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宇宙觀中的
六道輪迴
(二)

 

到哪兒了

 
佛教宇宙觀中的六道輪迴(二)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從古天竺開始,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創教立說,其中有一個叫〝業感輪迴〞的思想—這個思想是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原始佛教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教義了。

可是業感輪迴學說並非是由佛教所首創的。

我們考察、考量古印度的歷史,古天竺早期的時候—早期是指什麼時候呢?大概是《阿達婆吠陀》這一個時代,已經透露出〝賞善罰惡〞的這麼一個宇宙資訊。宇宙他能夠非常公平地獎勵善、鼓勵善,鼓勵人們做好事;他也能夠用這個力量懲罰惡人。賞善罰惡,主要的活動機制就在隱態世界發生。當聚集到一定的量的時候,這賞善罰惡的因果關係才會在顯態世界中顯現出來。

古印度的時候,有一部著名的學術著作叫《梵書》。《梵書》的時代,就已經創立了宇宙的輪迴說,就是人生的輪迴說、眾生的輪迴說。所以宇宙賞善罰惡的宇宙信息和凡夫的輪迴說相結合,醞釀發展,到了古印度的時候、古天竺的時候的《奧義書》的時代,就確立了業感輪迴學說的信念。這一個信念成為古印度當時社會的新的思想、新的精神的哲學、靈性的哲學,但是那個時候的業力說,它與一個學說:〝真我論〞相結合—真常、妙樂、本淨的梵我,升起迷茫、迷惘、苦迫的世間,而〝我〞就成為輪迴的主體,由是不得解脫。

所以我們聖密宗佛教、聖密宗古梵密佛教,第一個要清淨,第二個要無我,這個無我實際上是建築在破〝真我論〞的基礎上確立的。

所以清淨、無我、調伏、精進成為一貼聖藥,成為一貼聖方、四味聖藥。

由是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的正覺的緣起,而得到:不僅是自我的解脫,而且能夠幫助眾生一起解脫,走解脫大道。而 大聖 釋迦牟尼 佛祖住世的時期,對古印度三百餘種的外道的學說涵蓋著一切精神、靈性的思想,逐一地加以鑑別和抉擇,由是創立了 佛祖自己的聖教。而這個聖教的重要的教義就是這個業感輪迴。

講到業感輪迴,這裡頭實際上業感、輪迴都是在隱態世界中發生,然後再在顯態世界中慢慢地、慢慢地被人們所接受,從而每一個人借用業感輪迴的學說,教育他自己、解脫他自己。

關於這隱態世界,許多佛教徒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們聽了聖密龍講之後,知道了一個〝無色界〞。

但是對於這個〝無色界〞究竟是什麼,在許多的佛經上不甚了了。實際上,我們所講的〝隱態世界〞已經活化了這個〝無色界〞的內容,令〝無色界〞這樣一個無法去深究的理念,成爲了一個生動活潑的、與我們的生命休慼相關的這麼一個詞。

而〝隱態世界〞,我們也曾經在聖密龍講中提到,可以從《俱舍論》《法蘊足論》《業報差別經》《大毗婆娑論》《法苑珠林》《大乘法苑義林》這些專門的經典中去加以探索。

事實上,我們前面聖密龍講的時候已經把這個概念擴大了,擴大到哪裡呢?擴大到整個佛教的理念—祂的理論基礎,其中一個重要的教義就是業感輪迴。

從〝業感輪迴〞的觀念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講,無論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教外三密教、內三密教、Tantrayana 密內密教,諸乘、諸流、諸派佛教的經典,都講到認同業感輪迴的這個事情。因此,可以這樣講,我們聖密宗十三部根本經典,沒有一部不講到隱態世界。

所以隱態世界的解密:解剖了這個〝密〞—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佛教的所有的經典中都能夠感受得到的這個思想,都能夠從這個靈性的思維中間接受這個教育。

這裡我們想重點的討論一下《法蘊足論》。

這〝蘊〞是〝五蘊皆空〞的〝蘊〞,這〝五蘊皆空〞的〝蘊〞,出現在《法蘊足論》的經名,全稱是《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這《法蘊足論》實際上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有部的著名的〝六足論〞之一。這六足論是非常的有名啊!這個六足論,其中的一論就是《法蘊足論》,就是六中之一。

〝六足論〞是說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論書的總稱,稱為六足論。這〝六足論〞分別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阿毗達磨法蘊足論》《阿毗達磨施設足論》《阿毗達磨識身足論》《阿毗達磨品類足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這六部論書,是由 佛祖的六位大弟子分別闡述 佛祖的教法,各弘一方,因此就有這樣六部法。由是,這六部法都曾經講到了隱態世界,而且這隱態世界的理論在其中表現得比較充份。

但是,《六足論》有六部大論。六部大論,為什麼 聖宗把其他幾論擺在後,而是把我們中國佛教一直來把它排為第二位的《法蘊足論》拿出來專門討論呢? 聖宗自有他的聖意。 聖宗是根據中國漢傳密宗—聖密宗古梵密金剛禪佛教歷代聖祖們流傳下來的思路和脈搏來弘傳這一部法。

(參見2015526 薄伽梵 師尊廣播聖密龍講)

 
《知乎》:網頁連結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