朝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职位在唐朝传统的〝亲王〞〝三公〞之上,祂的地位仅仅是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天策上将〞这个权力是非常的实实在在。这是比尚书令和诸王的分封还要高,非常的、非常的珍贵。巧妙的是,虽然祂有很高、很大的权力,但是祂不可以以这一个名义跟太子相媲美,不可以抢夺太子的储皇之位。所以,这样的安排确确实实是一个宇宙智慧。没有宇宙智慧、没有八识以上的清净智慧、没有九识的智慧,几乎是没有可能想出这样好的妙计。当时,秦王 李世民获得天策上将,是不是无功受禄呢?

不是。

在武德四年;我们现在讲〝武德四年〞,主要是为了能够知道和玄武门事变这个时间上相隔多少。玄武门事变是武德九年六月四号。而武德四年,秦王 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破了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隋朝的割据势力,并俘虏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人,把他们两个人押解到首都长安。这样为唐朝建立大统一,摧毁隋朝,立了巨大的功勋。

在这样的情况下, 李渊怎么样来奖励秦王 李世民?

因为 李世民这时候已经是位列秦王,秦王已经很高了;又有秦王的官职,又有太尉的官职,又兼到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个尚书令是各位宰相的首位,首座宰相)。到这个时候已经封无可封了,再上面就是太子了。那么为了奖励祂,所以就根据〝宇宙的安排〞,封一个〝天策上将〞。除此之外还不够,还要加领〝司徒〞。这个〝司徒〞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三公的第二位,主要是负责管理全国的文明教化。这个时候的〝三师〞和〝太尉〞都属于空缺,〝司徒〞实际上就成为百官之首。所以,在〝天策上将〞的同时又兼尚书令。这个地位已经是非常的高。

这个〝天策上将〞一封, 李世民跟太子〝储皇〞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两个人的联合势力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平衡的作用。在武德九年的时候,玄武门事变之后, 李世民升为皇太子,已经没有需要〝天策上将〞这个作为臣子的大官职了—虽然这个官职权力很大,但祂升为太子权力就更大了。就在武德九年六月二十九号乙酉日,天策府同时被废除。这个废除是由 李世民亲自颁发废除的。从此,唐的朝代再也没有使用过〝天策上将〞这样一个官职的名相。

这个官职的名字,事实上、客观上也给当时这个安定的局面是有正向的引导的作用,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之下是一个有用的职位,后来形势变化、条件变化,秦王 李世民已经升为太子的时候,当然〝天策上将〞是没有必要再加以保留。

这个过程之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帝师要禅让自己的皇位,也要因缘成熟。如果因缘不成熟, 李渊的计划虽然很慈悲、也很智慧,可以让这个皇帝的权力,由大儿子传到二儿子、再由二儿子传到三儿子,由三儿子再传回到李渊身上,祂做太上皇,三个孩子共同执政,相亲相爱,天下〝永远〞太平、和谐,为老百姓有一个平安的社会。这个想法是很好,但是事实上不容易做到。因此,从这一个历史故事中间,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流传下来的历史,不是全部都是妄语、全部都是伪造。《旧唐书》也好、《新唐书》也好,它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参见 薄伽梵 师尊2012219日广播圣密龙讲)

 
《知乎》:网页连结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