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唐
群英薈萃

 

說說大唐(連載之一):群英薈萃

 

 
薄伽梵 智及維摩詰 師尊

繼續昨天的討論,我們首先準備講一講宗前聖祖。

宗前聖祖,主要是分三個型別:第一個型別是「宗前 大聖寶帝師」。講到帝師,最有名的是大聖朝 大聖寶 武則天。但是在漢朝皇帝中和唐朝皇帝中,在「宗前」是有許多與密教有關的帝師。第二個型別就是「宗前的聖師」;第三種類型是「宗前的傳承祖師」。這個傳承祖師就是指 薄伽梵。

講到宗前的傳承祖師,可能大家就會提出「 法藏大師」,也就是 薄伽梵 大聖寶 法藏。 法藏大師作為我們的宗前大師、宗前的密宗大師,就要找出我們的歷史依據。

聖宗祂在講歷史的時候,大部份或者說是絕大部份,都有歷史的文獻作為依據的。這些文獻包括官修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這些著名的官修《唐書》,另外就是有官修的歷代的《高僧傳》作為依據的。

佛教,被認為在公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在漢代,佛教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研究隱態世界。

當然作為宗下而言,我們認為是在公元前20年傳進中國的;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的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的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我們不是純粹學中國歷史,我們主要是研究中國密宗的歷史;研究中國密宗的學術;研究隱態世界各種力量的較量;研究隱態世界的問題。秦漢以來,進入大唐時期,隱態世界一直有許多的表現,人天的瑜伽也有很多的有關天文記載和歷史記載,有官史的,也有野史的,描寫得詳盡而又具體。所以,要研究就必須要解密隱態世界。在討論這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先要講一講當時的歷史背景對佛教是怎麼看的。其實佛教流傳進中國的時候,佛教是受很大的限制。佛教所建築的廟宇是官修的,官修的廟宇僅僅是作為政府聯絡境外的少數民族,或者是境外的鄰邦國家的外交上的友誼的需要,但是是不允許人民相信佛教的,也不允許參與佛教的活動,如果私下地去參與了那就是違法。尤其是當中國的道家興起之後,「儒、道」兩家相互之間的鬥爭,看起來道家略顯下風。略顯下風的具體表現,就是儒家思想往往把道家許多的做法看作是「旁門左道」。從漢武帝開始,漢武帝採取了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所以凡是屬於「旁門左道」的修行方法,包括道家的一些修行方法,甚至包括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只要被認定是「旁門左道」;或者是不能認定、不能確定它究竟是不是「旁門左道」,正在考察中的一些修行方法,就不准老百姓修持,特別是不准老百姓在民間推廣。有一些已經是僧人了,即使是授了沙彌戒,甚至是具足戒,一個正式身份的僧伽,只要被懷疑他是在修「旁門左道」—這個「旁門左道」在當時有另外一個名詞,這個名詞不大好聽,就是叫「蠱術」。「蠱」,就是「蠱惑」的「蠱」,這個漢字上半部份是三個「蟲」字,下面一個是「器皿」的「皿」字。只要被認定是或者是被懷疑在修煉「蠱術」的,那麼,這樣的正式身份的僧伽,身份也會被剝奪,更不用說要傳播類似的教義。朝廷爲了限制所謂的「旁門左道」,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禁令。

我們這裡就講到 武則天。大家知道的, 武則天是 唐高宗李治的夫人,就是因為幫助 唐高宗治理國家,從中學到了統治的技術,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獲得了權力。但是 武則天祂原來是什麼呢?祂原來是 唐太宗正式的妃嬪,我們現在人叫「妻子」。因為 唐太宗是皇帝,祂的妃嬪有幾十房,當時祂是被當作「才人」選進宮的。「才人」,僅僅從字面上講,顧名思義就是有才華的女子,就稱為「才人」,在漢、唐時期,才人是一個女子的官的名字。

作為當時的唐朝的制度,皇帝一般有多種等級的太太:比如第一種是正宮,就是正宮的皇后;第二種就叫「妃」,就是妃子;第三種就叫「嬪」,嬪比妃還要低一檔次,嬪的數量也多。「武才人」在皇宮中的地位不算高,算是一個低下的女官的地位。當然不同的朝代對這個才人有不同的待遇,在漢、唐時期,才人是一個女子的官的名字,在明朝的時候,大明朝,才人為太子姬妾的最高封號,僅次於正宮皇后。作為唐朝的才人,不知道幾個月能夠見到皇帝一次,心裡沒有準的。見到皇帝,當時是有一個特別的用詞,就稱為「臨幸」。這個「臨」,就是「光臨」的「臨」,也就是說,皇帝來到你的寢宮裡給了你很大的幸運和恩寵,所以簡稱「臨幸」。她其實是這樣一個低檔次的 唐太宗的太太,但是,是正式的。

唐太宗後來也圓寂了。 唐太宗也是我們所稱之為的「帝師」,當然詳細的資料,在以後,我的演講中將會繼續地討論。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是一位好皇帝,稱為「千古一帝」。祂的親生兒子 李治生性比較柔軟,也比較容易動感情, 唐太宗李世民一死,其他的人都是在忙這個喪葬大事,宮廷裡忙進忙出,但是 唐高宗李治就只做一件事,做什麼事?就是哭,一天到晚地哭,哭祂的父親,非常的悲傷。

就在 唐太宗垂危之期、彌留之際,就給 李治遺留下一些特殊的財產,這些財產之一,就是把 「武才人」賜給了 李治,當然祂留下的還有這個偌大的大唐江山。但是 唐太宗對 李治,對這個兒子是很不放心的,怕祂治理不好這個國家。

跟隨 唐太宗打天下的,其中有一個就叫長孫無忌。「長」,是「長短」的「長」;「孫」,「孫子」的「孫」,他是雙姓;「有無」的「無」;禁忌的「忌」—長孫無忌,這個人非常有本事,是一個人才。跟隨 唐太宗一同打天下,甚至有說 唐太宗李世民天下打下來,這個長孫無忌是功勞有一半,所以和 唐太宗李世民關係好得不得了。當天下打下來之後,長孫無忌得到了很多的大官的官銜,基本上對於長孫無忌的權利沒有一個人能夠制約得了他、控制得了他,除了 唐太宗李世民,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了。 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非常地器重,甚至要傳位給 李治的時候,還徴詢過長孫無忌的意見,長孫無忌支援 唐太宗這個決定。

那麼 唐太宗為什麼要傳位給 李治呢?主要原因,唐太宗認為 李治的生性是非常善良, 李治的字就叫「善」。作為 李治而言,我們現在來看,祂的心真的是非常的善良。而中國的歷史上評論 唐高宗李治的史家(就是歷史學家),說:「在唐朝21個皇帝中, 李治最無能,最沒有治國之才。」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就要來分析分析。祂確確實實是在 唐太宗圓寂以後,在政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首先,祂要處理祂的皇后的問題。因為 唐高宗早就已經有皇后了,這個皇后是什麼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隱態能量」控制之下的王皇后。長孫無忌一方面奪得了許多的權利,另外又利用王皇后控制著 唐高宗李治,在這樣的情況下 武則天的日子好過不好過?當然不好過。在公元636年六月份,這個時候是貞觀十年,大家知道,貞觀是 唐皇李世民很著名的一個年號。長孫皇后在這個時候生重病,她在彌留之際,給 唐太宗說了幾句銘感肺腑的話,與 唐太宗最後告別。她用生命最後的力氣告訴 唐太宗李世民,她說:「我的家族並無什麼大的功勛和德行,只是有緣與皇上聯上了姻親(婚姻啦)」,也就是說,她,就是長孫皇后和 李世民結婚了,所以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才有了這麼大的地位—從這句話來講,她是非常維護大唐江山的利益,維護她丈夫 李世民的利益,她等於說在大唐皇帝的面前,跟她的哥哥保持了決裂,完全站在一個公的立場,為國家的立場講了這個話。所以她就繼續講下去,她說,「我們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大的功勞,就是因為您皇上 李世民,所以,長孫無忌才身價百倍。如果你要想永久地保持這個國家的安定和長孫無忌這個家族的名譽和聲望」,她說,「我請求你陛下,今後不要讓我的任何一個親戚擔任朝廷的要職」,這裡頭當然也包括了長孫無忌—她的親哥哥。實際上她是向 李世民請求,請不要重用長孫無忌,如果重用長孫無忌可能會發生問題的。她說「這個是我對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時候對國家並沒有絲毫的功績,所以死了也千萬不要厚葬,只要給我因山而葬就可以,不起墳墓、不用棺槨,所需的器物都用木、瓦的製作就可以了,節儉的薄葬、送終。如果能夠這樣,就是陛下對我最大的紀念。」她的話說完不久,就死在後宮的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參見 薄伽梵 師尊2012122日廣播聖密龍講)

 
網頁連結一

網頁連結二

 

Last updated:
Copyright © 1991- Jin-Gang-Dhyana Incorporated