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唐
孝悌治天下&極終善性

 

說說大唐(連載之二十一):
孝悌治天下&極終善性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孝經》裡頭,第十一章叫《五刑章》,它的原文這樣說:「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翻譯成現代語就是說,孔老夫子對他的學生曾子提醒說:國家有常刑,常刑來制裁老百姓以及文武百官大臣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大約仔細學習可以看到有三千條之多,詳細地加以研究;罪之大者,莫過於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懼,走上了遵守孝行的正道。

從這一點上看, 高祖的教育,希望他們三個孩子都能夠遵循這一個孝道;但是三個孩子接受程度不一樣。長子,也就是大兒子—這位太子李建成學《孝經》學得最好,非常的仁厚。第二個兒子,封王是〝秦王〞,秦王 李世民祂也學得比較好。但是,秦王 李世民祂的政治智慧主要地表現在祂的用兵之道。因為 高祖李淵打下江山,三個孩子雖然協同出力,但是由於秦王 李世民所使用的兵法、作戰中的韜略和 高祖李淵的思想非常默契,在帳下談論軍事往往到深夜還是在促膝長談。所以打起仗來的時候,秦王 李世民在祂父親的教導之下,作戰胸有成竹,心中自有雄兵百萬,所謂的〝運籌於帷幄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雖然,祂在兵法這個方面顯示了祂卓越的智慧,但是祂也是很認真地遵照父王的指示,學習儒家的經典—特別是學習這一本《孝經》。那麼我們再看看三子李元吉。三兄弟都是同母所生。而三子李元吉,人也是絕頂的聰明,但是作為 高祖而言,對這個三子似乎不是很放心;不放心的原因,主要性情不是很安定。在現實的生活中,如果說長子立太子以後,做了儲君,他是發揮了他的這個〝孝悌〞的性格。

孝悌是什麼?孝悌就是在《孝經》中第十二章,叫《廣要道章》,原文:〝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翻譯成現代語,它的意思是什麼呢?也就是,孔老夫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該以教化民眾為先;教化民眾要相親相愛,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民、教老百姓要恭敬和順,沒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間的風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軍隊、安定長官們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沒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這裡講到孝悌—〝教民禮順,莫善於悌〞,這個〝悌〞是什麼?〝悌〞就是弟弟敬愛哥哥,哥哥愛護弟弟,這就稱為〝悌〞。拿我們的現代話來說,解釋成現代語,就是人和人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人民跟皇帝也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拿魏徵的話講:〝民如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丞相魏徵曾經講過—老百姓就是好像柔弱的水,水可以載一隻大船,這個船可以在水上行進;但是,水也可以把船打翻。質言之,也就是說水和船是一個不連續的整體,相互之間要瑜伽、關係要弄好。所以,這樣的教育,三兄弟他能夠接受,每一位都能夠像長兄李建成這樣接受得好,他就有仁厚之心。相對而言,秦王 李世民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錯。但是這個三子李元吉就接受得比較差。 聖宗說:李元吉他所做的動作,以 高祖的眼光看來,都是接近於謀反的那些動作,召集一些不法之人在他的軍隊內部;而性格也不是那麼調順。

由於秦王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打仗時期,經常和 高祖李淵在一起,談兵說法,感情比較融洽;所以三子就跟大太子李建成相處的關係比較好。這就形成了一點問題,一個什麼問題呢?如果三子和太子的政治力量、軍事力量加起來就一定會比秦王 李世民的軍事力量、政治力量要強、要大。那麼玄武門之變之前,政治力量也好、軍事力量也好,祂還不足以抵抗他們兩派的軍隊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祂又何苦像一些歷史書上所寫的那樣,祂發動玄武門之變呢?明明要失敗的嘛。所以很使人們自然地想起: 高祖李淵有沒有授予秦王 李世民權力?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 高祖是宗前的聖祖。作為歷代的密教的祖師們都一定知道這一句話的,什麼話呢?叫做〝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極終善性的慈悲和智慧〞。

高祖李淵的軍事情報系統不是沒有察覺到三子異常的一些軍事行動和政治行動;也不是沒有察覺到三子疏遠二子、團結太子這樣的一個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從分封的地方看,秦王 李世民接近玄武門的地點和他們兩位不相上下、不相伯仲。

 
(參見 薄伽梵 師尊2012218日廣播聖密龍講)

 
到哪兒了: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